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音乐艺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音乐艺术
音乐艺术

许舒亚

季刊

1000-4270

musicart2000@163.com

021-64319166

200031

上海市汾阳路20号

音乐艺术/Journal Art of Music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性音乐理论学术季刊,全国中文社科核心期刊,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音乐院校学报。本刊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表音乐各领域和学科的研究成果,反映人们对音乐中所体现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和民族、分析和研究、思维和观念、表演和实践诸方面以及与之关联的人、自然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关注。本刊在栏目种类设置和前沿学科方面居同类刊物领先地位;在同类刊物中发行量第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日本的"中国音乐史学"特征及其影响

    洛秦
    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学理基础、研究方向和具体成果看,东洋史学与东洋音乐研究、近代日本音乐教育、日本民族音乐学、日本的"中国音乐史学"等,对中国音乐史学具有重要影响.这促使中国音乐史学界从反思中认知日本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从反思的认知中构建中国的音乐学术,从而促进中国音乐史学迈向新的历程.

    东洋史学东洋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史学学堂乐歌

    从日本唐传乐谱看节奏节拍符号的演变

    陈文革汤兆懿
    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唐传乐谱虽经历"平安朝乐制改革"的整合、改编和再创造,但其节奏、节拍符号仍具有承前启后的历时性特点.其中:节奏符号承自唐代谱式,后趋于简化,最终与演奏法融为一体;节拍符号上承《敦煌乐谱》并被赋予鼓谱的含义,在当今活态音乐中演变为"板眼".日本唐乐古谱上承唐代谱式,下衔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活态乐谱,其蕴含的内在逻辑与中国传统乐谱体系脉脉相通,对其符号的解读破译,能补充中国乐谱体系从燕乐半字谱到工尺谱演变进程中所缺失的环节.

    燕乐半字谱唐乐古谱节奏符号节拍符号

    日野资矩本《龙笛要录》所收两首《武德乐》之比较

    严薇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唐乐曲《武德乐》收录于《三五要录》《仁智要录》《类筝治要》《龙笛要录》等多部日本唐乐古谱中,其中《龙笛要录》收有壹越调、双调两调的《武德乐》.《武德乐》最晚于醍醐帝时已传入日本,《龙笛要录》所收两谱的谱字使用情况表明,将两曲所用的吕旋音阶视为清商音阶的宫调式更为合理,而双调渡物比壹越调原曲高纯四度,并完整保留了原调骨干音.对这两首同名异调的《武德乐》进行比较分析,可为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及东亚汉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实证案例.

    《武德乐》《龙笛要录》壹越调双调

    古骠国的绝响:东南亚排笙考

    钟之岳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笙作为世界"自由簧"乐器的鼻祖,不仅对日本、韩国与朝鲜的笙有着深远影响,还对中国各少数民族及东南亚诸多民族的笙类乐器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比较分析流传于老挝及泰国北部等地区的排笙并展开研究其发展历史、文化属性、形制音位、制作工艺及演奏特点,发现排笙的前身即《新唐书》中的骠国"大匏笙".东南亚排笙独特的选材及制作工艺进一步推动中国笙的发展,并为学术界带来更多深刻的思考,也为中国笙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骠国乐排笙东南亚排笙(Khaen)

    中国特色西方音乐研究的对话性

    林杭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西方音乐研究在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下,依托巴赫金对话主义的理论主张,具有丰富的对话性.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作为一种"异文化"研究,其互动思维的建立不仅需要深潜于涵义层的对话,而且更需要关注现实,最终在充满对话性的形塑中彰显其主体立场与话语力量.

    西方音乐巴赫金中国特色对话性

    中华文化基因视域下礼乐精神的艺术呈现与价值构建

    蔡晓璐
    5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文化基因谱系中,礼乐作为"天人合一"的实践媒介,体现出一种将宇宙秩序引入人性与社会的文化模式.自然之律、道德之音、仪式之乐作为礼乐精神的三重维度,以十二音律合于天地之气、以琴乐德音涵养高尚人格、以祭祀乐舞象征伦理秩序的深刻意蕴,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品质.礼乐精神作为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塑造国家意象,以及审美体验和道德教化的双重作用,涵养人性意蕴,体现伦理精神.

    中华文化基因礼乐精神国家意象人性意蕴

    从"业余爱好者"到"交响乐队"——汉口租界时期西人音乐团体的历史叙事

    马成城
    7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口租界历史中,"飞地"音乐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众多古典音乐团体在此兴起,为外国人社区带来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从早期以"业余爱好者"为主的音乐社团逐渐发展为一支拥有职业音乐家的"交响乐队",标志着汉口飞地音乐由英国人的娱乐消遣,逐渐演变成西方古典音乐的传播平台.这支交响乐队的兴衰,不仅得益于曾活跃于汉口舞台的音乐爱好者和职业音乐家,而且还与20世纪30年代上海古典音乐的繁荣紧密相连.

    汉口租界业余音乐爱好者交响乐队西人音乐团体

    民族歌剧《白毛女》经典化的启示

    朱洁琼孟凡玉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歌剧《白毛女》历经多次蜕变,终于铸就为永恒经典.从其最初酝酿到秦腔《白毛女》试排失败的困境,再到最终成为民族歌剧的杰出代表,这一历程如凤凰涅槃,重获新生.自诞生之日起,《白毛女》便不断地自我完善,经历了延安版—张家口版—东北版—北京版,每一次演变都使其艺术价值得到新的提升.数代演员,特别是主演喜儿的扮演者,传承赓续,开宗立派,使其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开山扛鼎的经典.该剧立足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运用民族音乐素材,在中国传统歌唱艺术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反复锤炼,最终打造成为真正属于中国的民族歌剧经典.

    民族歌剧《白毛女》经典化喜儿

    北疆文化语境中的呼伦贝尔民歌

    周晓岩
    94-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呼伦贝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属于中国北部边境地区,毗邻俄罗斯和蒙古国,为蒙古、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以及汉族等40多个民族的聚居地.这些民族共同缔造了呼伦贝尔地区的传统文化.其中,以各族民歌为代表的呼伦贝尔音乐文化,作为北疆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多个领域,为中国边疆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例证.

    北疆文化呼伦贝尔民族音乐民歌

    白字戏乐语中的锣鼓乐形态与做乐

    张毅萧梅
    106-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海陆丰地区的白字戏打击乐乐人口中,有一套包括行话、术语、口诀、谚语在内的民间乐语.围绕这些乐语不断展开追问便会发现,乐人早已用这些乐语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地方音乐的深层文化特征.中国许多地区的戏曲锣鼓及民间乐种中都存在类似乐语,这些乐语可集合成庞大的"近义民间乐语群",这表明各地民间锣鼓乐之间具有一些较为共通的形态特征、创作规律和乐人思维方式.学习、理解、分析和研究这些乐语,既是认知传统音乐的重要途径,又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展开对话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丰富中国音乐话语体系的互惠方式.

    民间乐语锣鼓乐白字戏音乐形态做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