首页期刊导航|语文天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语文天地
语文天地

杨金波

月刊

1007-8665

yuwentiandi123@sina.com

0451-88060093

150025

哈尔滨市利民开发区师大路1号

语文天地/Journal Chinese Language World
查看更多>>以学发展观为宗旨,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学术理论创新,凸显语文学科的前沿理念,实践经验和中学生的写作才华,弘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优良传统,努力为育人、教学和语文学科的发展服务,积极创办一流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古诗文教学建立传统文化认同感的价值、困境及路径

    周雅梅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文化自信"的内涵构成是"学生认同中华文化",而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建立面临诸多困境.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建立要从主渠道——语文教材古诗文中深挖,采取包装改造、项目推进、深度探究、纵横比较、拓展延伸,凸显教学新颖性、综合性、思想性、兼容性、体验性,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表现力、反思力、吸引力和转化力,从而强化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加文化自信,发挥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作用.

    传统文化认同感古诗文教学

    基于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校本选修课程设计——以"中国传统文化之衣食住行"为例

    尹军成包絮云邓雪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文选修课程需以涵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任务.中学选修课应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以语文教材作为重要内容资源,关注学生在语文具体情境中的学习情况.学校选修课如何体现涵养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以"中国传统文化之衣食住行"选修课程为例,以课程标准作为理论依据,基于涵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设计,从具体实践角度进行课程创设,由概念厘定到课程目标、资源开发和课程内容建设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构建选修课程的基本框架.

    选修课语文核心素养传统文化教育

    统整·驱动·延展——谈小学低段优秀传统文化文本教学

    吕敏燕
    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指导下,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起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落实"任务群"的视域下,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践行统整、驱动、延展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亦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深度的学习体验.

    统整驱动延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任务群

    "雄深雅健":辛弃疾词风的识辨与教学——以统编版教材中的辛词为例

    季鸣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辛弃疾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于苏辛词共同的"豪放"风格之外,辛词风格又可细致辨识为"雄深雅健".基于辛弃疾的审美情趣、心态变化,以及苏轼词作对其的影响三方面出发分析辛弃疾词风如何建构,从语言和手法的角度探究"雄深雅健"词风的艺术特色,教师则需要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以及"比较阅读""专题阅读"的方式开展辛弃疾词风的教学,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辛弃疾词风雄深雅健

    《过秦论》"赋"与"论"互洽的探本溯源

    刘雪艳陈燕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贾谊的《过秦论》位列其《新书》之首,有着汉代论体散文之峰的美誉,是历代公认的政论散文经典,兼具史学与文学价值.在历代研究中,《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的文体特征常被提及,且我国素有"辨体"传统.由此,探究《过秦论》"赋"与"论"的互洽,无论对相关研究的全面性还是深入性都有着积极意义.基于文本细读,从文本的生成语境、修辞语境、文体语境出发,结合西汉初年的文学表达范式以及群体审美意识等影响因子,追溯促成《过秦论》"赋"与"论"互洽现象的成因.

    文体赋体《过秦论》以赋为论

    从"哂"字说开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解读

    戴凡宇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属《论语》中最具特色的一章,而至于"哂由"之内涵,言人人殊.对"哂"字训读溯本清源,再从语境学角度,通过分析《侍坐章》及整部《论语》各个层次语境,结合孔子和子路的关系对该疑点作以透视,"哂"作揶揄讥笑解较为合理."哂"字背后,根源在于孔子认为子路"知方"志向难以实现.后世对于《论语》的争论、误读,多与神圣化孔子相关.

    侍坐章语境还原文本解读

    多重蓄势下《猫》的"忏悔"意识之建构

    朱文静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猫》中猫的命运与人的情感态度、人性的不同层次有关,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包括功利性、偏见、冷漠等.文中的猫置身于人组成的家庭之中,猫性是人性的一面镜子.《猫》在对三只猫的不同命运的呈现中进行了猫性、人性和审判的蓄势,最终导向作者在自我审判下的"忏悔".通过分析猫运和人性,探讨了人类对猫的审判,揭示了人的偏见、弱肉强食和易怒等缺点,引导作者和读者进行自我审判和反思,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

    知识分子猫运人性审判忏悔《猫》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小学语文作文课堂初探——以水族马尾绣为例

    刘金芝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价值与传承意义,农村小学语文作文课堂可结合地域特色,以水族马尾绣为例,探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小学语文作文课堂的方法.将马尾绣文化元素融入作文课堂,可以丰富作文素材,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同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小学语文作文课堂的问题与挑战给出了建议,并做以总结与展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村小学作文课堂

    群文导写视域下的深度思维习作教学

    林凌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写作需要写作者借助有效的阅读,从认知理解到分析评价,从形象感知到综合运用,全面激发自我的情感体验,参与文字的创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经典文本的精髓,补充写作的不足,进而提升学生深度写作的能力.其实施方略为:结合统编版教材,以群文导写为支架,从文本建构、文本鉴赏、创意写作三个角度进行深度思维,并投入教学实践.

    群文导写深度思维习作教学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中作文教学实践的困境与突破

    柯胜智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中作文教学是指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教学环节.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改变了传统知识观与教学观,为创新作文教学设计提供了良好契机.但面对汹涌而至的新技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教师未能适应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学生在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写作时产生了依赖性和挫败感.新技术的运用,尚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而,在师生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之前,首先需要厘清作文教学与生成式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边界清晰.然后,根据两者的定位与关联,在作文教学中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即启发式的有限使用、分层推进的人机对话,切实发挥好新技术高效赋能教学的作用.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文教学有限使用人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