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油松和刺槐纯林及混交林根系分布特征

    郭钰姚佳峰董媛闫珏...
    2881-2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山西吉县蔡家川小流域人工油松林、刺槐林及油松×刺槐混交林为对象,分析不同林型下油松和刺槐根生物量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混交林中油松、刺槐的总根生物量密度提高75%以上;油松根系主要分布于浅层(0~40cm),刺槐根系集中在较深层次(40~80 cm).在不同径级的根系中以细根为主,细根的根长密度及根表面积密度表现为混交林中刺槐>混交林中油松>刺槐纯林>油松纯林,细根的根生物量密度表现为混交林中油松>混交林中刺槐>油松纯林>刺槐纯林;在垂直剖面上,油松纯林、刺槐纯林及混交林中油松、混交林中刺槐的总根生物量、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林型下油松、刺槐的细根根长密度、根生物量密度和总根长密度与土壤全氮、有机碳及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总根表面积密度与土壤有机碳、含水量及全氮呈显著正相关.油松和刺槐纯林及混交林的根系分布呈现出不同的规律,与纯林相比,混交林的根系生物量及其土壤养分、水分含量更高.

    根系分布混交林纯林油松刺槐

    宁南山区人工混交林叶片-凋落物-细根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李欣阳张娟娟周建云陈萌...
    2889-2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宁夏南部山区是黄土高原的典型代表区域,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营造的大面积纯林出现可利用养分不足、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而营造混交林被认为是提高人工林生态效益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宁南山区刺槐+云杉混交林、刺槐+山杏混交林、刺槐纯林、山杏纯林为对象,基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与方法,通过测定植物叶片、凋落物和细根的C、N、P含量,揭示不同人工林的养分循环特征.结果表明:4种林型中各树种的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显著差异,刺槐+云杉混交林中云杉叶片C含量最高,刺槐+山杏混交林中刺槐叶片N、P含量最高,混交林中刺槐和山杏叶片N含量显著高于各自纯林.刺槐纯林与其混交林之间的凋落物量以及凋落物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无显著差异;山杏纯林凋落物量显著高于混交林,而凋落物C含量显著低于混交林.4种林型的细根生物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其中,刺槐+山杏混交林的总细根生物量最高,刺槐+山杏混交林的细根N含量和N∶P值高于刺槐纯林和山杏纯林.刺槐+山杏混交林叶片与细根间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刺槐+云杉混交林叶片与凋落物间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叶片与细根间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山杏纯林凋落物与细根间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宁南山区混交林养分模式优于纯林,刺槐+山杏的混交造林模式最佳,混交造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限制作用.

    宁南山区混交林生态化学计量养分含量

    亚热带人工幼林土壤呼吸与植物功能性状的关系

    张恒贾辉崔莹莹何露露...
    2898-29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呼吸是森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过程,探究植物功能性状与土壤呼吸的关系有助于了解森林树种转换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本文选取在二代杉木林采伐迹地营造的亚热带15个常见树种,测定土壤CO2排放通量、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各树种的叶片和根系功能性状,探讨植物功能性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树种土壤CO2排放年通量在7.93~22.52 Mg CO2·hm-2,其中米槠的土壤CO2排放年通量最高(22.52 MgCO2·hm-2),南方红豆杉最低(7.93 Mg CO2·hm-2).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土壤CO2排放年通量随着叶氮含量和细根直径的增加而降低,随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增大而提高.结构方程模型中,植物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对土壤CO2排放通量具有直接的、显著的正效应,而植物叶片氮含量和细根直径则通过显著降低土壤pH值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等对土壤CO2排放通量产生负效应.不同树种人工林利用与水分、养分获取相关的功能性状直接或间接通过土壤特性影响土壤碳排放.在营造人工林时,可以参考植物功能性状-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来选择树种,以期提高林地生产力和土壤固碳潜力.

    植物功能性状土壤呼吸叶氮含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细根直径

    封面说明

    2906页

    三种针叶树种节子属性通用方程的构建

    李泽霖贾炜玮郭昊天敖子琦...
    2907-2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20年在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与孟家岗林场选取的3种典型针叶树种红松、长白落叶松、樟子松为研究对象,对节子直径、疏松节长度、健全节长度3种属性构建基础模型、哑变量模型和混合模型,分析不同树种节子属性的差异,简化模型的建模工作.首先通过剖析法收集相关节子属性数据,结合相关文献,转换模型形式以及替换相关变量,构建基础模型;将树种作为定性因子,转化为哑变量,引入基础模型中,构建相关属性的哑变量模型;在构建混合模型时,引入样木与样地水平的随机效应,通过比较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等评价指标,选出拟合效果最佳的混合模型.之后对基础模型、哑变量模型、混合模型的拟合精度进行对比,选出最优的通用方程.结果表明:3种模型中,哑变量模型与混合模型的拟合精度均大于基础模型.AIC、BIC等评价指标显示,混合模型对节子属性的拟合效果优于哑变量模型.模型对比结果中,健全节长度、疏松节长度、节子直径混合模型的R2相较于基础模型分别提升了 13.2%、84.8%、40.3%.不同树种3种节子属性基础模型的预测精度均大于90%,哑变量模型与混合模型的预测精度均在94%以上,说明构建的模型能够对节子相关属性进行较好的预测.3个树种健全节长度、节子直径、疏松节长度大小均为樟子松>红松>长白落叶松.哑变量模型与混合模型的拟合结果较基础模型更佳,精度更高.

    针叶树节子直径健全节长度疏松节长度哑变量模型混合模型

    2000-2020年赣南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刘冬冬潘萍付佳欧阳勋志...
    2919-2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在水、碳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调节陆地碳平衡和反映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Mann-Kendall检验、Theil-Sen Median分析、Hurst指数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赣南生长季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用地理探测器综合分析气候、地形、土壤和人为因子等对植被NDVI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植被NDVI以0.003·a-1的速率波动上升.高等级和中高等级植被NDVI面积占比分别为55.8%和41.9%,低波动变化和较低波动变化的区域面积占比为92.3%.植被NDVI极显著改善和显著改善面积占比分别为40.4%、19.4%,极显著退化和显著退化面积总占比仅为2.2%,持续改善和未来改善面积占比分别为28.0%和60.2%.高程、降水量、相对湿度、温度、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和夜间灯光指数为研究区植被NDVI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次是坡度、土壤类型和GDP,坡向和植被类型为间接影响因子.研究期间,赣南植被NDVI整体上稳定性较好,未来植被变化趋势以改善为主,人为因子中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和夜间灯光指数对植被NDVI的影响整体呈上升趋势.

    归一化植被指数地理探测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赣南

    基于核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的内蒙古植被生长季生态干旱监测

    赵家培郭恩亮王永芳康尧...
    2929-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干旱监测对区域生态系统水资源状况评估和保护十分重要.本研究以内蒙古为研究区,使用核归一化植被指数(kNDVI)改进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构建了一种新的生态干旱指数——核温度植被干旱指数(kTVDI),基于此,利用分段线性回归模型、Sen趋势分析(Theil-Sen median)、曼-肯德尔检验(Mann-Kendall)和赫斯特指数(Hurst)等方法分析2000-2022年间内蒙古生态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相较于TVDI,kTVDI的生态干旱监测能力更强;2000-2022年间,内蒙古植被生长季kTVDI呈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显著,在2016年发生突变,突变后的湿润趋势更为明显;研究期间,内蒙古23.6%地区的生态干旱呈加剧趋势,46.5%地区的生态干旱缓解;未来,生态干旱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存在加剧、在中西部地区存在缓解的可能.

    核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生态干旱MODIS内蒙古

    三星堆遗址城墙不同维护措施下草本植物群落组成、生态位及稳定性特征

    钟欣艺赵凡姚雪吴雨茹...
    2938-2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三星堆遗址城墙植被分布特征和恢复现状,以三星堆遗址城墙5种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位理论与改进的贡献定律法探讨不同维护措施(自然更新、种植、弃耕、灌木去除、修剪)下草本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及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共记录草本植物87种,隶属于31科73属,以菊科及禾本科植物占优,多年生草本植物居多.不同维护措施下主要草本植物生态位宽度存在差异,自然更新和灌木去除措施下一年生草本植物生态位宽度值较高,种植、弃耕和修剪措施下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态位宽度值较高.自然更新、灌木去除、修剪措施下草本植物的生态位重叠和相似性较高,种植措施下最小.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呈显著正相关但排序并非完全一致;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产生生态位重叠的概率较大,生态位相似性较高.M-Godron稳定性结果表明,灌木去除和修剪措施与 自然更新下群落稳定性相似,弃耕和种植措施下群落稳定性较差.综上,结合遗址城墙的植被特点和保护要求,建议实行以自然更新为主的原生境保护措施,必要时辅以科学的人工维护(灌木去除、修剪等),实现物种的合理配置,促进三星堆遗址城墙植被的可持续发展和原生态展现.

    三星堆遗址城墙原生境保护群落稳定性生态位人工维护草本植物群落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沙芦草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晶伏兵哲李淑霞王星...
    2947-2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外源褪黑素对沙芦草干旱胁迫的缓解效应,以'盐池'沙芦草为试材,采用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沙芦草幼苗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以及外源添加不同浓度(0、1、10、50、100、150和200 mg-L-1)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沙芦草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抑制沙芦草幼苗的生长,而外源添加不同浓度的褪黑素均能够缓解干旱胁迫引起的沙芦草幼苗生长抑制,并且当褪黑素浓度为100 mg.L-1时缓解效果最显著.与单独干旱胁迫处理相比,在干旱胁迫下外源添加100 mg·L-1褪黑素后沙芦草幼苗株高、地上干重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分别增加58.2%、121.2%和48.1%,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增加48.7%、80.8%和38.3%,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根系活力分别增加12.6%、33.9%和39.1%,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含量分别增加19.5%和18.3%,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16.2%、32.6%和14.3%,而丙二醛、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含量分别降低45.8%、65.8%和30.8%.综上,外源添加100mg·L-1褪黑素能够显著促进沙芦草幼苗生长,增强抗氧化能力,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抑制干旱胁迫下沙芦草植株体内活性氧的过度产生,降低膜质过氧化水平,从而提高沙芦草幼苗的耐旱性.

    沙芦草褪黑素干旱胁迫生理机制

    甲烷排放部分抵消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全球数据分析

    展鹏飞仝川
    2958-2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生态系统是吸收全球大气二氧化碳(CO2)的汇,同时土壤厌氧环境造成其是大气甲烷(CH4)的源.尽管有证据表明,湿地生态系统CH4排放部分抵消其对大气CO2的净吸收,但目前未见全球尺度湿地CH4排放对其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抵消效应的研究.本研究分析了全球内陆湿地(泥炭湿地和非泥炭湿地)以及滨海湿地(海草床、盐沼和红树林)中同时测定湿地NEE和CH4排放通量的数据.结果表明:各类型湿地生态系统均为大气CO2的汇,NEE值排序为红树林(-2011.0 g CO2·m-2·a-1)<盐沼(-1636.6 gCO2·m-2·a-1)<非泥炭地(-870.8 gCO2·m-2·a-1)<泥炭地(-510.7 g CO2·m-2·a-1)<海草床(-61.6 gCO2·m-2·a-1).基于100年尺度CH4全球变暖潜势将CH4排放通量转换成CO2当量通量(CO2-eq flux)发现,CH4排放分别抵消海草床、盐沼、红树林、非泥炭地和泥炭地生态系统净CO2吸收的19.4%、14.0%、36.1%、64.9%和60.1%,而在未来20年尺度上,它们分别抵消CO2吸收的57.3%、41.4%、107.0%、192.0%和177.3%,部分红树林、泥炭地和非泥炭地是净CO2当量源.100年尺度各类湿地生态系统净温室气体平衡仍为负值,说明即使考虑CH4排放,在100年尺度各类湿地生态系统仍为碳汇.明晰湿地生态系统CH4排放主要调控机制并提出合理的减排对策,对于维系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减缓气候变暖至关重要.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CH4排放抵消净温室气体平衡滨海湿地内陆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