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艾滋病性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艾滋病性病
中国艾滋病性病

沈洁

月刊

1672-5662

aids2006@sina.com;aidsbjb@126.com

010-63030828

100050

北京市宣武区南纬路27号

中国艾滋病性病/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IDS & ST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主办,专门介绍国内外艾滋病性病预防与控制最新动态,科研成果和有关信息的公开性的学术性刊物。1995年创刊以来,为中国的艾滋病性病预防工作者,管理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成为本领域内唯一的不可缺少的刊物,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读者群遍及全国各个领域的部门,编委会为全国本领域内的知名专家组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省份在校青年学生性行为艾滋病知识及HIV检测分析

    殷文婷刘惠王小芳曲美霞...
    270-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四川、江苏、广东、河南四省份调查学校青年学生性行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检测情况,并分析影响检测的因素.方法 在调查学校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发放电子问卷,收集学生的人口学信息、性行为情况、艾滋病知识知晓、HIV检测等内容.结果 四省份共调查学生63 054人,其中本科学生占比为82.4%,所有学生中一年级占比为64.5%.共有8.6%(5 427/63 054)的学生发生过性行为,男生发生性行为(12.4%)、无保护性行为(42.7%)、多性伴行为(22.1%)的比例均高于女生.调查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78.4%,HIV检测率为6.2%,有性行为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1.7%,HIV检测率为11.5%,其中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和多性伴行为学生的检测率分别为13.9%、21.1%.对有性行为学生接受HIV检测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因素有省份、性别、性向、性伴数、是否患过性病、是否认为自己有感染风险、是否知晓PrEP或nPEP(P<0.05).结论 调查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高,应继续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和多性伴性行为的学生HIV检测率不高,今后需针对该人群加强检测、暴露前后预防等知识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学生风险意识.

    艾滋病青年学生性行为知识知晓率检测

    山西省男男性行为者新精神活性物质使用现况与艾滋病性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赵田王静黄钰李慧咏...
    275-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山西省MSM新精神活性物质使用状况与艾滋病性病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为MSM艾滋病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22年9月至2023年10月,在山西省晋城、临汾和长治市通过面对面访谈、网络调查的形式收集MSM相关信息.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分别使用Pearson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收取724份有效问卷,MSM新精神活性物质使用率为27.49%(199人),HIV感染率为7.73%(56人);性病检测阳性126人(17.40%),不同性病阳性率分别为:梅毒6.49%(47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8.43%(61人),淋球菌4.56%(33人).校正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SM最近6个月内发生同性商业性性行为、最近6个月内发生同性无保护性肛交、最近6个月内使用新精神活性物质、既往进行HIV检测者HIV感染风险高,文化程度为大专/本科及以上人群的HIV感染风险低;最近6个月内发生同性无保护性肛交、最近6个月内发生同性商业性性行为、使用新精神活性物质的MSM感染性病的风险高.结论 山西省研究地区MSM新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率较高,是感染艾滋病性病的高风险人群,应加强该人群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干预以及HIV/STD检测工作,通过MSM同伴教育来引导该人群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从而减少高危性行为的发生.

    男男性行为者新精神活性物质艾滋病病毒感染性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

    征稿启事

    281,316,329页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男男性行为者Rush戒除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徐建楠林浩陈晓婷杨潇...
    282-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究MSM中涉药性行为者戒除Rush意向的影响因素,明确Rush行为干预措施的重点人群,为干预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方法 2021年10月到2022年1月,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成都市MSM的基本情况、性行为学特征、Rush使用情况及戒除意向、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Rush戒除相关理论要素等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计算计划行为理论各相关理论要素的Cronbach's alpha系数,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探索涉药性行为亚群Rush戒除意向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84名过去6个月使用过Rush的MSM,其中31.5%计划在未来6个月戒除Rush.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固定性伴(ORm:0.35,95%CI:0.17~0.76)、使用过多种毒品(ORm:0.35,95%CI:0.15~0.86)、更大的 Rush 使用量(少量,ORm:0.43,95%CI:0.19~0.96;一般及以上,ORm:0.35,95%CI:0.14~0.90;参考组:很少量)与Rush戒除意向呈负相关.除主观规范(ORm:0.70,95%CI:0.57~0.85),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Rush戒除其他理论要素与Rush戒除意向无统计学关联.结论 MSM涉药性行为亚群的Rush戒除意向较低.MSM的同伴支持环境和对Rush使用的积极态度与戒除Rush的意向相关.

    涉药性行为男男性行为者戒除计划行为理论Rush

    《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2024年征订启事

    288页

    社会生态理论视角下HIV阳性MSM自我表露体验的质性研究

    游心怡顾嘉怡文琪王贺...
    28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寻HIV阳性MSM的自我表露体验,为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6-9月,以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为指导,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南京市某三甲医院感染科门诊18名HIV阳性MSM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框架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运用Colaizzi现象学研究方法分析所收集资料.结果 根据访谈对象自我表露体验提炼出3个主题,9个亚主题:微观系统一困扰与成长并存(自我表露困境、多重负性体验、创伤后成长体验)、中观系统一人际关系改变(同性亲密关系挑战、同伴支持、家庭氛围改变)、宏观系统一外部支持受限(主流文化情景下感知性少数压力、信息支持系统薄弱、差异化就医体验).结论 HIV阳性MSM自我表露体验复杂,受自身相关认知、表露对象反应、外部支持等多重因素影响.医护人员应关注HIV阳性MSM自我表露状况,综合考虑其所处社会生态系统,给予患者表露相关健康教育,加强表露双方心理应对指导,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医疗服务,进而有利于患者获得更积极的表露体验,缓解其情绪困扰,提高生存质量.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艾滋病病毒男男性行为自我表露质性研究

    《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持续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94页

    成都市PITC人群HIV筛查阳性者脱失情况及原因分析

    何世娇段振华王翔何勤英...
    295-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成都市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PITC)人群筛查阳性者脱失情况及原因,为提升HIV检测发现成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成都市各医疗机构截至2022年底HIV检测历史卡片,获得2018-2022年各医疗机构PITC人群HIV筛查阳性人次数和确证检测人数.设计专用表格收集2022年成都市23个区(市)县所有医疗机构PITC人群HIV筛查阳性者确证检测情况,对脱失比例和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2022年,成都市PITC人群筛查阳性者粗确证检测比例分别为73.27%、50.82%、44.04%、35.72%、33.15%,呈逐年下降趋势(x2趋势=7 630.41,P<0.001).剔除既往阳性、筛查阳性后即死亡和已在外院确证人数后,2022年成都市PITC人群筛查阳性者校正后确证检测比例为97.64%(9 815/10 052),脱失比例为2.36%(237/10 052).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脱失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05,P<0.001),民营医疗机构脱失比例最高(3.57%).不同地区脱失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7,P<0.01),近郊区脱失比例最高(3.14%).脱失的最主要原因为筛查阳性者拒绝确证检测(108人/45.57%),其中男性79人(73.15%),50岁及以上年龄组53人(49.07%),现住址在成都市内65人(60.19%).结论 成都市PITC人群筛查阳性者脱失比例较低,但民营医疗机构脱失比例高于其他机构,应进一步规范检测工作流程,提升检测发现成功率.针对本地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应加强检测必要性和检测流程的宣传,强调早检测、早确证、早治疗的益处,提高确证检测依从性.

    艾滋病病毒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确证检测脱失原因

    基于Joinpoint回归模型的2004-2022年湖南省梅毒流行趋势分析

    张静航高守芝郑军陈曦...
    299-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04-2022年湖南省梅毒流行趋势变化特征,为梅毒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获取2004-2022年湖南省梅毒病例报告资料,拟合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结果 2004-2022年湖南省梅毒报告发病率由1.94/10万上升到 38.93/10 万(AAPC=17.46%,Z=12.82,P<0.001),分 2 个时间段分析显示,2004-2010 年、2010-2022 年 APC分别为49.08%(t=12.94,P<0.001)、4.26%(t=3.86,P=0.002).其中,一期与二期梅毒报告发病率由1.67/10万上升到2.67/10万(AAPC=1.44,Z=0.51,P=0.608),分3 个时间段分析显示,2004-2012 年、2012-2016 年、2016-2022 年 APC分别为 26.59%(t=10.38,P<0.001)、-27.53%(t=-3.09,P=0.010),-5.54%(t=-1.62,P=0.134);三期梅毒报告发病率由0.01/10 万上升到 0.12/10 万(AAPC=10.86%,Z=2.29,P=0.022),分 2 个时间段分析显示,2004-2010 年、2010-2022 年APC 分别为 42.02%(t=3.17,P=0.007)、-2.05%(t=-0.54,P=0.600);隐性梅毒报告发病率由 0.20/10 万上升到 36.13/10万(AAPC=30.86%,Z=10.81,P<0.001),分 2 个时间段分析显示,2004-2010 年、2010-2022 年 APC 分别为 88.51%(t=10.37,P<0.001)、9.03%(t=4.04,P=0.001);胎传梅毒报告发病率由 5.97/10万下降到0.64/10万(AAPC=-12.05%,Z=-5.36,P<0.001),分 2 个时间段分析显示,2004-2012 年、2012-2022 年 APC 分别为 48.47%(t=9.83,P<0.001),-42.15%(t=-19.08,P<0.001).男性梅毒报告发病率由 1.93/10万上升到 39.87/10万(AAPC=17.02%,Z=13.19,P<0.001),分 2 个时间段分析显示,2004-2010 年、2010-2022 年 APC 分别为 44.20%(t=12.49,P<0.001)、5.42%(t=5.15,P<0.001);女性梅毒报告发病率由1.96/10万上升到37.94/10万(AAPC=17.79%,Z=12.31,P<0.001),分2个时间段分析显示,2004-2010年、2010-2022年APC分别为53.42%(t=13.09,P<0.001)、3.21%(t=2.76,P=0.015).10~19岁组、20~49岁组、≥50岁组梅毒报告发病率AAPC分别为25.53%(Z=15.39,P<0.001)、14.54%(Z=11.56,P<0.001)、22.81%(Z=11.05,P<0.001).结论 2004-2022年湖南省梅毒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幅逐渐下降.其中一期与二期梅毒、胎传梅毒报告发病率以2012年为转折点由升转降,三期梅毒、隐性梅毒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湖南省梅毒防控工作应重点关注男性、青少年人群、中老年人群.

    梅毒Joinpoint回归模型趋势

    2012-2021年湖北省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及影响因素

    徐阳欢张蕃代国红王玉红...
    303-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为降低湖北省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水平和消除梅毒母婴传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预防梅毒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中湖北地区报告的已分娩的梅毒感染孕产妇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趋势性x2检验和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2至2021年,湖北省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率从39.11‰(7/179)下降至5.57‰(3/539),呈下降趋势(x2趋势=9.95,P=0.002),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率高于全人群围产儿死亡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末次非梅血清学滴度≥1:8(OR=5.58,95%CI:2.02~15.36)、妊娠末次非梅血清学滴度不详(OR=4.52,95%CI:1.70~12.02)、早产或低出生体质量(OR=7.21,95%CI:4.72~11.03)、新生儿窒息(OR=16.82,95%CI:8.10~34.93)、出生缺陷(OR=11.52,95%CI:5.09~26.10)均是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接受治疗(OR=0.58,95%CI:0.37~0.91)是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 湖北省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是梅毒感染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重视开展科普宣教,早期检测规范治疗、积极降低非梅血清学滴度和加强新生儿保健服务质量是降低围产儿死亡发生风险的重要手段.

    孕产妇梅毒感染围产儿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