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吴江

月刊

1003-2754

zf_bjb@126.com

0431-88782862

130021

长春市新民大街6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Apoplexy and Nervous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国家医学类核心期刊,总编辑为著名神经病学专家饶明俐教授。本刊1984年3月创刊,现为双月刊,每期定价6.00元。本刊以刊载脑血管病为主,兼报道其它神经内外科的疾病及临床各科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发表的论文严格执行三审制度,能够反映本专业、学科较高水平。读者对象为以神经内外科、内科、儿科为主的临床医师及研究、进修生以及基础医学教师及研究生。欢迎广大作者、读者投入及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外泌体在缺血性卒中诊断及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

    尹文婧曲瑒任佳欣马虹印...
    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但目前缺乏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外泌体是一种天然的囊泡,可以通过递送蛋白质、脂质、核酸发挥细胞间通讯的作用。缺血性卒中发生后,外泌体分泌量增加且内容物发生变化,因此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用以辅助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本文旨在综述外泌体在缺血性卒中中潜在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外泌体在卒中后的修复作用以及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前景,最后我们简要介绍了基于外泌体的临床研究现状。

    缺血性卒中外泌体诊断治疗药物输送

    脑小血管病与卒中防治的"异"与"同"

    张枘南王伊龙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小血管病是由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血管而导致一系列复杂且异质性较强的脑血管综合征。脑小血管病的症状多不明显,诊断主要依靠磁共振成像,根据神经影像学表现可分为近期皮质下小梗死、假定血管源性腔隙、假定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脑皮质表面铁沉积、脑萎缩。目前脑小血管病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也缺乏特殊治疗方法,考虑其与脑卒中在危险因素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等方面存在相似性,故临床可借鉴卒中的防治方法,如降低血压、抗血小板等来进行脑小血管病的治疗,但由于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卒中的治疗对脑小血管病来说并不完全适用,并且还需根据患者个体的情况综合评估。文章对脑小血管病与卒中防治的异同进行了综述。

    脑小血管疾病卒中磁共振成像

    脑血流自动调节及神经血管耦联机制在颈动脉支架围术期的应用研究进展

    陶昀璐周福波崔柳平邢英琦...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系指在一定血压或脑灌注压波动范围内,通过脑小血管的舒缩功能维持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相对稳定的能力。缺血性脑血管相关疾病可导致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其相关机制尚不明确。针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是当前热点,CA及神经血管耦联(neurovascular cou-pling,NVC)在颈动脉支架围术期的监测同样发挥着重要价值。本文主要就CA和NVC在颈动脉支架围术期监测的相关进展做一综述,旨在探讨CA及NVC在颈动脉支架围术期进行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颈动脉支架脑血流自动调节神经血管耦联

    肥胖引起血脑屏障功能障碍的表型和机制研究进展

    冯梓莹方程畅君雷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肥胖是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因素,全面了解肥胖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害影响对预防和治疗肥胖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血脑屏障是存在于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调节界面,可防止有害物质进入大脑并清除脑组织产生的代谢废物,对脑微环境稳态平衡和神经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大量研究表明肥胖可引起血脑屏障功能障碍,直接或间接促进了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系统总结了肥胖状态下血脑屏障功能障碍的表型和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从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转运功能障碍和神经炎症3个方面,分析了肥胖引起血脑屏障功能障碍的具体表型和调控机制,阐述了肥胖对血脑屏障功能的有害影响,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肥胖血脑屏障血管通透性神经炎症神经系统疾病

    脑神经血管功能体系及其评估方法的展望

    刘嘉张攀登刘畅王秋颖...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脑具有极为精妙的神经血管功能体系以满足脑细胞对能量代谢刻不容缓的需求。然而,现有的仪器设备仅能探测单一的神经血管功能,导致碎片化认知,许多与神经血管疾病相关的科学问题悬而未决。本文旨在回顾在面对重大疾病时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脑血管反应性功能、神经血管耦联功能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等神经血管功能所扮演的角色,并探讨多功能、多范式、高分辨率的人体多模态跨尺度神经血管功能测量系统的可行性,为深入研究脑血管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神经血管疾病的新理论和新机制提供科学工具。

    脑血管病脑血流自动调节姿态估计与配准柔性光学半导体材料神经退行性疾病

    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性的新进展

    范佳煜董亚男白竹陈盈...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负荷及颈动脉狭窄均与缺血性事件发生密切相关,此外,颈动脉斑块内成分也与缺血性事件发生息息相关。斑块内新生血管(intra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IPN)作为易损斑块的特征成分,通过多种机制参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本篇综述重点关注IPN分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事件斑块内新生血管颈动脉狭窄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朱芸燕张传武陈靖曾名望...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多发病,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是AIS治疗过程中造成缺血脑组织二次损伤的重要因素。近些年,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认为IRI是多种损伤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炎症因子的分泌和炎性细胞的浸润,在这一损伤过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分泌可诱导神经元凋亡或坏死,引起微血管功能障碍,继发脑出血或脑水肿,对大脑造成不可逆性损伤。炎症相关基因的功能多态性可能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结局的重要因素。研究证实,肢体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可通过调控神经炎症等机制有效减轻AIS患者缺血后脑组织IRI,产生脑保护作用,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远端缺血预处理对炎症反应的调控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防治策略及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远端缺血预处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

    线粒体自噬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李婷婷王钦鹏刘晓庆蔡珂...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线粒体自噬作为一种选择性自噬,是线粒体质量控制的关键机制之一。脑组织缺血可引发多种分子的级联反应,导致功能障碍线粒体的堆积。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诱导线粒体自噬的激活,通过清除受损或去极化线粒体来维持神经元细胞的稳态。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但其具体机制及其作用一直备受争议。本文就线粒体自噬的发生机制及其在缺血脑组织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新的思路。

    脑缺血缺氧线粒体自噬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程序性细胞死亡

    DNA甲基化/去甲基化调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李亚楠韩非原王文伍昊文...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卒中是我国首位的致死致残原因,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约占全部卒中的80%,是一种具有遗传背景的复杂疾病。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甲基化/去甲基化是表观遗传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研究发现其在IS的发病和复发中发挥重要作用,预示着DNA甲基化/去甲基化分子有望成为IS新的诊断标志物和药物治疗靶点。现将DNA甲基化/去甲基化在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缺血性卒中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DNA去甲基化

    累代遗传的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与基因诊断分析

    刘力生方明娟年娜赵雯...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累代遗传的肝豆状核变性(HLD)的临床与基因诊断思路。方法 通过对2017年6月—2023年7月我科收治的3例HLD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的收集调查,并对其可能患病的一级亲属进行肝功能、血清铜蓝蛋白(CP)、基础24 h尿铜(尿Cu)、角膜K-F环(KFR)、腹部彩超及ATP7B基因检测、分析。结果 3个家系的先证者的父母或子女中共有2例转氨酶升高,3例CP减低和尿Cu升高,1例患有脂肪肝,ATP7B基因均为复合杂合突变,KFR均阴性。明确了3个累代遗传的HLD家系,并发现了一个新的致病突变。结论 单纯以CP、KFR或腹部彩超等筛查症状前期HLD存在较大局限性,尿Cu检测敏感性良好,基因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由于HLD人群携带率较高,HLD的累代遗传现象值得重视。

    肝豆状核变性累代遗传ATP7B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