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医学研究生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医学研究生学报
医学研究生学报

易学明

月刊

1008-8199

JLYB@chinajournal.net.cn

025-80860347

210002

南京市中山东路305号A7信箱

医学研究生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主管,南京军区南京总院主办的以刊登医学研究生论文为特色的学术期刊,月刊。重点报道各高等医学院校、各医学研究所、各临床学院和附属医院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成果和经验。设有专家论坛(以约稿为主)、论著、文献综述、经验荟萃、医院管理、护理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模型评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造模时间的优化

    周子扬陈颖齐文川陈道鸿...
    225-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结合目前采用香烟烟熏(CS)联合气道滴注脂多糖(LPS)的方法构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的报道,探讨评价COPD大鼠模型的关键指标并优化造模时间.方法 采用CS联合气道滴注LPS的方法复制COPD大鼠模型,根据香烟烟熏时长将大鼠分为:空白4周组、空白8周组、空白12周组、模型4周组、模型8周组及模型12周组.观察记录大鼠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情况;采用小动物肺功能仪检测大鼠肺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结果 造模结束后,空白4周组、空白8周组和空白12周组大鼠体重分别明显高于模型4周组、模型8周组、模型12周组(P<0.05).模型4周组大鼠病理结果显示炎症细胞浸润;模型8周组大鼠病理结果显示炎症细胞浸润,部分肺泡隔断裂,肺泡融合;模型12周组大鼠病理结果显示炎症细胞浸润,大量肺泡隔断裂,肺泡融合.模型8周组大鼠FEV0.3/FVC%较空白8周组和显著降低(P<0.05);模型12周组FEV0.1/FVC%、FEV0.3/FVC%较空白12周组大鼠显著降低(P<0.05).空白4周组和模型4周组大鼠的0.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0.1)/用力肺活量(FVC)、0.3秒用力呼气容积(FEV0.3)/FVC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4周组、8周组、12周组TNF-α和IL-6较分别较空白4周组、8周组、12周组升高(P<0.05).结论 在评价COPD大鼠模型时,肺功能是关键性指标,单一的炎症指标并非造模成功的标志.CS暴露12周联合气道滴注LPS的方法可以建立更符合临床特征的COPD大鼠模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肺功能造模时间

    凝聚层黏接剂用于湿环境下骨黏接及促骨修复的实验研究

    刘大铭张扬杨晓江杨意鹏...
    232-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使用聚乙烯醇、单宁酸、羟基磷灰石,制备具有湿环境下骨黏接能力及促骨修复能力的新型凝聚层黏接剂并验证其效果.方法 以氰基丙烯酸酯黏接剂为对照组,制备两款新型凝聚层黏接剂,使用红外光谱进行表征,并测量3种黏接剂在湿环境下的骨黏接效果.使用CCK-8法和活死染色评估3种黏接剂浸提液对MC3T3-E1细胞的影响.将3种黏接剂植入兔股骨缺损,使用显微CT对其骨修复能力进行体内实验验证.结果 成功构建了PVA@TA、PVA@TA@HA两种凝聚层黏接剂,红外光谱分析结果确定了合成的有效性.两种凝聚层黏接剂在湿环境下的水下黏接强度[(70.2±2.1)kPa、(63.3±2.6)kPa]高于氰基丙烯酸酯的[(22.6±3.8)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CK-8 法及活死染色均证明了PVA@TA、PVA@TA@HA黏接剂浸提液培养条件下MC3T3-E1细胞的增殖情况好于氰基丙烯酸酯黏接剂浸提液.显微CT定量分析证明了PVA@TA@HA黏接剂植入骨缺损后,新生骨生长情况优于其他两组,体现出更优异的促骨修复能力.结论 成功构建了以聚乙烯醇、单宁酸、羟基磷灰石为基础的凝聚层黏接剂,相比于传统的氰基丙烯酸酯黏接剂,具有更优异的湿环境下骨黏接性能及促骨修复效果.

    凝聚层湿环境骨黏接骨修复

    钛酸钡压电涂层多孔钛合金材料对巨噬细胞增殖及其破骨分化的影响

    陈瑜欧阳飞吴昊王陵...
    238-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钛酸钡压电涂层钛合金材料对巨噬细胞增殖及破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别以钛酸钡涂层多孔钛合金(PTB)和单纯多孔钛合金(PT)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micro-CT、SEM、EDS等观察了解钛酸钡涂层多孔钛合金材料的表面特征;通过循环负载装置制备材料提取液,在动态负载条件下进行RAW264.7细胞-材料共培养,采用SEM、CCK-8、AM-PI染色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及增殖活性;利用RANKL对与钛酸钡压电涂层多孔钛合金材料动态负载共培养后的细胞进行破骨分化诱导及TRAP染色,观察分析钛酸钡涂层多孔钛合金压电材料对破骨分化的影响.结果 micro-CT显示涂层对总体结构影响不大,SEM显示表面钛酸钡涂层致密、形态规整、结合紧密,EDS显示钛酸钡涂层元素组成合理、分布均匀,材料压电系数(d33)测量显示PTB组压电系数接近天然骨.CCK-8显示两组材料动态提取液细胞毒性等级为Ⅰ级,SEM显示两组表面细胞生长状态良好,Calcein-AM/PI染色显示PTB组细胞表现出更强的增殖活力,流式凋亡显示两组细胞凋亡率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骨诱导结果显示PTB组细胞总数较多、破骨细胞计数和占比均下降.结论 钛酸钡涂层多孔钛合金材料,可在负载条件下形成局部微电场,促进细胞增殖并抑制破骨分化.

    3D打印钛合金钛酸钡raw264.7细胞破骨诱导

    姜黄素纳米晶注射液联合损伤控制性外科对高原寒冷环境腹部火器伤救治的实验研究

    孙赳杨雪李佳佳屈金权...
    246-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姜黄素纳米晶注射液(CNI)、损伤控制性外科(DCS)和CNI联合DCS治疗对模拟高原寒冷环境下猪腹部肠管火器贯通伤的救治效果.方法 40只健康长白仔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为高原致伤组(HI),实验组分别为高原致伤+CNI治疗组(HIC)、高原致伤+DCS治疗组(HID)、高原致伤+DCS+CNI治疗组(HDC).高原寒冷环境猪腹部火器肠管贯通伤模型建立:仔猪放入模拟高原寒冷环境的西北地区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48 h,并使用手枪射击右侧腹部.HIC组伤后2、8、16 h分别予以CNI静脉输注,此后每天输注3次.HID组伤后4h予以DCS治疗.HDC组伤后CNI输注同HIC组,并于伤后4h行DCS治疗.分别对比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伤后不同时间血液炎症相关指标、肝功能指标、24h生命体征.结果 HIC组较HI组血液学炎症指标改善,生存时间延长(P<0.05).HID组和HDC组的腹腔积血、肠系膜损伤、弹孔直径、小肠挫伤、小肠破裂、结肠破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D组和HD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补液量、麻醉复苏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HIC组、HID组、HDC组比HI组的白细胞、ALT、AST、肿瘤坏死因子-α、IL-6水平低,且HDC组更明显(P<0.05).HID组、HDC组生存率较对照组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I联合损伤控制性外科可能是高原寒冷环境腹部火器伤救治的有效方法.

    损伤控制性外科姜黄素纳米晶注射液高原寒冷环境腹部火器伤

    替米沙坦联合羟苯磺酸钙通过miR-19b-3p/SOCS1轴调节自发性高血压主动脉的抗炎作用

    田春辉胡威威娄满胡晓英...
    254-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联合羟苯磺酸钙在自发性高血压中对主动脉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及其WKY大鼠随机分为(n=6):对照组(WKY)、SHR+NC组(未经处理的SHR大鼠)、SHR+替米沙坦组(替米沙坦治疗的SHR大鼠)、SHR+CAD组(CAD治疗的SHR大鼠)、替米沙坦+CAD组(替米沙坦和CAD联合治疗的SHR大鼠),每组6只.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治疗前后主动脉血管的变化情况;利用ELISA检测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利用TargetScan预测miR-19b-3p的下游靶基因,利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19b-3p以及下游靶基因之间的结合关系.细胞分组:control组,替米沙坦+NC组,NC+CAD组及替米沙坦+CAD组.随后为了验证替米沙坦与羟苯磺酸钙与miR-19b-3p/SOCS1信号轴的调节关系,利用替米沙坦、羟苯磺酸钙单独处理或者联合对VSMC细胞进行处理.细胞分组:空白组、miR-19b-3p inhibitoror组、miR-19b-3p inhibitor+替米沙坦+NC组、miR-19b-3p inhibitor+NC+CAD组、miR-19b-3p inhibitoror+替米沙坦+CAD组.利用qRT-PCR检测miR-19b-3p和SOCS1的表达水平.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中分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利用CCK-8、Transwell小室实验、qRT-PCR以及Western blot方法验证替米沙坦和羟苯磺酸钙对细胞增殖、迁移表型分型以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SHR+NC组大鼠的主动脉管壁厚度明显增厚,管腔内壁降低;经SHR+替米沙坦和SHR+CAD组的SHR大鼠胸主动脉管壁厚度降低,管腔半径增加.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HR+NC组大鼠血液中IL-1β、TNF-α、IL-6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SHR+替米沙坦、SHR+CAD组、替米沙坦+CAD组的大鼠体内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较SHR+NC组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主动脉中miR-19b-3p的表达水平相比,SHR+NC组显著升高,SHR+替米沙坦和SHR+TAD组显著降低(P<0.05).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SOCS1的表达水平相比,SHR+NC组显著降低,SHR+替米沙坦、SHR+CAD组、替米沙坦+CAD组较SHR+NC组显著上调(P<0.05).qRT-PCR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替米沙坦+NC组、NC+CAD组和替米沙坦+CAD组VSMC细胞中α-SMA、SM22α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OPN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VSMC细胞的迁移相比,替米沙坦+NC组、NC+CAD组和替米沙坦+CAD组显著降低(P<0.05).与空白组相比,miR-19b-3p inhibitor组IL-1β、TNF-α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进一步添加替米沙坦与羟苯磺酸钙处理后能增强这一结果(P<0.05).结论 替米沙坦与羟苯磺酸钙联用可以通过调节miR-19b-3p/SOCS1信号轴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损伤,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

    替米沙坦羟苯磺酸钙miR-19b-3p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1自发性高血压炎症反应

    E2F8在人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王怡婷李志平盛思琪封海梅...
    261-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腺病毒E2启动子结合因子8(E2F8)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及其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和基因组织表达(GTEx)数据库中E2F8在结直肠癌中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E2F8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量.98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及癌旁组织经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析E2F8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CRC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TCGA数据库及临床样本中E2F8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织.结直肠癌细胞系中E2F8表达水平除HCT116、HCT15以外均较正常结肠上皮细胞系高.高表达E2F8的患者总生存期、无疾病生存期、无转移生存期均短于低表达E2F8的患者(均P<0.01),高表达E2F8的结直肠癌组织Dukes分期较晚(P<0.05).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女性(HR=2.009,95%CI:1.139~3.544)、淋巴结侵犯(HR=1.780,95%CI:1.005~3.150)、Dukes C/D期(HR=2.538,95%CI:1.393~4.623)、TNM III/IV期(HR=2.894,95%CI:1.554~5.392)、E2F8高表达(HR=2.807,95%CI:1.540~5.118)与结直肠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E2F8高表达(HR=2.747,95%CI:1.447~5.216)和较晚的TNM分期(HR=5.543,95%CI:1.537~19.990)是结直肠肿瘤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E2F8在结直肠癌中较高表达,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E2F8与结直肠癌患者Dukes分期晚和不良预后有关,E2F8高表达是结直肠肿瘤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E2F8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疾病进展及预后的潜在标志物.

    结直肠癌E2F8转录因子预后

    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张力丁可李振兴茅磊...
    267-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颅颈交界区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出血患者11例(出血组),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起病,非出血患者14例(非出血组).采用Kam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术后定期进行随访.结果 11例出血患者术后头部CT示1例患者出现术区出血,其余患者未见出血,且SAH明显减少;CTA未见颅颈交界区异常增粗、迂曲的血管,DSA示瘘口完全闭塞.14例非出血患者术后头颈部MRI示1例患者出现颈段脊髓肿胀,其余患者未见颈段脊髓水肿及血管流空影,MRA未见颅颈交界区异常的血管影,DSA示瘘口完全闭塞.所有患者术中瘘口完全闭塞,术后DSA均无异常.出血组患者术后功能状态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7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无不适主诉,复查DSA未见瘘口.非出血组患者术后功能状态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9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无不适主诉,复查DSA未见瘘口.结论 显微手术是治疗颅颈交界区SDAVF的有效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临床特点显微手术治疗

    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对经腹全子宫切除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

    朱明慧姜莉李莎徐钢...
    272-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在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中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62例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并镇痛泵中放入艾司氯胺酮的患者,选取镇痛泵中无艾司氯胺酮的31例,按照艾司氯胺酮有无以及剂量高低分为C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C组:舒芬太尼2.5µg/kg+托烷司琼6 mg;低剂量(ES1)组:艾司氯胺酮0.5 mg/kg+舒芬太尼2.5µg/kg+托烷司琼6 mg;高剂量(ES2)组:艾司氯胺酮1 mg/kg+舒芬太尼2.5µg/kg+托烷司琼6 mg.分析3组患者术前1d、手术当天和术后2d的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以及术前1d、术后第3天晨6时血清皮质醇(Cort)浓度、术后6、12、24、48 h的静息时轻度疼痛人数占比及按压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等情况.结果 ES1组术后当天及2d的PSQI评分低于C组(P<0.05)、ES2组术后当天的PSQI的评分低于C组及ES1组(P<0.05)、术后2d的PSQI评分低于C组(P<0.05),与ES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1组术后的Cort浓度低于C组(P<0.05),ES2组术后的Cort浓度低于C组及ES1组(P<0.05).术后6h轻度疼痛的人数占比ES2组最大,其他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2组术后自控次数明显减少,48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艾司氯胺酮1 mg/kg复合舒芬太尼2.5µg/kg用于经腹全子宫切除术能够改善术后睡眠质量、术后镇痛效果满意.

    艾司氯胺酮舒芬太尼睡眠质量经腹全子宫切除术

    视频脑电图联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早产儿脑损伤的预测价值

    刘雪张焕改
    27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视频脑电图联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早产儿脑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以头颅共振多序列联合(MRI)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将全部早产儿分为脑损伤组(n=40)和无损伤组(n=60).全部早产儿于出生第7天进行视频脑电图检查,于出生第2、7天进行血清NSE检查.运用ROC曲线分析视频脑电图、NSE及其联合预测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效能.结果 视频脑电图对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准确率为85.00%(85/100),灵敏度为77.78%(35/45),特异度为90.91%(50/55),一致性度量(Kappa)为0.694.在出生第2、7天,脑损伤组的NSE明显高于无损伤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SE的最佳截断值为20.35 ng/mL,灵敏度为75.00%,特异度为85.00%,AUC值为0.827.视频脑电图联合NSE的诊断效能更佳,AUC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00%、91.70%、0.917,较两者单独诊断效能更好(P<0.05).结论 视频脑电图联合NSE预测早产儿脑损伤具有更佳的诊断效能.

    视频脑电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早产儿脑损伤诊断效能

    颈动脉斑块超声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特征构建脑梗死预测模型

    洪玮杨银凤刘枝红马奇...
    282-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临床特征的临床模型、颈动脉斑块灰阶超声特征的影像组学模型以及两者的联合模型预测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在黄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237例颈动脉斑块患者临床资料.由两名超声医生独立收集颈动脉斑块病例分别作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根据头颅CT或MR检查有无斑块同侧脑梗死病灶分为脑梗组和非脑梗组.在训练集中,构建以临床特征或(和)斑块灰阶超声特征预测脑梗死的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以及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采用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训练集134例患者,其中脑梗死患者61例,非脑梗死患者73例;验证集103例患者,其中脑梗死患者49例,非脑梗死患者54例.训练集中9个临床特征经过LASSO回归筛选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超重这5个关键特征构建预测脑梗死的临床模型;6个关键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共包含1个形态学特征、2个一阶特征、3个二阶特征;9个临床及影像组学特征构建联合模型.训练集中,临床模型的AUC为0.724、准确度为66.42%,影像组学模型的AUC为0.886、准确度为80.60%,联合模型的AUC为0.908、准确度为83.58%,联合模型的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优于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验证集中也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预测性能达到较高水平,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和决策曲线净获益值最高,其次为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最低.结论 基于灰阶超声的影像组学模型和基于临床-影像组学的联合模型均能作为脑梗死的预测模型,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和获益更高.

    影像组学模型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