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医学与哲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医学与哲学
医学与哲学

杜治政;胡大一

半月刊

1002-0772

yizhe@yizhe.org

0411-86110142

116044

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

医学与哲学/Journal Medicine & Philoso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以医学整体研究、医学热点讨论、医学未来预测、医学进展纵评、医学方法剖析、医学决策探新等为选题目标。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提供方法、促进发展。本刊以医学界各方面专家、卫生行政领导、医学院校的教师、研究生、大学生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情:哲学修辞与临床张力

    余佯洋王一方
    1-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叙事医学与关怀伦理的兴起,对共情的探讨陡然升温,并呈现不同伦理选择的声音.从哲学修辞的维度出发,对共情的语义范畴进行深入分析,对共情的互文性,即非共情、反共情、伪共情展开充分辨析,进而挖掘了临床境遇中的共情悖论与异化,探讨了叙事医学对共情的拓展与建构,如精细化文学阅读与共情的审美习得,如何开启"共情-反思-医患共同体"的三段论认知,如何杜绝"共情"的孤岛化,以廓清共情在全人医疗模式中临床实践的地位和意义.

    共情语义范畴互文性叙事医学

    临床共情:概念、争议与回应

    谭心刘星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情的概念在临床中具有多种类型并一直处于争论中,认为临床共情是对患者及其体验行为的经验.这种经验包括对患者的感性感受、一般感受、生命现象、因果关系等多种心理感受的经验.一方面对医生来说共情是一个本原的、当下的本己体验行为;另一方面,共情也涉及一个在此本原的本己体验中显示出来的关于患者"非本原给予的"异己体验.它具有三个阶段,常常只满足第一阶段,并且,这一阶段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其先于任何的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这样的临床共情概念一定程度上能解决概念争议.

    临床共情认知共情情感共情混合共情

    "在场"与"主体间性":社会照护中的共情拓展

    吴昊坦程瑜
    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情能力的拓展有助于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但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工作者对于共情能力的训练却越来越少,其弊端业已显现.着重探讨了在医学领域中共情的必要性及其在社会照护模式下的拓展途径.与传统医疗模式下的医患关系相比,人们对于医患关系、疾病体验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对共情的诉求也迥然不同.基于社会照护理念的"在场"和"主体间性"讨论有利于提高共情能力的深度和广度,是拓展共情能力的有效途径.

    共情社会照护主体间性在场

    技术与社会的视角探析ChatGPT对医学的影响

    谭浩王力王军永余苏珍...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ChatGPT的风靡全球,其给人类各领域带来的影响引发众多学者的思考.对于医学领域而言,ChatGPT对临床诊疗、医学研究、医学教育等方面都会造成影响.借鉴技术决定论、社会建构论、技术-社会决定论等理论,从技术的视角与社会的视角审视ChatGPT给医学带来的影响,既有许多变革性的遐想,还有潜藏的未知风险.因此,必须正确地看待ChatGPT应用于医学的机遇与威胁,通过合理的措施,充分发挥ChatGPT对于医学领域的促进作用,并正确应对其带来的威胁与风险.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临床诊疗医学教育医学研究

    慢性病大数据管理的隐私保护困境及应对策略

    周梅珊邬凤娟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注了随着慢性病大数据快速积累和广泛应用所引发的隐私保护问题,系统分析了慢性病大数据管理中的隐私保护困境,重点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大数据的安全采集、使用与共享,使用目的与控制权,隐私保护与合规性,公众教育与知情同意,以及法律法规与监管.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包括加强数据脱敏和匿名化技术、建立透明的数据使用和共享机制、加强数据安全审计和监管、患者教育以及依法建立隐私保护框架.这些策略旨在促进慢性病大数据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患者的隐私权益,为解决管理中的困境提供有效途径.

    慢性病大数据隐私保护

    论我国生前预嘱制度构建的可行性

    陈凤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前预嘱制度的推广和应用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生前预嘱制度的构建尚需要解决订立主体的范围、订立的形式、适用对象、适用的限制等问题.首先,生前预嘱的主体应当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从年龄和精神两个层次判断.其次,生前预嘱的形式应当为要式,且应当为书面形式.再次,生前预嘱的适用对象应当包括永久性植物状态患者和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最后,生前预嘱的适用还应当有一定的限制,其适用范围不宜过宽并且不能危害到他人合法利益或者是社会公共利益.

    生前预嘱预先医疗指示医疗自主权生命尊严死亡尊严

    安宁疗护实践研究新进展

    赵苇苇郭辰阳杨俊侠周智...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国内外安宁疗护发展实践展开,探讨医院、社区、居家、医养结合、远程安宁疗护和中医主导的安宁疗护六种模式相结合的多样化综合服务体系.通过不同国家与地区安宁疗护实践差异的比较和英国、美国、我国对中医在安宁疗护中应用的探索,分析我国安宁疗护现存的困境与特点,旨在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提升全生命周期"最后一公里"的质量和尊严,在具体临床服务中更好地推广安宁疗护的理念与认知,让我国的安宁疗护能够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安宁疗护服务模式医养结合

    勘误声明

    《医学与哲学》编辑部
    37页

    濒死体验成因解析

    许翔许珺
    38-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濒死体验是人在濒临死亡或面临死亡威胁时所经历的一种主观体验.在归纳、分析部分濒死体验案例的基础上,发现催眠是使人处于某种特殊心理状态的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濒死经历者是因进入催眠状态后才会出现濒死体验现象.人在催眠状态下会表现出某些特异的心理和生理现象,这些现象与濒死经历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一致.通过分析濒死体验发生过程证明,两者在心理作用机制上是完全相同的.同时亦可从反射角度阐明催眠是引发濒死体验中离体经历及其他典型特征的根本原因.

    濒死体验催眠主观体验

    公共卫生优先事项: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体系

    刘燕邓蕊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具有公共性特征的健康服务,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可视为一项公共卫生优先事项.社会情境的结构性影响与青少年主体的能动选择同时作用于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鉴于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双重特征、父母的教育焦虑以及不确定性环境和社会互动过程的现实逻辑,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体系的完善应坚持以健康福祉为核心的积极青少年发展理念,将学校作为培养心理健康的重要场所、从家庭到社区建立青少年生活和互动体系、发挥专业医疗机构优势,并注重探索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教育理念契合的可能性,以为青少年更健康的未来奠定基础.

    公共卫生优先事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