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第四军医大学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第四军医大学

双月刊

2097-1656

negative@fmmu.edu.cn

029-84774674

710032

西安市长乐西路169号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ir Force Medical University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第四军医大学主办、樊代明院士主编的《医学争鸣》(原第四军医大学学报)以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传播医学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服务医学科学研究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为宗旨,主要报道医学学术方面的各种看法和观点,注重理性的交锋、实证的研讨和冷静的争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慢性痛与情感障碍共病研究新进展

    武胜昔罗层李珍珍刘可欣...
    1341-1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痛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且伴发疾病多样,不仅使患者出现睡眠障碍、无力等,甚至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现象.同时,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又会导致疼痛持续时间的延长和强度的加剧,二者相互调控,交互敏化,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质量.因此,如何缓解疼痛慢性化以及情感障碍共病的发生是神经科学与医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及难点问题.近年来大量研究聚焦于慢性痛与情感障碍共病的临床研究、脑区调控以及分子机制等方向,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文通过不同角度对慢性痛伴发情感障碍共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潜在机制进行深入阐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和临床转化作一展望,以期为慢性痛的深入研究与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慢性痛情感障碍共病细胞外基质脑区调控分子机制

    共情与社会行为:疼痛与恐惧感知对人际互动的影响

    杜瑞陈军
    1347-1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分析了情感共鸣或共情以及这些心理过程如何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通过对情感传染理论和镜像神经元理论的探讨,揭示了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是如何体验和响应他人情绪,以及这一过程是如何促进社会关系缔结和人际沟通.特别强调了情感共鸣和共情在感知他人痛苦和恐惧方面的作用,这些心理机制如何引导个体采取亲社会或反社会行为.此外,还考察了性格特质、个人经历、文化背景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等因素对情感反应和社会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因素对社会工作、心理治疗和教育策略的意义,强调了提高情感共鸣和共情能力对于促进个体融入社会和心理健康的潜在价值.综上所述,本文不仅为深化人类社会行为的认识提供了宝贵视角,也为相关实践领域的进步指明了方向.

    情感共鸣共情疼痛共情恐惧共鸣社会行为

    利用RNAscope可视化小脑浦肯野细胞线粒体分子mRNA的分布

    刘慧倪子薇刘宇轩李淑娇...
    1353-1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线粒体相关分子mRNA在小脑浦肯野细胞中的分布.方法 利用转基因技术制备Pcp2-tdTomato小鼠标记浦肯野细胞,采用RNAscope技术原位检测线粒体相关分子Mfn2、Mfn1、Ucp4、Drp1、Ucp2、Mcu和Nclx的mRNA.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Mfn2、Mfn1、Ucp4和Drp1在浦肯野细胞体中高表达(Bin3>10%),而 Ucp2、Mcu和 Nclx 表达较少.Mfn2、Mfn1、Ucp4、Drp1、Ucp2、Mcu 和 Nclx 在树突中的表达量较少.结论 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开发新的和更特异性的分子来调节浦肯野细胞的活性,并为浦肯野细胞相关疾病打开治疗窗口.潜在药物靶点的分子鉴定、作用机制及其活性的结构基础对促进临床前开发至关重要.

    线粒体动力蛋白RNAscope浦肯野细胞小脑

    针对新生小鼠脑组织的两种病毒注射方法比较

    董禹豪白占涛魏忠诚李袁梦...
    1370-1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选择侧脑室注射(LVI)与横窦注射(TSI)病毒的方法,比较不同途径介导的腺相关病毒感染新生小鼠脑组织的范围与脑区差异,为研究小鼠发育期特定脑区功能选择病毒注射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对新生一日的C57BL/6仔鼠分别使用两种方法进行rAAV-GAD67-EGFP-WPREs病毒注射,并在第24日收集脑组织样品,制备冰冻切片观察病毒携带的荧光蛋白在小鼠脑内的感染表达范围.结果 LVI方法操作简单,但病毒表达的脑区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大脑皮层.TSI方法操作步骤较复杂,病毒用量更大,但病毒感染的脑区范围更广.结论 不同注射方法会介导工具病毒在不同的脑区范围表达,其中LVI的方法更适合大脑皮层的相关发育研究,TSI的方法适合几乎全部脑区的发育研究.

    侧脑室横窦腺相关病毒脑发育

    社交刺激诱导小鼠杏仁核差异性激活的形态学研究

    袁滋铎柳俊宇闫玥辰白占涛...
    1376-1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杏仁核不同亚区神经元对不同类型的社交刺激的空间响应特征.方法 使用即刻反应蛋白cFos标记策略,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不同社交组和对照组小鼠社交刺激后的杏仁核进行cFos免疫荧光标记,分析cFos标记神经元的空间表达位置和阳性细胞数量差异,对比分析不同社交组小鼠杏仁核及各亚区神经元的激活水平.结果 社交刺激后与假鼠组相比,攻击鼠(CD1)、雌鼠(Female)、雄鼠(Male)组杏仁核各亚区cFos激活均有增加,而幼鼠刺激组小鼠杏仁核cFos表达未见明显差异.在外侧杏仁核和基底杏仁核亚区,CD1社交刺激组小鼠cFos表达均增加.在腹外侧外侧杏仁核亚区,CD1、Female、Male社交刺激组小鼠cFos表达均增加.在腹内侧外侧杏仁核和基底后外侧杏仁核亚区,CD1、Female社交刺激组小鼠cFos表达增加.在背内侧杏仁核亚区,CD1及Female社交刺激组小鼠cFos表达均增加.结论 小鼠在给予不同社交刺激后其杏仁核不同亚区的神经元激活程度不同.

    社交行为不同社交刺激杏仁核cFos

    下丘脑背内侧核线粒体钙离子单向转运蛋白参与小鼠慢性炎性痛调控的研究

    曹秋霞钟海星何晓兰加三三...
    1382-1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下丘脑背内侧核(DMH)在慢性炎性疼痛中的作用,对其中的线粒体钙离子单向转运蛋白(MCU)是否参与疼痛调节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雄性C56BL/6小鼠,左脚掌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或生理盐水造模,3 d后取材进行MCU及c-Fos的免疫荧光染色;在疼痛早期(造模后3d)和疼痛晚期(造模后14 d)双侧DMH给予MCU激动剂(精胺),给药60 min后进行焦虑行为和/或疼痛行为测试.结果 CFA慢性炎性痛显著激活DMH脑区神经元(P<0.01),然而MCU表达并未明显增加.更为有趣的是,激活MCU可显著增加CFA小鼠静态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与动态机械性缩足评分(P<0.01),短时间内缓解焦虑情绪(P<0.05,P<0.01).结论 DMH参与慢性炎性痛及其相关焦虑情绪的调控.在DMH脑区外源性给予MCU特异性激动剂精胺可显著缓解慢性炎性痛,这可能与MCU特有的胞内钙离子低阈值关闭特性相关.

    慢性炎性痛下丘脑背内侧核线粒体钙离子单向转运蛋白精胺

    小鼠中央内侧核向前额叶和岛叶皮质发出分支投射的形态学研究

    薛美琪窦雪瑛刘楚涵王珊...
    1387-1391,1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小鼠丘脑中央内侧核(CM)向不同皮层区域的分支投射情况,并为其参与伤害性信息传递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 将荧光金(FG)分别注射到前额叶皮质(PFC)或岛叶皮质(IC)并建立完全弗氏佐剂(CFA)炎性痛模型,观察FG逆标神经元在CM中的分布,以及CM内向PFC或IC投射的神经元是否参与伤害性信息传递;继而将FG注射到PFC,同时将四甲基罗达明(TMR)注入IC,并建立CFA模型,观察CM内FG与TMR双标神经元的分布及其与FOS蛋白的共标.结果 ①将FG注射到PFC后,在CM的吻侧和中部可观察到大量逆标神经元,尾侧的FG逆标神经元相对较少;将FG注射到IC后,可观察到CM的中尾侧有大量的FG逆标神经元分布,而在CM的吻段较少;②CM-IC或CM-PFC通路在CFA模型下均可观察到激活的神经元,但前者激活数量较后者多;③CM吻中段少量神经元可同时向PFC和IC发出分支投射,且偶见共标神经元在疼痛状态下被激活.结论 CM可以分别向PFC和IC发出大量投射,且参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但分支投射的情况较少见.

    中央内侧核分支投射前额叶皮质岛叶疼痛神经通路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大脑功能连接梯度异常分析

    梁茜翟文盛王嘉韦磊...
    1392-1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结合脑功能连接梯度分析方法,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和健康对照(TC)的脑功能连接梯度特征.方法 纳入1 373名被试(ASD/TC:684/689).基于ASD组和TC组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建立静息态功能连接(RSFC)矩阵;根据RSFC矩阵构建相似性矩阵,计算大脑功能连接梯度;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ASD组和TC组全局指标和局部梯度分数异常的差异与变化;并研究统计检验结果中存在显著差异的脑网络与相关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SD组第一梯度的梯度解释率和梯度变异性显著低于TC组(P<0.05);ASD组局部梯度分数异常主要位于默认模式网络、感觉运动网络(P<0.05),涉及初级的感知觉加工和高级的抽象认知,且与患者量表评分存在负相关.结论 ASD患者感觉运动网络和默认模式网络的功能连接梯度存在异常,可能为探索ASD的病因机制提供新视角.

    孤独症谱系障碍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功能连接功能连接梯度脑网络脑科学

    抑制CCL/CXCL信号介导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继发脑损伤

    李凯璐董宝文彭涛孟锦媛...
    1399-1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损伤(TBI)后外周中性粒细胞中枢趋化的机制及在继发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在TBI后急性期6、12、24、48和72 h时间点动态采集TBI小鼠皮层损伤灶组织样本,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TBI后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及与外周免疫细胞趋化的相关性,并通过原代中性粒细胞与TBI模型验证CCL/CXCL信号在中性粒细胞趋化及对TBI后神经炎症的作用.结果 RNA-seq结果显示,TBI后白细胞迁移、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等相关通路随时间显著上调,趋化因子CCL/CXCL家族基因以及促炎症因子基因在所有时间点共同上调.进一步证实CCL3、CCL6、CCL9、CXCL2和CXCL3可通过作用于CCR1和CXCR2受体,发挥趋化外周中性粒细胞进入中枢,并激活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P<0.05,P<0.01).药理学抑制CCR1和CXCR2可显著减轻TBI小鼠脑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小胶质细胞激活和血脑屏障破坏.结论 TBI后CCL/CXCL信号通路介导外周中性粒细胞向中枢趋化,可作为TBI后继发脑损伤的干预靶点.

    创伤性脑损伤继发脑损伤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趋化因子

    地奥司明通过线粒体途径保护SH-SY5Y细胞免受氧糖剥夺损伤

    梁东冉张新超任凯刘芳芳...
    1406-1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地奥司明(DSM)通过线粒体途径对氧糖剥夺/复氧(OGD/R)处理的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的保护效果.方法 体外培养SH-SY5Y细胞,建立OGD/R模型,通过CCK-8细胞活性检测,确定DSM最佳作用浓度并进行后续实验.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OGD/R组和DSM组(DSM浓度分别为0.01、0.02、0.04 g/L).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使用相差显微镜来观察细胞的形态,并通过分光光度测量法来测定细胞内的ATP水平和线粒体复合体Ⅱ活性,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状况.结果 浓度为0.01、0.02、0.04 g/L的DSM均能促进OGD/R损伤的细胞存活,且药物浓度为0.02 g/L时SH-SY5Y细胞的存活率最高.与Control组相比,OGD/R组细胞形态皱缩,细胞ATP含量和线粒体复合体Ⅱ活性显著下降,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而0.02 g/L DSM预先孵育3 h,再进行OGD/R损伤的细胞存活率增高,细胞形态基本正常,ATP含量和线粒体复合体Ⅱ活性显著提升,且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显著提高,凋亡细胞减少.结论 DSM对OGD/R的细胞具有显著保护作用,且在0.02 g/L时发挥最佳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维持线粒体正常功能和减少细胞凋亡状态密切相关.

    地奥司明氧糖剥夺/复氧模型神经保护线粒体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