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医学研究生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医学研究生学报
医学研究生学报

易学明

月刊

1008-8199

JLYB@chinajournal.net.cn

025-80860347

210002

南京市中山东路305号A7信箱

医学研究生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主管,南京军区南京总院主办的以刊登医学研究生论文为特色的学术期刊,月刊。重点报道各高等医学院校、各医学研究所、各临床学院和附属医院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成果和经验。设有专家论坛(以约稿为主)、论著、文献综述、经验荟萃、医院管理、护理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抗CCL20单克隆抗体对血清淀粉样蛋白A相关的结节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

    魏佳马成星郑颖那雨琪...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抗CCL20 单克隆抗体是否可抑制高水平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相关的结节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 提取健康人和结节病患者的PBMC,并进行分组.除空白对照组(正常人PB-MC)和结节病PBMC对照组(患者PBMC)外,另将结节病组PBMC中分别加入SAA、SAA+抗CCL20 单克隆抗体、SAA+NF-κB抑制剂BAY11-7082 或地塞米松,经培养 48 h后收集各组细胞,分别作为PBMC+SAA刺激组、PBMC+SAA+NF-κB抑制剂BAY11-7082 组、PBMC+SAA+抗CCL20 单抗组、PBMC+地塞米松干预组,使用ELISA分别测定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7A、IL-23、IL-6、CCL20 和TGF-β1 的表达,使用RT-PCR测定各组细胞中CCR6、IL-17、ROR-γt和Foxp3 的mRNA表达水平,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p-NF-κB和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PBMC+SAA+抗CCL20 单抗组与PBMC+SAA组相比,细胞上清液中的IL-17A、IL-23 和IL-6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TGF-β1 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PBMC+SAA +抗CCL20 单抗组相较于PBMC+SAA组,细胞中CCR6、IL-17A、ROR-γt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Foxp3 mR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MC+SAA+抗CCL20 单抗组中p-NF-κB蛋白表达水平较PBMC+SAA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抗CCL20 单克隆抗体可抑制高水平SAA相关的结节病PBMC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结节病血清淀粉样蛋白A核因子κB抗CCL20单克隆抗体

    X射线对胃癌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LOX家族成员的不同影响

    王欣怡牛海亚邓红杨新燕...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X射线对人低分化粘液样胃腺癌细胞 MGC-803 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赖氨酰氧化酶(LOX)家族成员的影响,为了解X射线辐射后不同细胞中基因和蛋白的改变提供依据.方法 0、2、4、6、8 和 10 Gy剂量X射线辐射MGC-803 和HUVEC细胞,用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细胞致死率并计算细胞半数致死量(LD50),确定后序测试剂量组;Realtime PCR、Western blot、ELISA及Amplex Red过氧化氢法分别检测辐射后细胞LOX家族成员mRNA丰度、蛋白相对量、分泌量及LOX酶活性变化;Western blot方法分析X射线辐射对细胞p-p38MAPK和p-Erk1/2MAPK影响.结果 X射线辐射后的LD50 胃癌MGC-803 为8.2 Gy,HUVEC为6 Gy,后序试验选用0、2、4 和6 Gy剂量组.MGC-803 细胞经各剂量X射线辐射后LOXL1、LOXL2 和LOXL4 的mRNA均下调,而LOX的mRNA上调(P<0.05);2 Gy组LOX和LOXL4 的蛋白和酶分泌水平低于0 Gy组(P<0.05);4 Gy组LOX、LOXL1、LOXL2 和LOXL4 的蛋白和分泌低于0 Gy组(P<0.05);6 Gy组LOXL1 的蛋白和分泌低于 0 Gy组(P<0.05);但LOXL3 的mRNA、蛋白和分泌在 2 Gy组均高于 0 Gy组(P<0.05).HUVEC中,2 Gy组LOXL1 和LOXL3 的 mRNA、蛋白和酶分泌水平均显著高于 0 Gy 组(P<0.05);4 Gy 组 LOX、LOXL1、LOXL3 和 LOXL4 的mRNA、蛋白和酶分泌水平均较 0 Gy组升高(P<0.05);6 Gy 组LOXL2 和LOXL4 的mRNA、蛋白和酶分泌水平均较 0 Gy组升高(P<0.05).2 Gy和6 Gy组HUVEC的LOX酶活性增强(P<0.05).MGC-803 细胞的2 Gy和6 Gy 组p-p38、p-p42、p-p44 较0 Gy组上调(P<0.05);HUVEC经各剂量辐射p-p38、p-p42 和p-p44 均上调(P<0.05).结论 X射线辐射对两种细胞作用不同,一定剂量X射线辐射上调HUVEC的LOX及其家族成员的产生、分泌和酶活性,下调胃癌细胞MGC-803 的除LOXL3 外其他成员的产生和分泌.

    X射线赖氨酰氧化酶家族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胃癌细胞MAPK信号通路

    重组新城疫病毒rL-RVG通过p53-YAP1-ACSL4通路诱导肺腺癌细胞铁死亡

    何瑛珏李洋田仪督贡克文...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旨在探究重组新城疫病毒rL-RVG是否通过p53-YAP1-ACSL4 通路影响肺腺癌细胞铁死亡.方法 体外培养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PC9,将处于对数增殖期的细胞分为对照组(NC组)、新城疫病毒感染组(NDV组)、重组新城疫病毒感染组(rL-RVG组)、铁死亡诱导剂组(Erastin组)及铁死亡抑制剂组(NAC组).在病毒感染和铁死亡诱导剂、抑制剂干预后,通过CCK-8、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来检测细胞的功能学变化,包括细胞活力、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使用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镜来测定细胞中ROS的含量,用酶标仪对MDA含量进行测定,通过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来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 p53、YAP1 及ACSL4 的表达.结果 与NC组相比,rL-RVG组细胞生长、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下降(P<0.01);ROS及MDA水平升高且与铁死亡诱导剂组相比含量显著提高(P<0.01),铁死亡抑制剂干预后含量均减少(P<0.01);铁死亡关键蛋白p53、YAP1、ACSL4 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Si-RNA敲减YAP1 和ACSL4 后相应蛋白的表达量减少(P<0.01),并且ROS和MDA含量均减少(P<0.01).结论 rL-RVG可以有效地阻止肺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扩散,并且能够通过p53-YAP1-ACSL4 轴增加脂质过氧化物和细胞活性氧的含量,最终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

    重组新城疫病毒肺腺癌铁死亡YAP1ACSL4

    苦参碱通过Hippo信号通路促进大鼠皮肤创面愈合及血管生成

    曾华郑勇周林冯上新...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苦参碱(MT)对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在 48 只大鼠中成功建立全层皮肤切除创伤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组,涂抹 100 μL等渗盐水)、阳性药物组(PD组,涂抹 100 μL的京万红软膏)、苦参碱组(MT组,涂抹浓度为 200 ng/mL的苦参碱混合液 100 μL)、苦参碱+维替泊芬组(MT+VP组,涂抹苦参碱混合液100 μL后,腹腔注射100 mg/kg 维替泊芬),每组12 只.各组每日给药1 次,持续7 d.比较各组大鼠的创面愈合率、病理组织损伤情况、CD31 阳性染色细胞比例,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检测(Western blot)Hippo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造模后 3、7、14 d时,与模型组创面愈合率[(14.02±1.87)%、(36.23±3.62)%、(65.53±3.85)%]相比,PD组[(21.36±2.51)%、(61.86±3.13)%、(94.26±0.26)%]和MT组[(21.57±2.24)%、(54.35±3.66)%、(94.18±3.13)%]均明显升高(P<0.05);与 MT 组相比,MT+VP 组创面愈合率[(18.35±2.03)%、(43.68±3.54)%、(74.26±3.55)%]均明显降低(P<0.05).造模后 7 d,与模型组(186.75±18.53、85.73±10.15、57.96±5.85)相比,PD组(89.75±9.75、43.12±5.75、8.76±1.13)和MT组(92.57±23.62、46.62±6.54、12.36±1.06)的IL-1β、IL-6、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CD31 阳性染色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MST1、LAST1 和YAP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YAP核移位明显降低(P<0.05).与MT组相比,MT+VP 组IL-1β、IL-6、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CD31 阳性染色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MST1、LAST1 和YAP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而YAP核移位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皮肤创面完全愈合时间[(26.33±0.94)d]和瘢痕厚度[(0.58±0.11)mm]相比,PD组[(19.50±0.82)d、(0.24±0.04)mm]和MT组[(19.00±0.50)d、(0.25±0.04)mm]明显减少(P<0.05);与MT组相比,MT+VP 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22.33±0.94)d]和瘢痕厚度[(0.41±0.04)mm]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 苦参碱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血管生成加速全层皮肤切除创伤大鼠的皮肤创面愈合,这一过程可能涉及苦参碱对Hippo-Yap通路的激活效应.

    皮肤创面愈合苦参碱炎症血管生成Hippo通路

    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成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切除术的应用分析

    陈银俞晨杰高下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成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ACP)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 年 7 月至 2022 年 5 月南京鼓楼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 22 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行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切除术,其中 10 例保留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引流口结构,12 例联合经中鼻道上颌窦口扩大.比较术前、术后 1 个月及术后 12 个月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鼻腔鼻窦结局测试 22 量表(SNOT-22)、鼻内镜检查及鼻窦CT检查结果.结果 患者术后 1 个月及术后 12 个月 VAS、SNOT-22 症状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术后 12 个月 VAS、SNOT-22 症状评分较术后 1 个月明显降低(P<0.001).随访 12 个月后,内镜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鼻泪管损伤、鼻腔粘连等并发症.10 例保留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引流口结构的患者与 12 例联合经中鼻道上颌窦口扩大患者术前及术后 12 个月复查CT显示,上颌窦腔内壁光滑,无炎症或息肉潴留,恢复好,均无复发.结论 应用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可安全有效地清除ACP,术后并发症少,随访期内无复发,并且保留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引流口结构能够获得与联合切除钩突并开放扩大上颌窦口同样的疗效.

    上颌窦息肉鼻内镜泪前隐窝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宋玲华楼晓莉姜雅斯杨丽慧...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影响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PAD)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9 月至2023 年 5 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 174 例急性PAD患者.根据 90 d改良后Rankin评分(mRS)0~2 分为预后良好组,3~6 分为预后不良组;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AD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根据病变部位供血动脉所起源颅内大动脉分为前循环(n=101)、后循环组(n=73),分析前循环、后循环与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结果 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年龄增长(OR=1.071,95%CI:1.012~1.133)、入院NIHSS评分升高(OR=2.764,95%CI:1.868~4.089)、患糖尿病(OR=3.301,95%CI:1.009~10.79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升高(OR=2.601,95%CI:1.150~4.482)是PAD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提示NIHSS评分以及NLR升高相较于年龄增高以及患糖尿病病史预测PAD患者不良预后的AUC更大,总体敏感性及特异性更高,提示其预测不良预后的价值可能更高.前循环组中LYM下降及NLR上升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P<0.05),后循环组中NE上升、LYM下降以及NLR上升均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P<0.05).结论 基线NLR及NIHSS评分升高,高龄及糖尿病病史可能是PAD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NLR可作为预测PAD预后的潜在生物学指标值.

    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CISS分型

    基于血清mirnas差异性表达分析糖尿病高危足的风险因素分析

    李秀贞王丛香王猛闫会霞...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糖尿病(T2D)患者和T2D高危足患者以及非糖尿病患者的血清样本中的miRNAs表达模式.方法 收集 2021 年 6 月至 2022 年 6 月期间在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 92 例T2D患者.其中 46 例被诊断为高危足但没有足部溃疡,为 T2D高危足组;其余患者为T2D组.选择在本院接受体检的 46 例糖耐量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从所有参与者收集血液样本,采用了基于RT-qPCR的TLDA芯片血清样品的miRNA谱,并通过RT-qPCR对其中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验证.结果 TLDA分析结果显示,在评估的754 个miRNAs中,与对照组相比,两组T2D患者中有25个上调,118 个下调.RT-qPCR验证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包括miR-23、miR-195-5p、miR-205-5p、miR-203 在内的4 个miRNA的水平在T2D组和T2D高危足组患者中均显著增加(P<0.05).此外,T2D高危足组患者的上述 4 个血清miRNA的水平高于T2D组患者(P<0.05).在多变量分析中,以对照组为参考类别时,仅miR-195-5p(OR=6.9,95%CI:2.0~24.2,P=0.003)和miR-205-5p(OR=7.2,95%CI:1.6~32.0,P=0.009)与单纯T2D独立相关,和miR-195-5p(OR=6.9,95%CI:2.0~24.2,P<0.001)、miR-205-5p(OR=11.0,95%CI:2.8~43.2,P=0.001)与T2D高危足独立相关.当T2D组被作为参考类别时,仅miR-195-5p(OR=3.0,95%CI:1.6~5.7,P=0.001)和miR-205-5p(OR=2.3,95%CI:1.2~4.2,P=0.012)与T2D高危足独立相关.miR-195-5p和miR-205-5p在区分T2D组和对照组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4 和 0.70,在区分T2D高危足组和对照组时的AUC为 0.87 和 0.84,在区分T2D组和T2D高危足组时的AUC为 0.65 和 0.62.结论 miR-195-5p、miR-205-5p可能成为T2D及高危足的新型风险指标,并可能在T2D及高危足的发病机制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糖尿病高危足血清miRNAs表达模式

    非免疫性胎儿水肿的临床特点与妊娠结局分析

    申洁季小红刘岚
    4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非免疫性胎儿水肿的一般临床资料、超声特点、妊娠合并症及新生儿结局.方法 收集 2016 年 1月至 2022 年 12 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产科分娩的 50 例非免疫性胎儿水肿(NIHF)患者(胎儿水肿组).并依据孕妇年龄、孕周等基本信息 1∶2 随机匹配的 100 例非胎儿水肿患者(对照组).对非免疫性胎儿水肿的危险因素、妊娠并发症、母儿结局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胎儿水肿组的孕妇妊娠次数≥3、既往不良孕产史、初产妇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典型胎儿水肿综合征16 例;皮肤水肿占58.00%,全身水肿、脐带水肿占16%,胸腔积液占14.00%,腹腔积液占 12.00%.胎儿水肿组的孕妇合并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脐带扭转、胎儿窘迫以及脐血流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胎儿水肿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包括轻度和重度)、新生儿分娩孕周以及出生体重小于对照组(P<0.001);但胎儿水肿组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对孕次≥3、既往不良孕产史等高危人群要加强监测,及时干预治疗.完善产前指导,提高产检质量,从而降低胎儿水肿的发生率,对提高人口出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非免疫性胎儿水肿临床特点妊娠结局

    血清LAPTM4B-35及DKK1联合低剂量超声造影在肝肿瘤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徐鹏于德洋董茹婷王宁...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溶酶体相关 4 次跨膜蛋白B-35(LAPTM4B-35)、Dickkopf相关蛋白 1(DKK1)在肝肿瘤血清中的表达以及联合低剂量超声造影在肝肿瘤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8 月青岛市中心医院急诊创伤外科进行治疗的 160 例肝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理学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组(n=74)和恶性组(n=86).比较两组血清LAPTM4B-35、DKK1 水平及低剂量超声造影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恶性肿瘤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LAPTM4B-35、DKK1 联合低剂量超声造影对肝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结果 恶性组患者血清LAPTM4B-35、DKK1 表达水平均高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达峰时间低于良性组(P<0.05),峰值强度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LAPTM4B-35、DKK1、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是发生肝恶性肿瘤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LAPTM4B-35、DKK1、低剂量超声造影联合检测诊断肝恶性肿瘤的AUC为0.960,敏感性为89.53%,特异性为91.89%,优于其各自单独预测(Z两者联合-LAPTM4B-35 = 5.116、Z两者联合-DKK1 = 4.986、Z两者联合-达峰时间= 4.657、Z两者联合-峰值强度= 4.214,P<0.05).结论 肝肿瘤恶性患者血清LAPTM4B-35、DKK1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联合低剂量超声造影在肝恶性肿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溶酶体相关4次跨膜蛋白B-35Dickkopf相关蛋白1低剂量超声造影肝肿瘤良恶性诊断

    系统性硬化症患者食管动力与临床特征的研究

    施赛男鲍云王美峰林琳...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累及食管功能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1 月至2022 年12 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动力中心接受HREM检查的SS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食管动力特征、临床特征与食管动力的相关性.结果 29 例SSc患者中存在食管症状者 18 例,吞咽困难为最常见症状(44.8%).食管体部动力障碍最多见,尤其是失蠕动及蠕动异常.反酸与食管体部无效蠕动百分比(APR)呈正相关(rs=0.497,P<0.05).消化道外受累系统数量与平均远端收缩积分(DCI)呈负相关,与APR呈正相关(rs=-0.466、0.408,P<0.05).血沉与上食管括约肌残余压及DCI呈负相关(P<0.05),补体C3、C4 含量与APR呈负相关(P<0.05).结论 SSc患者易出现食管动力异常,伴有食管症状,且食管功能障碍可发生在无食管症状时.SSc累及系统越多、病情越重、疾病活动更易伴有食管功能异常.

    系统性硬化症食管症状食管动力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系统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