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植保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植保导刊
中国植保导刊

钟天润

月刊

1672-6820

zhibao@agri.gov.cn

010-59194728,59194736

100125

北京麦子店街20号楼

中国植保导刊/Journal China Plant Protection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全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测报、检疫、防治、农药械的新技术、新成果及相关方针政策、指导意见,交流植保工作经验。是广大植保技术推广单位及技术人员的好参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花生网斑病菌对渗透压的敏感性及戊唑醇胁迫下的膜透性

    林英谢瑾卉裴雪梁春浩...
    5-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花生网斑病的病原菌花生派伦霉为材料,选择对戊唑醇的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比较两者对渗透压的敏感性,以及在戊唑醇胁迫下膜透性的差异,重点探讨抗戊唑醇菌株的生理生化特点.结果表明,随着试验设置的NaCl浓度的增加,培养环境渗透压的升高,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的菌落直径均表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敏感菌株对低渗透压环境不敏感,对中、高渗透压环境较为敏感;抗性菌株对NaCl低、中渗透压环境均不敏感,只对高渗透压环境敏感.经不同浓度戊唑醇处理后,供试菌株的相对渗透率均随时间增加呈上升趋势,敏感菌株的相对渗透率低于同期的抗性菌株,说明后者的细胞膜通透能力较强,对戊唑醇的排泄能力也较强,而敏感菌株的细胞膜通透能力较差,对戊唑醇反应敏感.试验结果可为花生网斑病菌对戊唑醇抗性机制的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花生网斑病菌戊唑醇渗透压膜透性

    七星瓢虫对核桃黑斑蚜捕食行为的初步研究

    文霞郭发城高桂珍
    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七星瓢虫对害虫核桃黑斑蚜的捕食行为,调查了光照培养箱不同温度培养条件下七星瓢虫对核桃黑斑蚜的捕食量,并用体视显微镜观察了室温下七星瓢虫对核桃黑斑蚜的捕食行为.经调查,在15~35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七星瓢虫对核桃黑斑蚜的捕食量呈上升趋势,温度为35℃时捕食量最大,为382.38头,温度为15 ℃时捕食量最小,为163.75头.观察发现七星瓢虫捕食核桃黑斑蚜的方式以积极搜索式为主,捕食行为主要包括搜寻、捕捉、嚼食、梳理、静止、展翅和排泄.将饥饿处理24 h后的七星瓢虫放入核桃黑斑蚜种群,0~4h内其搜寻和梳理行为的发生频率较高,4~8h内最为活跃且展翅行为发生频率最高.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利用天敌七星瓢虫防治核桃黑斑蚜提供依据.

    七星瓢虫核桃黑斑蚜温度捕食生物防治

    植保无人机喷雾参数对黄山栾冠层雾滴沉积的影响

    杨志恒张娟孙艳张永宽...
    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植保无人机对园林植物黄山栾喷雾的最优作业参数,使用四旋翼植保无人机开展园区内喷雾试验,调查喷雾作业后黄山栾上的雾滴沉积分布情况.经比较得出,试验机型对黄山栾喷雾较优的作业参数为喷液量750 mL/株、作业高度3.5 m、作业速度 1m/s.调查发现,黄山栾不同冠层的雾滴覆盖密度和沉积量多数呈现为上层>中层>下层.极差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飞防作业中雾滴覆盖密度与沉积量的主要因素是作业速度,其次是喷液量和作业高度.研究结果可为植保无人机在高冠乔木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并为园林病虫害统防统治提供技术参考.

    四旋翼植保无人机黄山栾雾滴沉积作业参数

    小麦主要病害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贺佳郝瑞任淑芳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小麦病害监测主要依靠人工田间调查,当涉及区域尺度时,该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而遥感技术的出现为区域尺度下的小麦病害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在介绍小麦病害遥感监测生理机制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地遥感、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在小麦病害遥感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推进小麦病害遥感技术应用、提高病害监测预警水平提供参考.

    小麦病害遥感监测近地遥感无人机卫星

    2024年全国农区鼠害发生趋势预报及防控策略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4-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分析农区农田和农舍鼠密度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情况,预计2024年全国农区鼠害总体呈中等发生,湖库区和沿江河流域、农林农牧交错地带、山区半山区等地区偏重发生;全国农区鼠害发生面积为2 113.0万hm2,农舍鼠害发生8 344.0万户,其中褐家鼠农田发生479.2万hm2、农舍2 310.0万户.建议北方地区抓住春秋防治适期开展集中防控行动,南方地区根据鼠密度监测情况及时调整防控方案,将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

    农区鼠害趋势防控策略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茎基腐病菌周年侵染循环规律

    王永芳董志平陈立涛王孟泉...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2022年利用我国小麦茎基腐病优势病原假禾谷镰刀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病菌周年侵染循环规律.利用室内分层接种技术,明确了小麦播种层及以上的病菌能侵染小麦胚芽、地中茎、根茎结合处、芽鞘或叶鞘,但不侵染根系,病菌在种子5 cm以下不侵染小麦,为深翻有效压低菌源基数提供了依据.采用田间接种发现,苗期感病严重的可造成死苗,或分蘖减少;成株期茎秆枯死或白穗,分蘖更易发病,白穗呈零散分布,分散在小麦的不同高度.小麦收获后贴茬播种玉米,麦茬上携带的病菌能在玉米田生态环境中继续繁衍;玉米收获后,病菌随麦茬与玉米秸秆同时粉碎并旋耕,使病菌在田间得到扩散,进而再次侵染下茬小麦.据此揭示了黄淮海小麦秸秆还田、玉米(谷子等夏播作物)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茎基腐病逐渐成为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病害.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是当地菌源,经逐年优选和积累成为了优势病原,提出了以生态调控为核心的茎基腐病绿色防控策略.

    秸秆还田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小麦茎基腐病病菌侵染周年发生规律

    2013-2022年山东省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

    国栋于玲雅张丽丽司元明...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东是玉米种植大省,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秸秆还田等耕作方式的改变,玉米病虫发生了新的变化,对科学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山东省玉米病虫害呈现出的新特点,即发生面广量大,虫害重于病害,玉米螟为害持续严重,棉铃虫为害上升,迁飞性的黏虫重发频次增加,二点委夜蛾、草地贪夜蛾等新发害虫增多,玉米蓟马为害下降,玉米南方锈病和褐斑病等流行性病害重发年份增加,玉米粗缩病为害不断减轻,分析得出玉米及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增加、棉花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秸秆还田、免耕直播、主栽品种抗病虫性差以及极端天气频发是其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今后玉米病虫害监测预警及绿色防控的意见建议.

    玉米病虫发生特点原因分析防控建议

    2019-2021年云南省草地贪夜蛾发生和为害动态

    李亚红周文文吴海峰沈云峰...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收集田间调查数据,总结了云南省2019-2021年入侵前3年草地贪夜蛾为害作物种类、扩散区域、发生面积等情况.结果显示,玉米是该虫在云南的主要寄主,为害面积占比超过98%;甘蔗、小麦、高粱、生姜等作物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为害.甘蔗、高粱、水稻、小麦集中在苗期受害,成熟期基本未见为害,而生姜收获期心叶部也受到为害.地处滇南低海拔地区且与境外接壤的普洱、红河、文山、德宏、临沧、保山、西双版纳7市(州)在3年内的发生面积较大、发生程度较重,其发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8.47%;其次,玉溪、大理、楚雄、昆明等滇中地区发生面积占全省发生面积的21.89%;滇东北地区的曲靖和昭通以及滇西北地区的丽江、迪庆、怒江的发生面积较少,合计仅占9.65%,草地贪夜蛾的发生表现出从北到南逐渐加重的趋势.每年的5月下旬以后,草地贪夜蛾的发生面积迅速增加,并在6-7月达到发生的高峰期,夏季发生面积最大;2019年和2021年夏季草地贪夜蛾百株虫量和被害株率最高,2020年秋季最高;受玉米价格高、农民防治意愿高等因素影响,冬季鲜食玉米平均百株虫量、被害株率较小,为害程度较轻.

    草地贪夜蛾云南为害作物发生区域

    异色瓢虫对不同蚜虫的喜食性及高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任爱景史磊王书军韩晓辉...
    49-5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异色瓢虫在河北南部区域有多个变种,其成虫及高龄幼虫是多种蚜虫的重要天敌之一.2022-2023年普查发现8个变种.通过比较异色瓢虫成虫对当地8种主要蚜虫的取食喜好性,发现其对禾谷缢管蚜、大豆蚜、萝卜蚜、槐蚜表现出明显偏好,平均日捕食量比柳蚜、桃蚜高45.93%~61.54%.根据异色瓢虫捕食特点及当地主要蚜虫种类,选取3、4龄幼虫捕食大豆蚜、萝卜蚜、禾谷缢管蚜,并用Holling Ⅱ型圆盘方程建立了功能反应模型,结果表明3龄幼虫对上述3种蚜虫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86.5、89.9、123.8头,4龄幼虫捕食量分别为197.4、214.9、209.3头.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生物防控蚜虫提供参考.

    异色瓢虫成虫喜食性幼虫捕食蚜虫功能反应

    大化县草地贪夜蛾发生动态监测及对靶施药防控方法初探

    覃武覃江梅任志杰谢干德...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适用于广西石山地区草地贪夜蛾的有效防控策略,在广西大化县开展了田间草地贪夜蛾发生动态监测和对靶施药防控试验.2021-2022年草地贪夜蛾性诱监测结果显示,该地区每年4月上旬、7月上中旬及11月中下旬出现明显蛾峰,其中11月中下旬诱集蛾量最大.2022年对靶施药防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苏云金杆菌G033A与氯虫·甲维盐颗粒剂的混合配方在受害植株及其邻近植株处局部撒施,防治效果在70%以上.相比传统的全覆盖式撒施,该方法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但能显著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实现省工且高效的防控目标.研究成果为广西石山地区针对玉米草地贪夜蛾的有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草地贪夜蛾种群动态对靶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