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药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药学学报
药学学报

王晓良

月刊

0513-4870

yxxb@imm.ac.cn

010-63035012,63026192

100050

北京市先农坛街1号

药学学报/Journal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药学综合性学术刊物,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承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内容包括药理学、合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生药学、药剂学和抗生素等领域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述评、综述与学术动态等。1999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1年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2002年为第2届国家期刊奖百名重点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GPR40激动剂SZZ15-11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KKAy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调控作用

    雷蕾翟佳羽周甜刘泉...
    2782-2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G蛋白偶联受体40(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40,GPR40)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成员,对糖脂代谢有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旨在考察新型GPR40激动剂SZZ15-11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KKAy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机制。将KKAy小鼠随机分为4组,一组以0。5%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灌胃为模型组(vehicle)、一组以TAK875(50 mg·kg-1)灌胃为阳性对照组(TAK),另两组分别以不同剂量SZZ15-11(50和100 mg·kg-1)灌胃为给药组(SZZ 50 mg·kg-1和SZZ 100 mg·kg-1),每天一次,共45天。于给药期间,检测空腹血糖、随机血糖、血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耐量试验,同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小鼠血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水平。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肝组织,测定TG和TC含量,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通过Western blot和RT-PCR探讨肝组织脂代谢相关信号通路改变。实验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委员会的审查批准。在人肝肿瘤细胞HepG2和TNFα诱导3T3-L1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模型,通过Western blot探讨SZZ15-11对胰岛素信号通路和脂联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SZZ15-11不仅可降低KKAy小鼠的高血糖、高血脂,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还可增加小鼠空腹血胰高血糖素水平,促进糖负荷后胰岛素分泌;能改善小鼠肝组织脂肪变性,保护肝功能;在肝组织中,可上调AMPKα磷酸化,使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Abcg8表达增加;在肝细胞和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模型,可增强胰岛素信号,明显减弱TNFα对脂联素表达的抑制作用。提示GPR40激动剂SZZ15-11能有效调控糖脂代谢紊乱,是一新型的、有潜力的抗糖尿病候选化合物。

    G蛋白偶联受体40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肝脂肪变性胰岛素抵抗

    MoS2纳米酶通过调控线粒体动力及自噬减轻炎性内皮细胞损伤

    潘冬梅柯孙葵尹乾浩杨沛彦...
    2791-2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新型MoS2纳米酶通过调控线粒体动力,以减轻炎性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利用水热法制备出了花状MoS2纳米片,结合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光谱检测技术,表明花状MoS2纳米片对羟基自由基(·OH)和单线态氧(1O2)都具有很强的清除能力,呈剂量依赖效应。通过体外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用花状MoS2纳米片预处理,本研究分别用MTT及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内皮细胞毒性及凋亡;用MitoTracker荧光探针观察内皮细胞线粒体分裂及融合形态;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探针DCFH-DA及超氧阴离子(O2)探针DHE检测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用质粒GFP-LC3转染及荧光共定位技术观察并分析细胞自噬及线粒体自噬形成。结果表明,MoS2纳米酶可以显著减少炎性内皮细胞的细胞毒性及细胞凋亡,减轻炎性内皮细胞线粒体的分裂,并维持融合状态下的线粒体动力;还可以缓解LPS介导的内皮细胞线粒体自噬,进而保护内皮细胞免受炎性氧化应激性损伤。以上结果确立了新型MoS2纳米酶可以通过调控内皮细胞线粒体动力及线粒体自噬,实现对炎性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有望拓展MoS2纳米酶用于防治慢性炎症性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疾病。

    MoS2纳米酶血管内皮氧化应激线粒体动力线粒体自噬

    基于协同分析设计的阿司匹林衍生物在抗冠心病缺氧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周雯江萍杨万祥苟少华...
    2800-28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专注于心脏缺血期间由代谢异常和离子平衡紊乱导致的微环境酸化现象,这种酸化现象会显著触发药物抗性,从而限制冠心病的治疗效果。为了解决该问题,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碳酸酐酶抑制剂在通过pH调节来增强药效方面的潜在作用。首先,在细胞模型中评估了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与阿司匹林在缓解心肌缺氧损伤方面联合使用的功效。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本研究系统地分析了这两种药物组合的协同作用,并确定了其最佳配比。在此基础上,利用化学修饰的方法,以乙酰唑胺为结构修饰基团,对阿司匹林进行了结构改造,旨在合成出具有更强心肌保护活性的新型衍生物。通过体外和体内心肌缺氧损伤模型,全面评估了上述衍生物的生物活性和治疗效果。动物实验已获得东南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批准号:20240109001)。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结构修饰的阿司匹林衍生物在改善心肌缺氧损伤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协同效应。本研究揭示了碳酸酐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并为新型冠心病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对药物设计和冠心病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冠心病碳酸酐酶抑制剂阿司匹林衍生物缺氧协同作用

    单细胞核转录组测序揭示阿司匹林抑制川崎病小鼠模型心脏组织的血管新生

    王晶晶俞海国樊志丹
    2809-2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儿童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疾病。如果在疾病发作早期未给予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扩张或形成动脉瘤,严重者可引起心肌梗死。川崎病的发病机制与免疫细胞浸润冠状动脉壁有关。巨噬细胞在川崎病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参与炎症反应和血管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川崎病患者血清和冠状动脉中表达上调,促进炎症和血管生成,增加动脉瘤的风险。阿司匹林(aspirin,ASA)是川崎病常规治疗方法之一,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减少炎性介质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来发挥抗炎和抗血栓作用。研究中实验动物的动物福利和动物实验过程均遵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伦理指南。单细胞核转录组测序技术(single-nucleus RNA sequencing,snRNA-seq)可以深入到川崎病细胞和分子层面的图景探索,本文通过snRNA-seq分析得到,阿司匹林可通过下调心脏血管内皮细胞VEGF水平并抑制巨噬细胞向内皮传导血管新生信号,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失调、阻止血管新生,进而防止动脉狭窄或动脉瘤形成。

    川崎病冠状动脉血管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巨噬细胞

    黄芪多糖APS-Ⅱ在M细胞上的转运吸收机制初探

    吕弯弯李科冯仕红文雨薇...
    2820-2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建立M细胞模型,探究黄芪多糖APS-Ⅱ在体内的吸收机制。首先将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通过超滤法分为2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多糖APS-Ⅰ(>2 000 kDa)和APS-Ⅱ(10 kDa),并制备出黄芪多糖APS-Ⅱ(10 kDa),然后对其进行荧光标记;同时通过Caco-2细胞和Raji细胞构建M细胞模型,并对其进行模型验证。采用转运抑制剂对M细胞模型进行处理,探究黄芪多糖APS-Ⅱ在M细胞上的转运情况。结果显示,通过结构与活性验证FITC已成功标记到了 APS-Ⅱ的末端,同时M细胞模型构建成功,并发现APS-Ⅱ可以被M细胞所转运,通过5-(N-乙基-N-异丙基)阿米洛利(EIPA)、染料木素(genistein)、dynasore和诺考达唑(nocodazole)4种转运抑制剂说明APS-Ⅱ可能通过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黄芪多糖APS-ⅡM细胞转运抑制剂吸收机制

    6-氮杂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胰腺癌活性评价

    曹阳李前王亚玲崔文慧...
    2828-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筛选内部化合物库,鉴定出了具有一定抗胰腺癌活性的片段。经系统改造合成了 4类共计18个化合物,并进行了抗胰腺癌活性评价。化合物 Ⅱ-1(IC50=6。40±0。34 μmol·L-1)和 Ⅱ-2(IC50=7。15±0。51 μmol·L-1)活性表现突出。随后用细胞划痕实验及侵袭实验评价了 Ⅱ-1的抗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结果显示,Ⅱ-1具有良好的抗迁移能力及突出的抗侵袭能力。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锁定了 Ⅱ-1的靶点为双特异性酪氨酸磷酸化调控激酶1A(DYRK1A)。经酶活测试Ⅱ-1和Ⅱ-2分别有48%及32%酶抑制能力。

    6-氮杂吲哚抗胰腺癌双特异性酪氨酸磷酸化调控激酶1A合成抗增殖

    苏合香中一个新的松香烷二萜

    冯结楠程永现
    2836-2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MCI Gel CHP20P、SephadexLH-20、ODS和硅胶等柱色谱,结合TLC、半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方法,从苏合香水提物的95%乙醇溶解物中得到12个松香烷二萜化合物。运用1D、2D NMR、UV、MS等现代波谱学方法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运用计算ECD的方法确定了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鉴定为(4R,5R,9S,10R,12S)-12-methoxy-neoabietic acid,化合物2~12为首次从苏合香中分离得到。

    苏合香树脂松香烷型二萜提取分离结构鉴定

    基于特征多肽的地龙鉴别与伪品保宁腔蚓检查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刘蕊张静娴胡青孙健...
    2842-2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种属特异性多肽,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UHPLC-MS/MS)建立了地龙鉴别和伪品保宁腔蚓的检查方法,并应用于地龙及两种成方制剂的检测分析。采用CORTECST3C18色谱柱分离,以0。1%甲酸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ESI+离子源、多重反应监测(MRM)模式,同时监测3组离子对。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可以鉴定出广地龙、沪地龙、保宁腔蚓,鉴定结果与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结果一致。掺伪检查研究表明,保宁腔蚓多肽M的检出限为lμg·g-1,广地龙中掺入1%保宁腔蚓时即可检出,方法灵敏度高。54批市售地龙样品中广地龙占比35%、沪地龙35%、保宁腔蚓15%,另外15%未检出任何目标离子,经DNA条形码分子鉴定发现这些样品主要来源为远盲蚓属,部分样品性状与沪地龙相似。成方制剂分析结果显示,3批小活络丸(3/6)未检出任何多肽离子,2批伸筋丹胶囊(2/4)中检出保宁腔蚓。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好、灵敏度高、可行性强,可以用于地龙及其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中,对于提高质量标准、规范地龙药材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地龙保宁腔蚓特征多肽质量标准小活络丸伸筋丹胶囊

    金芪降糖胶囊多成分含量研究

    田甜石荣吴家胜王天明...
    2849-2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芪降糖胶囊(JQJTC)临床上常用于2型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但其中主要的化学成分含量尚不清楚。本研究首先建立JQJTC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芒柄花素、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苷、黄芪甲苷、小檗碱、表小檗碱、小檗红碱、黄连碱、药根碱、巴马汀、木兰花碱的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联用的含量测定方法,再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JQJTC中15种成分的含量,并考察辅料对JQJTC多成分含量的影响。使用ACQUITYUPLC BEH C18(100 mm × 2。1 mm,1。7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1%乙酸-5 mmol·L-1乙酸铵水溶液(A)-乙腈(B),流速0。3 mL·min-1,柱温40 ℃,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方法符合中国药典含量测定方法学的要求;所检测的15种成分在JQJTC中含量高低不等,含量前5位依次是小檗碱、绿原酸、巴马汀、黄连碱、隐绿原酸,共占87。31%;未含辅料全方提取物中黄连生物碱类(小檗碱、表小檗碱、小檗红碱、黄连碱、药根碱、巴马汀、木兰花碱)和金银花有机酸类(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成分含量显著低于胶囊内容物含量,这10种成分含量占测定成分总含量的99。20%。本研究建立了准确、灵敏和高效的JQJTC多成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稳定可靠地检测了胶囊中15种成分含量,可为更全面的质量分析提供基础;并发现辅料可使测定的生物碱类和有机酸类成分含量增加,这可能有利于胶囊整体药效的发挥。

    金芪降糖胶囊多成分含量辅料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基于刺五加中药渣制备的三维有序多孔炭材料及其载药性能研究

    王德升范嘉欣成日青武世奎...
    2857-2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维有序多孔炭材料由于其高比表面积、可调控的孔径结构和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在药物传递系统中作为优异的药物载体展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刺五加中药渣为原料,KOH为活化剂,采用一步热解法制备三维有序多孔炭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氮气吸附-脱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制备的三维有序多孔炭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以KOH为活化剂,采用热分解法制备的三维有序多孔炭材料具有丰富的官能团、高空隙率和高比表面积,其比表面积为1 471。6 m2·g-1。在800 ℃下制备的三维有序多孔炭材料对5-氟尿嘧啶具有高载药率(78。0%)和释药率(86。8%)。三维有序多孔炭材料在药物构建中展现出显著的应用优势,其高比表面积和可调控的孔径结构显著提高了药物负载率和释药率,为开发高效、精准的药物传递系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药渣刺五加三维有序多孔炭材料载药性能释药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