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经济与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经济与管理
农业经济与管理

郭翔宇

双月刊

1674-9189

nyjjygl@163.com

0451-55190063,55190553

150030

哈尔滨市香坊区木材街59号

农业经济与管理/Journal Fisheries Economy Research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为“三农”服务,为渔业经济发展和渔业经济学科建设服务,本刊愿成为您事业发展的挚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户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特征与路径优化研究

    穆月英张婷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户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格局,农户如何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关系到我国农业整体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2022年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四省农户的样本数据,在分析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服务—技术—协作"的农户绿色发展研究框架,探讨碳计量、农户绿色发展路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农户是否接受农业生产性服务、是否采用绿色生产技术以及农户间协作程度的不同,带来农业绿色发展的差异,服务嵌入、技术采纳和农户协作有助于促进减少碳排和增加碳汇.其次,农业生产性服务市场发育不成熟、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成本高、效益不确定,农户缺乏协作意识且存在信任障碍等是造成农户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农户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应以服务为抓手,深化农业分工;以技术为支撑,靶向功能定位;以协作为导向,统筹农业生产经营等对策建议.

    农户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碳效率

    加快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视角

    朱战国张彤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家庭农场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文章从引入新技术应用场景、运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优化资源要素组合出发,构建新质生产力赋能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并结合实践案例,提出融合制度创新、农业全产业链组织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与农业品牌体系创新的实施路径.因此,为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各地应建立健全促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立法,以农业全产业链为载体,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供给体系,推动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等新质要素与家庭农场传统生产要素相融合,实现新质要素投入向家庭农场生产韧性和长期竞争优势转化;同时,探索建立由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新型农业品牌体系,强化家庭农场新型人才培养,推动家庭农场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农产品供给能力.

    新质生产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农业产业链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张连刚陈天庆
    2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关键载体,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力量.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未来发展的核心议题.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新质生产力能够赋能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从而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但在实践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存在生产经营能力不强、运营规范水平不高、服务带动能力不足、治理功能尚未凸显和绿色发展动力欠缺等问题.为此,应从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源配置优化、管理机制创新、服务提质增效、治理效能提升和绿色发展协同五个方面,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

    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政策路径

    田云夏锐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尽管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在政策、技术、组织与市场等方面具有一定现实基础,但进一步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仍面临服务主体与政策指向悖离、服务供给与产品获取障碍、机构质量与人才储备存在短板等问题.因此,文章提出优化服务供给体系、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网络,提升服务供给质量、强化金融支持与技术应用,激发服务市场活力、推动主体培育与市场建设等政策路径,以期为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政策路径农业农村现代化

    地权整合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影响研究

    王岩李静爽王贺
    4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聚焦农业强国建设的现实关切,深度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内生发展动力,亟须构建与之发展水平相适配的农地制度框架和治理体系.基于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地权整合和农业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实证检验了地权整合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影响效应、机制和异质性.研究表明,地权整合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效果在粮食主产区和农地市场化程度高的区域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地权整合通过缓解农地资源错配来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和财政支农在地权整合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影响中发挥正向显著调节作用.据此,提出持续提升地权整合质效、强化合作社引领联结功能、突出财政支农重点以及制定契合区域发展的差异化驱动路径等针对性建议.

    地权整合农业新质生产力资源错配

    气候变化视角下中国粮食生产韧性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以粮食主产区为例

    张永旺周欣欣
    6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粮食生产韧性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以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泰尔指数、灰色预测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2009-2021年各地区粮食生产韧性进行测度评价,分析时空演进特征、地区差异,进一步预测未来3年的发展状况,并探索不同气候条件下影响粮食生产韧性的因素及其差异.研究发现,粮食主产区在研究时段内均呈稳步提升趋势,但各地区提升速率具有一定差距;四大气候分区区域内粮食生产韧性水平发展较为均衡;粮食主产区总体差异较小,大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近年来主要归因于区域间的差异;预计2025年将有9个粮食主产区迈入高粮食生产韧性行列;粮食主产区会受到农村劳动力外流、城镇化率、农产品外贸依存度、年降水量、财政支农力度等因素的影响.最后,结合时空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建议提升粮食生产韧性必须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侧重发挥粮食领域中的政府与市场作用以及推动气候适应型农业发展,从而促进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粮食主产区气候变化粮食生产韧性适应力时空差异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研究——基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刘佳秦芳
    7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提升粮食生产韧性显得尤为重要.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实践,对实现粮食增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准自然实验,通过熵值法测度2000-2022年全国31个省份粮食生产韧性,并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显著提升了粮食生产韧性,且该结论具有稳健性.机制分析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机械化及耕地复种效应,增强了粮食生产韧性.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生产韧性的提升效应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形地貌及人力资本水平地区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对粮食主产区、地形起伏度小及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地区表现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从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多维度探索粮食生产韧性驱动路径,根据具体地域特点精准施策,加强区域协同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为增强粮食生产韧性提供了参考.

    粮食安全粮食生产韧性高标准农田建设双重差分

    耕地经济价值感知与农户化肥减量——来自中国粮食主产区的证据

    丛胜美张贻茜
    9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我国农村土地政策、金融政策重大改革背景,耕地的价值内涵不断变化,这将重塑农户生产行为.为探究农户的耕地经济价值感知对化肥减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从耕地所内含的租金价值与金融价值出发,构建了"耕地经济价值感知——耕地质量保护意愿——化肥减量"的分析框架,基于2024年河南省2 110份农户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户对耕地的租金价值感知与金融价值感知程度越强,化肥使用量越低.经过数据变化检验以及工具变量法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稳定.进一步分析表明,农地历史调整情境会影响农户对农地产权稳定性的感知水平,进而弱化其对耕地经济价值感知程度,不利于化肥减量.同时,耕地经济价值感知程度对有机肥使用量的影响不但未减少,反而显著增加.因此,建议政府继续推动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提高农地抵押贷款可得性、完善农地价值评估机制、不断明晰农村土地产权,通过提升农户对耕地经济价值的感知,激发其内在的化肥减量积极性,以推动更加绿色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经济价值感知租金价值金融价值耕地质量化肥减量

    高标准农田建设下农户生计策略转变及其效益

    吴诗嫚祝浩卢新海
    104-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高标准农田建设下农户生计策略转变及其效益,对于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效率、促进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北省江汉平原与武陵山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不同模式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下农户生计策略转变的生计效益.结果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促进传统小农生计策略向专业化、多样化、非农化转变的重要途径.政府主导模式促进传统小农向多样化生计策略转变,新农主导模式促进传统小农向专业化和非农化生计策略转变.平原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传统小农向专业化和非农化生计策略转变,丘陵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传统小农向多样化生计策略转变.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农户生计策略转变能够改善农户的生计效益,提升了农户收入水平、增加了生计多样性、提高了生态可持续性.因此,应坚持科学谋划、高点定位,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模式,并结合自然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特征,因地制宜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新时代小农经济转变升级,提高农户综合生计效益,长效保障农户生计安全与质量.

    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户生计策略生计效益模式地貌

    工商资本下乡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基于CLDS数据的经验研究

    郝凯赵康杰景普秋
    116-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更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而工商资本下乡对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深刻影响.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工商资本下乡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可能的中介机制和调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工商资本下乡有助于提高农户家庭总收入,而且这种作用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工商资本下乡在中西部地区对农户家庭收入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中介机制研究表明,以租赁农地的形式下乡会通过促进家庭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提高家庭工资性收入,以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形式下乡则会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家庭农业性收入,其中非农就业属于部分中介变量,农业生产效率属于完全中介变量.农地确权、农地转出、村庄经济区位在其中发挥了调节效应.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要注重工商资本下乡形式的有效结合,坚持以民为本、切实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积极发展农村金融以增加农户获取正规信贷等政策建议.

    工商资本下乡工资性收入农业性收入非农就业农业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