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语文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语文学刊
语文学刊

章也

半月刊

1672-8610

ywxk@imnu.edu.cn;1339808298@qq.com

0471-4393040

010022

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81号 内蒙古师范大学《语文学刊》编辑部

语文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CHSSCD
查看更多>>为高师函授中文专业教学与科研服务,为广大自觉青年,大中专院校师生及中学语文教师提供学 习与参考资料。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代滇籍学人许印芳批评《文心雕龙·乐府》篇论析

    胡辉刘秋言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许印芳(1838-1901),字茚山(一字麟篆),云南石屏人.他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及诗歌理论有精深的研究,他的代表性著作《诗法萃编》是清代云南地方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在《诗法萃编》中,许印芳以跋文的形式,对《文心雕龙·乐府》篇展开批评,内容浓缩、言约而义丰、直捷要妙,他所阐释的独到的见解,颇有精妙之处,自有意味.但也存在新论与误读瑕瑜互见,并暴露出某些问题,如对"俗乐"的阐释过于宽泛,忽略了刘勰乐府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导致对刘勰乐府观的认识不够公允,可商榷之处颇多等.

    许印芳批评《文心雕龙·乐府》

    当代《文心雕龙》研究的纯粹之作——评万奇、李金秋著《<文心雕龙>精义今释》

    王万洪
    1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万奇教授、李金秋编审主编,巴蜀书社出版的《<文心雕龙>精义今释》,是内蒙古《文心雕龙》研究团队推出的一部新著.本书精选《文心雕龙》中的二十五篇作为研究对象,由文原论、文体论、文术论与文评论四部分构成,以《文心雕龙》中的重要命题为线索,运用多种方法对《文心雕龙》精妙的批评理论进行了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论文立足于本书,从研究体例、研究精义、研究方法、研究团队、研究特色方面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介,并回顾了中国《文心雕龙》研究的历史、内蒙古"龙学"研究的传承及其对当代"龙学"研究的贡献,指出:本书的问世,彰显了《文心雕龙》的生命力与阐释力,为建构中国当代文论体系提供了一种楷式,必将推动内蒙古"龙学"研究进一步发展.

    《文心雕龙》内蒙古"龙学"纯粹研究创新贡献

    释"荜澄茄"

    闫艳闫凯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荜澄茄"自南北朝刘宋时期传入中原,文献中多有出现且异称众多,如"澄茄、毗陵茄子、毕澄茄、毕茄、嫩胡椒、毕和尚"等,不少异称都带有浓厚的域外语言印记.对其音义关系进行梳理,并进而探索其在中原地区医药、饮食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很有必要.

    荜澄茄异称名源文化内涵

    粤方言阳江话的女性称谓与地域文化

    张蔚虹谭高亮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称谓自古已有,但各地方言使用的称谓并不相同,粤方言阳江话中的女性称谓比较有特色.文章通过阳江话与广州话、电白话的称谓比较,发现阳江话中的女性称谓除了继承一些传统的亲属称谓之外,还与广州话以及周边方言有明显差异,女性社会称谓面广且复杂.本研究重点分析并总结出阳江话女性称谓特点,探究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为岭南文化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粤方言阳江话女性称谓岭南文化

    "X不了一点"的构式解析及机制动因探索

    王紫悦刘正江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X不了一点"是一种新兴的口语表达,该构式由变项"X"和常项"不了 + 一点"组成.根据构式语法和语法化相关理论,能进入该构式的变项"X"的词性分布呈现动词为主,形容词次要,兼及名词的特点;在变项与常项进行构件组合的过程中,呈现出复杂的语义内涵及语义特征差异;该构式具有凸显主观评价态度的语用功能,其形成机制和动因可以归纳为构式压制、主观性和互动主观性、语言特区和语境吸收、高频率使用等核心要素.

    "X不了一点"构式语法语法化理论主观性

    《中庸》"莫[不]见乎隐,莫[不]显乎微"校勘与"慎独"新诠

    蔡鑫泉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当校勘为"莫[不]见乎隐,莫[不]显乎微".《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当校勘为"(十)[二]目所视,十手所指"."可离,非道也"提出"非道"问题,承接其后的"戒慎恐惧"指向"非道"."莫[不]见乎隐,莫[不]显乎微"点明"非道"隐、微的特点,进而指出认识"非道"的方法——"慎独"."慎独"语义维度指向方法论,而不是空间方位、伦理观念."独"的训诂支持这样理解.《大学》《五行》"慎独"的寓意与《中庸》一致.《五行》"慎独"的阐述最丰富,提出思辨过程中的"轻""形"的概念具有开创性,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流行"慎独"释读,忽略了校勘、语句贯通关系等语言形态,缺乏对方法论应有的敏感和自觉,忽略了《中庸》《大学》的诚的概念.貌似有理,但不啻郢书燕说.

    "莫[不]见乎隐,莫[不]显乎微""(十)[二]目所视,十手所指"慎独

    曹植《白马篇》创作时间再思考

    陆跃升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言诗《白马篇》是表现曹植理想的代表性诗歌,这首诗通过描写骁勇善战、忠贞报国的游侠儿英雄形象,寄寓了诗人"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的强烈渴望.联系曹植的生平及创作经历,以曹丕称帝(220 年)为界,明显分为前期、后期两个完全不同的时期.前期作品主要抒发理想与抱负,后期作品主要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及被压抑的苦闷.因此,《白马篇》就被认为是曹植前期的作品,这是不够恰当的.曹植生活的后期,特别是曹叡统治时期,他的诗文并不仅仅表现苦闷与悲愤,同样具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如《杂诗》及《求自试表》等.同时,《白马篇》所反映的匈奴、鲜卑叛乱的时间也大致在魏明帝太和四、五年(230-231 年).所以,《白马篇》应为曹植后期的作品.

    曹植白马篇创作时间再思考

    晚清文人王韬域外游记中的女性书写与文化心态

    王炎锋黄晓丹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文人王韬于 1867 年 12 月西游英国,1870 年到达法国,1897 年,他将西行和东行见闻分别写成《漫游随录》与《扶桑游记》.不同于常规游记,王韬在书中记录了自己在西方和东方遇到的不同身份的女性,并对她们进行差异化书写.王韬将"东西"与"强弱"具体转化为"男女"问题,通过探讨女性的理想发展路径隐喻晚清中国的出路.事实上,这反映了晚清知识分子于过渡时代中面对不同文化的复杂心态,寄寓着对民族复兴的想象与渴望.

    王韬域外游记性别书写文化心态

    浅析济慈诗歌中的"音景"书写与伦理观建构

    逯阳孙灏然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济慈诗歌中不仅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图景画卷",更有美妙生动的"音景景观",二者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对自然、乡村的"高保真"音景书写体现了诗人和谐统一的伦理观;而工业革命所形成的"声音帝国主义"则打破了这种和谐,以一种霸权的存在侵蚀着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借助"音景"书写,济慈表达了对建构和谐伦理观的期待和向往.

    济慈诗歌音景伦理观

    文学与法律的张力:《罪与罚》的情理之辨与法律之维

    王乐源霍佳禄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既蕴含文学层面情与理的故事矛盾,又兼具法学层面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探讨.作品通过塑造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一主角形象,反映了时代的思潮变迁与人们的内心思考,可从文学角度剖析出情理矛盾的核心线索.同时,文学又是历史事实的反映投射.独特的时代背景塑造了独特的法律观,主角的思想行为亦可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视角进行检视分析.本研究从文学和法学的双重角度,通过解读《罪与罚》,旨在揭示这部作品丰富的内涵与深远的意义,揭示情理矛盾与法律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路径.

    《罪与罚》情理矛盾超人哲学法律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