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语言教学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语言教学与研究
语言教学与研究

曹志耘

双月刊

0257-9448

010-82303575 823035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语言教学与研究/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研究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理论和规律,交流教学经验,发表研究成果,促进这一学科的成长和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词频符频探测学术汉语的若干语言特征——基于学术论文与报刊词频符频的对比

    张博张茜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将语体上最接近学术汉语的通用书面语作为参照,采用语料库驱动的研究范式,以自建学术论文库和报刊库显著的词频和符频差异为线索,探测到学术汉语有别于通用书面语的一些语言特征:单音节词占比高,语体风格比通用书面语偏"文";不少高频词的意义和/或用法不同于通用词;定语繁复;动词的时体特征不凸显;复句多,结构层次复杂,常用有文言色彩的关联词;句子长度长,句法复杂度高;疑问句少,做主宾语的疑问小句多,正反选择问多;括号的标示功能丰富多样.

    学术汉语通用书面语词频符频语料库驱动

    国际中文教材使用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1341名国际中文教师的调查分析

    梁宇徐唱
    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国际中文教师教材使用效果及其影响机制,对于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研发高质量教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Biggs的3P教学理论,从前提、过程和结果三个层面构建假设模型,并对1341名国际中文教师的调研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教材使用认知和使用策略是影响教材使用效果的重要因素;(2)教材观念通过教材使用认知和使用策略间接影响教材使用效果;(3)教材研究对教材使用认知和使用策略均有正向影响;(4)新、熟手教师的教材使用效果影响机制存在差异.据此,本文从提升教师教材应用能力、调整教材研发思路、创新教材研修模式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国际中文教师国际中文教材教材使用使用效果影响机制

    "中文+常识"在香港非华语小学生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梁慧敏王莎
    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香港特区非华语学生在使用中文学习其他科目时面临着学科和语言的双重障碍.对非华语学生而言,中文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或外语,如果中文欠佳,势必影响学科知识的学习.本研究采用"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的4Cs模式,为香港的非华语小学三年级学生设计了一套融合常识科内容的中文学习材料和框架,聚焦于小学常识科的六大学习范畴,展开跨学科协作模式,统整学科与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内容.创新的"中文+常识"课程旨在融合学科教育来提升学生中文水平,同时透过针对性语言教学深化学科知识的掌握.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让香港非华语中文教学突破单一的语言课堂,平衡"目标语言"和"工具语言"的教学,增强学生通过中文学习常识等其他学科的能力;其次,亦希望本课题可以抛砖引玉,为国际中文教育中"中文+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提供香港经验.

    香港非华语小学生中文+常识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4Cs教学框架

    从假设度看先秦汉语的"苟""若"之别

    刘利朱光鑫
    3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汉语中存在两个近似的条件标记"苟""若",二者在假设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别.根据假设度的高低,条件句可以依次分为6类:事实、半事实、可能性大、可能性小、主观假定、反事实条件句."苟"标记事实、半事实、可能性大的条件,不能标记主观假定、反事实条件,其假设度较低;"若"则主要标记可能性大的条件,同时可以延伸标记事实、半事实、可能性小、主观假定、反事实条件,其假设度中性.先秦汉语可以通过连词来区分句子的假设程度.

    "苟""若"假设度条件句先秦汉语

    他方重复:汉语自然会话中的一种回应惯例

    吕海燕姚双云
    5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互动语言学理论考察汉语自然会话中的他方重复.研究发现,他方重复只出现在局部序列的非起始位置,偏好独立构成话轮,最常见的类型是部分重复.在语言形式上,最高频出现的是名词性成分和初始话语的整句.作为汉语自然会话中的一种回应惯例,他方重复能够实施丰富的互动功能,按频次高低依次是表达立场、予以确认、修复话语、应声接收、回应疑问和承启话语.他方重复在使用中具有独立性和依附性、相同性和相异性、回应性和共鸣性等语用属性.

    他方重复回应惯例互动功能语用属性

    处置构式的主观评价功能与构式义的双重编码

    刘大为
    6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处置构式叙述一个事件时还对该事件做主观评价,本文据此提出构式义双重编码的假设,并从共时语法化角度探究处置构式和它双重编码机制的形成,从而溯源到控引—施果话语结构.人们使用这一结构时为了对其中施果事件做主观评价而进行语用推理,利用把控动词的选择使评价得以实现.但这样的评价还是依附性的,为了在叙述任何一个施果事件时都能自主地进行主观评价,必然趋势就是把控动词向"把"语法标记化,导致控施话语结构被重新分析为句法结构,双重编码的处置构式由此形成.本文只研究了处置构式中的原型构式,但提出了从原型出发研究整个处置构式集合的思路,关键环节就是原型构式和承衍构式之间的修辞构式.

    处置构式主观的态势评价构式义的双重编码控引—施果话语结构把控动词

    "打赌"类动词的句式特点及其认知基础

    卢英顺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认知图景理论对打赌行为动词所构成的句式进行描写.这些句式的构成成分受打赌行为激活的认知要素的制约.这些认知要素由于不同凸显的需要而产生不同的句式.有些认知要素以流水句的形式得以凸显.通过对英语bet构成的句式的观察,发现在汉语和英语中这些认知要素的句法实现有同有异.本文的研究还表明,在考察句法结构中词与词之间的搭配的时候,应该以"义项"为单位而不是"词".

    认知图景新句式观"打赌"

    构式词法在汉语词汇研究中的应用及价值探析

    杜凤娇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构式词法研究路径和汉语既有词法研究路径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从具体论题出发论证构式词法在汉语词汇研究中的应用和价值.文章首先探讨构式词法和汉语构词格式研究的理念异同,并指出将构式词法引入汉语词汇研究是对汉语既有词法研究路径的发展.然后从构式关系(承继关系、聚合关系、嵌入关系)和构式规则观出发,探讨构式词法在汉语合成词分析、词法模式概括以及词法模式动态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及价值.将构式词法引入汉语词汇研究中的意义不仅在于研究对象名称的更换,而且在于研究路径的发展.

    构式理论构式词法汉语词汇词法模式

    汉语预期研究八十年:理论演进与未来展望

    陆方喆
    10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梳理和回顾了自《中国文法要略》以来汉语预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将汉语预期研究分为三个阶段:预期作为临时工作概念(1944年-2003年)、预期作为语言范畴(2004年-2020年)和预期作为认知范畴(2021年至今)三个研究阶段,对每个阶段的代表性成果作了总结和评述.文章探讨了预期研究涉及的重要理论问题,包括预期的定义、类型、认知模型以及预期与意外、反意外的关系等,并且评述了语言学其他范畴研究中涉及预期的研究成果.最后对未来的预期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汉语预期研究述评语言范畴认知范畴

    第五届构式语法研究论坛成功举办

    黄馨瑶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