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章也

月刊

1672-8610

ywxk@imnu.edu.cn

0471-4393040

010022

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81号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Journal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earning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乔伊斯小说译本比较看翻译的内容蕴意和艺术风格的重要性

    王向东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是一门学科,同时是一门艺术。有时翻译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能使读者了解原作品的内容,而且使读者充分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翻译内容蕴意艺术风格

    《毛泽东诗词》的意象翻译初探

    宁淑梅
    5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文学作品中广泛存在。毛泽东诗词中大量使用意象来传达诗人的思想和精神。如何将这些富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意象传达给目的语读者,有三种翻译方法:保留原文意象、替换原文意象以及省略原文意象。本文以《毛泽东诗词》为例,分析其中某些意象的翻译,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与理解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翻译意象。

    意象翻译方法毛泽东诗词

    论译者的翻译思想对译者风格的影响

    张越张凌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会有自己的风格,译者在翻译时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译者风格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译者本身的翻译思想也是其中之一。本文集中探讨翻译思想对译者风格的影响,以求对译者风格的形成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译者风格翻译思想严复傅雷朱生豪

    从口译潜能测试看翻译硕士入学考试的有效性

    章蓓杨韬潘不寒
    6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专业硕士学位(MTI),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随后,MTI报考人数不断增加,目前设立MTI的高校已达200多所。虽然招生规模越来越大,但是MTI入学考试是否能有效考察考生的翻译潜能尚待讨论,如何确保测试的有效性引起人们关注。本文根据5类高校近5年MTI初试真题及复试信息,探索MTI入学考试作为潜能测试是否能有效考察报考口译专业的考生潜能。

    翻译硕士潜能测试口译

    叶芝《当你老了》多译本分析

    陈旻玮
    64,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你老了》这首久经吟诵的诗歌因其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真挚浓烈的爱而受到国内外无数学者高度重视。对此诗的翻译也有诸多版本,本文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傅浩、袁可嘉和冰心的三个译本,对比译者所表达的不同的意境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当你老了》中文译本意境

    诗歌修辞手法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孔繁秀
    6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有其独特的魅力,而这种魅力不仅仅存在语言中,还能通过各种修辞手法产生更丰富的效果。本文从几种常用修辞手法入手,对诗歌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人文精神加以探讨,从而加深读者对诗的理解,提高对诗的欣赏能力。

    诗歌修辞手法人文精神

    托妮·莫里森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书写

    宋银苗
    6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托妮·莫里森在其小说创作中,除了种族和性别,也加入了自然这一因素,并且将这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她在探求黑人女性出路的过程中,意识到自然、女性、黑人的内在联系。自然在莫里森的笔下有着重要意义,既是白人压迫黑人的工具和途径,也是黑人快乐和希望的源泉。她用黑人的独特视角强调自然与黑人的关系,在作品中赋予自然新的生命力,自然也赋予了黑人生命和希望。

    托妮·莫里森生态女性主义黑人自然

    罗德里克之死谁之过:细读爱·伦坡之《厄舍古屋的倒塌》

    张运恺
    68-6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德里克是爱·伦坡短篇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主人公,关于他的死因之谜大都归结于其自身心理的扭曲所致,本文通过文本细读认为他的死应该是由其所生存的外部环境,自身心理疾病以及朋友的无知三方面的原因所促成,而并非他一人之过。

    恶劣的环境心理变态人格扭曲朋友的无知

    试论桐野夏生《异常》中的女性主义思想意识

    任琰琪刘家鑫
    7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桐野夏生是日本当代女性作家的代表人物。小说《异常》是其代表作之一。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描写了四位女性的高中生活及其各自走上社会后的种种遭遇,披露了女性世界的阴暗面,揭示了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下女性的心理、性格及人格的扭曲与变形。作者表达了对她们的理解与同情,并批判了社会上男女不公的普遍现象,显示出其女性主义的思想意识。

    桐野夏生《异常》男权社会女性主义思想意识

    小说《红字》与其1995年同名改编电影的比较

    付涵王斌
    7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小说里描述的爱情悲剧发生在北美殖民地时期的清教社会。然而,在该小说出版后的一个半世纪后,新的思想、运动、价值相继涌现,影响并改变着美国社会和美国人的精神观念。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电影常被看作一个社会的精神的体现和价值的导向。基于《红字》原版小说和1995导演罗兰·约菲改编的电影,本文试图在清教主义以及结局等方面比较两部作品之间的不同,并探索当代美国社会对这部小说的解读。

    纳撒尼尔·霍桑《红字》电影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