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学刊
城市学刊

李建华

双月刊

1672-1942

0737-46286820

413000

湖南省益阳市银城南路

城市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Urban Studies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城市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主要刊载人文学科、社会学科、教学研究与改革、高教管理等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基于空间衰减与门槛效应的研究

    杨水根张川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空间距离衰减与门槛效应的研究视角,利用 2003-2018年长江经济带 10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PDM)与面板门槛模型(PTR),实证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衰减规律与门槛效应特征.研究发现:(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这种外溢效应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衰减特征,即在 100 公里以内是负向溢出的密集区域,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大致呈逐渐递减趋势;120~210 公里为正向溢出的密集区域,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大致呈先增后减的倒 U 型变化趋势.(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表现出"梯度式"增强的特征,但随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达到一定门槛后,其对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作用却明显下降.因此,应科学合理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来促进绿色发展,打破生产性服务业要素流动的体制性障碍,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化水平.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外溢空间衰减边界门槛效应

    以股权结构改革助推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来自"河南村镇银行事件"的启示

    刘凡璠石硕刘波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结构性重组的关键在于理顺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首先,从村镇银行的"社会企业"属性入手,剖析股权结构、社会责任与经济目标的内在矛盾;以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三性平衡"的经营原则为基础,结合村镇银行肩负的"支农支小"社会责任与"社会企业"经营模式,提出了安全性、流动性、普惠性"新三性平衡"的经营原则.其次,搜集了 2007-2021年 265家农商行、村镇银行的财务数据和股权结构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商行、村镇银行的资产配置策略与国有控股与否具有显著的关联性;结合"河南村镇银行事件",与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对于实现"新三性平衡"的关键作用.最后,从主发起人、股权设置以及股东资格等 3个方面给出结构性重组的股权改革建议.

    村镇银行社会企业结构性重组股权结构"新三性平衡"

    中国创造浪潮下制造园区规划路径探析——以常州两湖创新区金坛片区规划为例

    胡章叶成康姜健赵彦超...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创造浪潮正推动一批战略新兴产业园区快速扩张,产业园区规划正面临生产逻辑、人本逻辑和产城逻辑等一系列新转变和新需求,亟须探索制造创新空间规划的新路径.以常州两湖创新区金坛片区规划实践为例,探索了不同逻辑演进下的制造空间新需求,以制造创新高度融合的超级母工厂为核心构建智造创新生态圈,以支撑创新为导向构建多样产城融合圈,以蓝领工程师城镇化为目标构建园区梯级生活圈,实现新型制造园区规划转型,可为其他新兴工业城市智造创新空间的规划提供参考.

    超级母工厂创新生态圈梯级生活圈产城融合

    经济流视角下的滇中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研究

    陈子依李燕李林峰周依典...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流空间"视角出发,采取 2021年云南统计年鉴滇中城市群截面数据,结合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滇中城市群的经济流强度,利用 Ucinet、Arcgis 软件,分析滇中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探究滇中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滇中城市群经济流强度差距大,形成"1+2+2+2+4"城市网络结构层级,城市群经济网络联系较为松散;昆明市是滇中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中最核心的城市,对其他城市的控制和辐射能力最强;从宏观的滇中城市群经济流强度、微观的三次产业经济流强度来看,滇中城市群城市间的经济引力总是昆明-玉溪间的经济引力最强;滇中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中的凝聚子群内城市分布大多呈现地理邻近效应,各子群密度大小排序为:昆明与玉溪形成的子群>个旧与蒙自形成的子群=弥勒、楚雄和曲靖形成的跨界子群>泸西、建水、石屏、开远四座城市形成的子群.

    经济流滇中城市群引力模型经济引力经济联系网络

    京津冀城际联系网络空间结构演进——基于有向修正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

    吕鹏郭杰浩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突出城市中心性的城市发展质量指标体系,运用城际最短通勤时间距离设计有向修正引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SNA)与GIS技术,从节点与域面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 2005、2010、2015、2019年京津冀城际联系网络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京津石是群内三大中心城市,控制力水平较高,唐山、廊坊是重要节点城市;城际联系日趋紧密,联系网络空间基本形成,呈现显著核心-边缘特征,形成了京津、京廊、京张、津沧、津唐、石保等重要发展轴,发育出以京津为核心和以石家庄为核心的两大子群,京津两大都市圈趋向融合;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会对城际联系产生显著影响,劳动工资对城际联系无显著作用.由此提出培育节点、打造发展轴线、完善协同机制、坚持生态文明导向、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等优化建议.

    京津冀城市群城际联系网络有向修正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空间结构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热点及趋势

    姚琦尹秋香匡雅李林璇...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各类城市公共突发事件频发,社区管理模式研究越来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以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的 724 篇关于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学术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科学计量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社区管理模式相关文献发表数量趋势图、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关键词聚类时间图谱、关键词突现Top20 图谱和关键词频数与中介中心性分析表.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重点为健全社区管理机制、扩充居民医疗卫生知识和加强人才培养;研究热点是社区管理模式和保障居民身体健康;研究的路径和发展方向是重视居民真正需求、发展智慧社区健康管理体系和强调全员参与、多方面协同合作研究.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城中村道德适应的主体建构与责任边界

    刘刚王颖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伦理实体在道德实践中经过个体、公民社会、政府一系列发展环节,最终导向伦理精神的实现.道德适应的责任主体建构直接关涉谁来对城中村居民道德适应进行伦理引导的问题.为此,我们要建构面向他者的道德责任,呼唤一种自由道德责任的回归.通过对城中村道德适应责任主体进行分层建构,并依此从个人主体的道德自觉、公民社会的伦理支持、适当政府的责任边界等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以明晰城中村居民道德适应的主体责任归属.

    城中村道德适应主体建构责任边界

    乡村振兴背景下陇东南地区县域村庄评价与分类指引研究

    汪永臻袁春霞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运用 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以城乡统筹为核心概念,以修正因子评价为基础,对陇东南地区甘谷县农村系统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价.根据不同维度的功能特征,甘谷县村庄可划分为:渭河河谷高效经济区,散渡河川台粮食蔬菜多元特色经济区,北前山粮菜药油区,南前山粮菜油区,北后山粮油药区,南后山粮食经济区.各区应根据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发展区域经济.

    乡村振兴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甘谷县

    早期社会学家有城市理论吗?——马克思恩格斯、韦伯、涂尔干城市思想评析

    定光莉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社会学家说明了西欧城市的社会成分和生活特点,为城市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城市的集中表现;韦伯认为中世纪谋求城市自治和理性精神铺设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涂尔干分析了社会分工引起的城市道德秩序转型.早期社会学家的城市思想各有侧重,并不都把城市作为直接研究对象,但在许多方面有一致看法,认为城市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其他多重矛盾,但其特殊地位只体现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城市问题应放到更宏观的社会运行中去对待,所以不适合也没有必要建立一套面向未来的城市理论.

    阶级分工城市权力城市自治道德秩序

    "魅力型权威"鲁迅与20世纪30年代上海"多伦路作家群落"之聚合

    关琳琳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是一个颇具文化底蕴的空间,1930 年代在此形成的"作家群落"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和文化景观,而鲁迅在整个"作家群落"以及都市地理空间、亚政治文化空间当中充当着某种程度的"聚合"作用.鲁迅于上海多伦路居住和活动的景云里亭子间、拉莫斯公寓、内山书店、木刻讲习所等空间常常汇聚许多作家和文化界人士,作家群体在日常往来与文学活动当中构建起来的认同与尊重塑造了鲁迅在作家群落中相对"中心"的位置,同时加强了"多伦路作家群落"内部的沟通,构成探究"多伦路作家群落"聚合机制的必要环节.

    鲁迅多伦路作家群落"魅力型权威"聚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