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高教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高教研究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
重庆高教研究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

张进

双月刊

1673-8012

bjb2273@163.com

023-49891338;023-49891771

402160

重庆市永川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重庆高教研究/Journal 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重庆文理学院主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以高师及科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以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电子电气、体育、科学史等领域内有创新观点的学术论文为主要刊载对象;以数学、物理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并特别开设“基础教育研究”栏目,刊登中学理科相关研究的优质稿件。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和党的基本路线,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为推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经济建设服务;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促进科技发展,繁荣学术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学术水平,为教学、科研服务,发现和培养人才;严格执行国家出版法规以及国家标准和规范,突出重点、逐渐拓宽,不断进取、推陈出新,立足渝西、面向全国,辐射国外的办刊原则。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自创刊以来,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坚持论文的学术水平。从2001年以来,就先后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并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等教育学知识建构中的互为学科性——王英杰教授的大学观

    阎光才
    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英杰教授是比较教育学科的知名学者,但他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也有着广泛与重要的影响.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发展历程的考察,他以比较视角对大学理念展开了长期系统和深入的探究.通过对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以及斯坦福大学等案例的细致剖析,他精心刻画了这些世界一流大学所具有的个性与共性特征.在他看来,学术神圣是研究型大学的最高信念,是构成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学术治理的核心价值,国际性、公开性、批判性与包容性是具体的价值内涵.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是维护学术神圣的制度基础,作为伦理领袖与道德楷模的大学校长的开明领导,体现学术民主的共同治理架构,倡导师生互动与多学科交叉的学术共同体建构,则是研究型大学的组织与制度保障.针对中国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存在的浮躁现象,他提出稳定才是大学的力量,大学的办学行为需要遵循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规律,处理好"不变"与"变"两者之间的关系.稳定或者不变就是"守正",发展或者说"变"则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如此才能在不忘根本的前提下,通过自主探索形成各大学自身的个性与特色.在对王英杰教授大学理念的学术观点加以梳理的同时,也以这样一位学科外关键人物为样本,分析其学术关注与高等教育学科相关议题之间存在的智识交流与互动关系,从而揭示高等教育学科与比较教育以及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互为学科性与学科交汇特征.

    大学理念研究型大学理念的旅行高等教育学

    超越认知:社会情感学习的认识论基础

    毛亚庆鱼霞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发展须在综合以往教育优势,摒除其已有缺陷的基础上前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要基于新的历史起点,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长远变革发展.这种发展的基础就是要超越中国教育长期存在的过于注重教书而育人不够,超越过于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而忽视其社会性发展的偏向.鉴于当前社会现实基础已由关注外在的自然转向社会的世界,而对人本质的理解已由理性的确认转向社会性关系的构建,这就要求教育定位须由只注重认知转向关注情感的培养,关注学生个人自主发展和社会性适应得以提升的社会情感能力.为此,基于时代赋予人发展的更多的内在规定性,应超越当前教育存在的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功利化取向,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乃至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基于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彰显教育的完整性,应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激发人与自我、他人和社会关系向好的正向力量,构建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础,促进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社会情感学习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社会性适应

    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下高等教育专任教师资源配置标准与需求预测

    胡咏梅赵平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专任教师配置方案对于保障学龄人口所需的教师资源供给、促进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在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稳步增长、普及化程度递增、对外开放逐渐深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对专任教师资源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为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提前规划高等教育专任教师资源配置.参照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基于充足性、可行性原则,对2023-2035年高等教育专任教师资源配置标准与需求做出长期规划:(1)根据世界教育强国生师比水平分阶段配备我国高等教育专任教师,2025年、2030年、2035年高等教育生师比分别需要降至17.2∶1、16.1∶1、15.1∶1;(2)保障我国高等教育专任教师足额配备,2025年、2030年、2035年高等教育分别需要281.3万名、380.4万名、442.2万名专任教师,考虑教师自然减员,"十五五""十六五"时期高等教育分别需要补充188.2万名、177.9万名专任教师;(3)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方面做出较大努力,以保障未来高等教育高质量的师资充足,2025年、2030年、2035年高等教育分别需要87万名、125.1万名、154.6万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考虑教师自然减员,"十五五""十六五"时期高等教育分别需要补充61.9万名、62.3万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

    教育强国高等教育生师比教师需求预测

    面向2035中国教育评估机构总体角色重塑的基本逻辑与路径

    刘云生
    3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评估机构在推动教育乃至社会改革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30年来,中国教育评估机构总体角色定位局限在教育评价本身的场域之中,作用发挥受限,难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面向2035教育评价体系、教育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战略目标,需拓展发展场域,重塑总体角色.在教育评价体系微观场域中,坚持理实结合、研用一体,重塑教育评价专业支撑者角色,从只做评判向搭建平台延伸,培育教育评价智库,建设教育评价人才基地,构筑教育评价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教育评价立交桥,通过引领教育评价改革,助力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在教育系统中观场域中,坚持多元施策、系统推进,重塑教育强国价值赋能者角色,从项目评估向健全体系延伸,重构教育评估机构价值体系,建立教育评价资源集成体系,健全教育评价项目体系,完善全链条教育评价服务体系,通过整合教育评价资源,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宏观场域中,坚持吸纳转化、推动变革,重塑社会化育者角色,从优化教育向化育社会延伸,建立发展成果引入机制、社会机构和用人监测机制、教育评价社会发布机制、优秀教育成果社会推荐机制,通过教育与社会双向化育来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人类社会宇观场域中,坚持建共同体、构新契约,重塑人类共益维护者角色,从追求公益向维护共益延伸,组建或参与教育评价联盟,开展教育评价跨国跨界合作,建立跨区域教育评价互认机制,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通过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弘扬共同价值,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利益.每一个具体的教育评估机构,都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在这样的总体角色定位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为创造美好教育乃至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做出积极贡献.

    教育评估机构2035战略目标专业支撑者价值赋能者社会化育者共益维护者

    高等教育支撑引领强国建设的法治保障: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

    姚荣
    4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相匹配的国家治理体制与法律制度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的良法善治,成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公法视野下的大学法范式顺应了小科学时代学术创新的基本规律.与此相比,私法视野下的英美大学法范式更加契合大科学时代学术创业的价值诉求.法治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表明,当高等教育法律制度体系与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阶段性特征相契合时,国家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实力将会产生实质性跃升.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科技中心、人才中心转移的背后,离不开高等教育法律制度优势的作用发挥.对于中国而言,促进高等教育支撑引领强国建设,呼唤更加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一方面,要明确国家与大学之间的法理关系,厘清高校依法自主办学这一法律制度的内涵,明晰公法与民法两种语境下高校法人的权利能力及其责任;另一方面,要激发高校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活力,明晰高校教师作为特殊劳动者的法律地位,摒弃高权管制框架对教师知识产权与创新自由的束缚.

    高等教育强国学术自由公私法合作理论高校法人制度

    科技革命演进中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及其特征

    田贤鹏林巧
    5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都必然带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而每一次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又进一步推动科技革命的新突破.纵观人类科技革命史和高等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经历了从欧洲到北美洲的转移过程,且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呈现多中心的新趋势.其中,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机器替代手工为标志,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内外变革,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大学主旋律;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气的广泛应用为标志,高等教育成为推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阵地,德国和美国相继主导世界科技的发展,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北美转移;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突破口,美国成为国际人才流动与集聚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科技与教育深度互动的政产学研战略协同机制成为新的变革方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中国迅速崛起,多中心格局成为时代趋势,努力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成为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教育强国战略的共同目标.从演变过程看,科技革命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经历了从单向推动到双向联动的系统深化过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形成呈现动态演变的历史特征,受到教育内外部系统的多重因素影响.面向新时代,世界各国竞争趋势加剧,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战略性地位得到进一步彰显,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呈现竞合共存的局面.以中国为首的后发型国家在科技革命与高等教育的双向互动中将逐渐由"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影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科技创新高等教育科技革命

    美国高校应对和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策略与原则

    常桐善赵蕾
    6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ChatGPT的诞生是人工智能工具进入大众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里程碑,对高校管理、教学、科研和服务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高校也面临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工具的挑战,包括教职工和学生缺乏人工智能及相关工具的认知与应用技能,以及信息安全、隐私保护、道德诚信等方面的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美国高校通过培训、会议研讨、网络信息传播、课程设置等策略,向教职工和学生普及人工智能工具的知识与技能,并讨论其存在的利弊和风险.同时,高校还制定了使用这些工具的原则、规定和指南,涵盖教学、科研及管理层面,帮助教职工和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规范地使用这些工具,规避风险,提升办学效能和教育质量,以满足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研究和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美国高校之所以迅速采取应对人工智能工具的行动,是因为其对新技术的强烈探索和实践愿望,希冀维持自治性和规范化以及学术自由的治理特征,注重构建多元化的科研和教学环境,确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交叉学科的前沿性,增强未来社会发展所需劳动力的使命感.探讨这些策略和原则产生的原因对中国高校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工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我们思考改进治理效能、变革教学模式、培养未来引领全球发展的人才.

    人工智能生成式工具应对AI的策略使用AI工具的原则美国高等教育

    数智时代的学习异化:个体化、窄化与意义贫困

    邹红军赵洪瑶
    8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考数智时代的学习异化,是技术时代对学习者及其学习活动的人文关切与回应,是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否实现数字技术与数字福祉相统一的合意性考量,关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正当性基础.异化指一物被转让因而与自身相分离,成为自足之物朝异己方向发展并达至与己对立的一种状态.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普遍感受,异化表征的是"人们自愿做某些不是人们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以及个体与自我、他人、世界之间"缺乏关系的关系"状态.在数智时代,学习成为"人们自愿做但不是人们真正想做的事",学习者与学习活动及其结果、自我、其他学习者以及世界之间的互动日渐缺乏.个体化现象愈演愈烈,在从受教育权到学习权再到学习的义务与责任的渐次转变中矗立着学习的个体化这一事实,学习的个体化进程所支持的解放逻辑转而成为一股异己力量危及自身,孕育着风险社会中的强制学习与学习者的强制自主;数字技术加剧对可计算性、敏捷性、绩效与透明度等的强迫,对"有用""可见"的学习的狭隘追求导致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的萎缩,乃至对学习理解和实践的窄化,进而带来学习者的片面发展以及与他人的过度竞争;面对人工智能对人的挑战,尤其是日益智能化的机器学习对人的学习的挑战,在工具性意义与价值性意义的断裂处,潜藏着学习者的"物化"隐忧与学习意义贫困问题.回应数智时代的学习异化,需要在超越有限学习的广阔视野中寻求数字技术与数字福祉的统一,重申教育作为权利与共同利益的原则,以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促进全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在辩证认识数字技术与深刻洞察学习异化的同时,对未来教育与学习的可能痛点进行前瞻性思考.

    数智时代学习异化人的学习个体化意义贫困

    高校数字治理的现代性困囿与纾解

    赵利平朱露晓袁川郑勤红...
    9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特定语境下,将数字治理纳入现代性问题域,为整体考量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独特视角,高校如何在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中以治理方式的创新迈向现代数字文明,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政策语境、学术语境和实践语境共同促成高校数字治理现代性的当代出场,勾勒出从数治到善治的现代化图景.数智时代的变革性和复杂性加快了治理要素的现代性流变,高校数字治理在后发追赶与前瞻探索的过程中,存在追求现代性范式与克服现代性危机的矛盾.从政治形态、价值形态和文明形态3个维度审视,治理思维的线性化、治理主体的松散化和治理行为的碎片化,是多元治理要素未能精准嵌入复杂治理情境的重要诱因.中国式现代化以复合为取向的现代性范式,为纾解高校数字治理现代性困囿提供了中国方案,其理论转化逻辑是在遵循中国式现代化普遍性的基础上,突出高校数字治理的特殊性.实践路径应从复合属性切入,探索建立适配高校的复合型治理模式,实现数字治理价值、数字治理主体、数字治理过程和数字治理功能在高校场域的生态性整合,修正式建构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相匹配的高校数字治理现代性话语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现代性高校数字治理复合型治理

    思政课叙事的数智赋能与优化路径

    白林驰殷全玉
    10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社会加速数智化转型的背景下,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需要对这一趋势进行积极回应,从而实现由课程内容的简单"叙述"走向结合技术的多样"数叙".通过数智技术的运用,思政课的课堂环节推进以及课程目标实现能够得到多维赋能.就前者而言,课堂教学将更加丰富生动、师生互动将实现精准双向、课后评估更加全面客观;就后者而言,党史史实能够被跨时空地生动传授,制度自信能够沉浸式地交互养成,道路价值能够跨领域地被多元、有效感知,时代发展也能在融媒体的形式下被实时、多样叙述.面对数智赋能的趋势,思政课叙事中也应当坚守特定的原则,具体而言包括对技术伦理准则、教学活动目标、学生主体地位、课程育人功能以及科学考核体系的坚守.因此,就思政课叙事的变革优化路径而言,需要以中国特色思想支撑技术伦理准则,以整合多重媒介实现教学活动目标,以数智叙事方法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以生活化的手段确保课程育人功能,以智能评价机制充实科学考核体系.

    思政课堂数字技术数智化叙事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