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李大龙

季刊

1002-6800

bjb-bjzx@cass.org.cn zgbjsdyj@yahoo.cn

010-65274307

100005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先晓胡同10号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Journal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边疆研究领域的唯一一个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争鸣,为促进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中国边疆研究学科的发展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元代甘肃纳怜驿黄兀儿月良九站路线考

    胡小鹏张洪瑞
    10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代甘肃纳怜23站是从东胜州到察合台汗国的近便驿道,其西段"黄兀儿月良九站"在穿过哈密与吐鲁番之间的戈壁地带时,选取了新的路线,与明清时期的"沙尔湖路"重合.黄兀儿月良是九站中最西的一站,位置在今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辟展镇东湖村一带.

    元代甘肃纳怜驿黄兀儿月良

    信行《翻梵语》所见《历国传》探骊

    阳清
    12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反映北凉法盛巡礼求法见闻为主要内容的佛教行记《历国传》早已不存于世,其佚文或相关内容亦较罕见.而《大正藏》收录信行撰集《翻梵语》10卷,其中博采法盛《历国传》4卷以及名物多个种类,为相关辑佚和考证提供了重要线索.法盛历经高昌前往喀什噶尔,再翻越过葱岭等地,经由北印度、中印度向东,到达迦维罗卫与奔那伐弹那,其西行线路可与晋唐行僧的陆路选择互为参证.抑又针对《历国传》其他名物加以考证,可知法盛巡礼或历经罽宾、月氏、罗阅祗、舍卫、师子等国,乃至可以推想他或许通过海路归国.法盛与昙无竭之佛国见闻相似处较多,两位高僧虽不是同时发迹北土,然而有可能在佛国的某个时段成为同行沙门.

    信行《翻梵语》法盛《历国传》佛教行记

    清代藏文文献中"汉藏满蒙"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书写与启示

    罗宏孙昭亮
    13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文文献对清代统一多民族王朝国家治下汉、藏、满、蒙古关系的阐述有其特殊的理解.在涉及清代政教相关内容的叙事中,藏文文献往往将"汉藏蒙"并置为一个整体,"满"常被融入汉的相关叙述之中,从而达成了"汉藏满蒙"共同体的共识.该观念的形成是元代以来藏文文献中多民族历史书写传统的延续,也是清代汉、藏、满、蒙古等各族关系发展的写照.文献作者对清朝国家和民族关系,以及藏族在多民族国家中地位等问题的现实考虑,也助推了"汉藏满蒙"民族共同体观念的形成.这一认识被藏文文献书写者所普遍接受.

    清代藏文文献汉藏满蒙民族共同体

    清代沿边藩部的审级变动考察——以乾隆朝准格尔旗为中心

    刘维栋
    14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前期准格尔旗内部案件的审级为旗、多旗会审、理藩院三级,其中会盟审理与多旗会审并行,乾隆朝多旗会审与会盟审理的形式被盟长审理所取代.对于蒙古与民人交涉案件,清朝通过增设行政建置的方式,形成了神木理事司员、神木同知、托克托通判、地方州县分辖并对应不同审级的司法体系.在乾隆朝理藩院题本所示的司法实践中,神木理事司员在蒙古与民人交涉及蒙旗内部刑事重案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形成了旗(县)、三堂会审、理藩院三层审级.审级的确立与变革,是清朝治理蒙古二元管理体制的突破,也是准格尔旗在司法领域对清代藩部地区政治内地化与一体化趋势的因应.

    乾隆准格尔旗司法审判审级变化

    清代云南保甲制度与流动人口控制研究

    罗勇
    154-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前期保甲制度主要在云南腹地府州县和新改流地区推行,清中期推广至滇西南与缅甸接壤的州县地区,再扩大至有垦荒移民的山区.云南推行保甲制度各阶段的特征与清代云南不同时期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清末将清查出来的无业游民纳入移居地的保甲体系,以至于无业游民成为清晚期云南社会问题之一,推进保甲过程对流动人口的不同政策影响了流动人口的身份.

    清代云南保甲制度流动人口

    明隆庆、万历年间海疆治理——以福建水师出海捕盗为例

    常娜
    166-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隆庆、万历年间中国籍海盗林凤横行南海地区,水师在其败逃海外后,一路追踪至吕宋,诏谕当地番人清剿海盗势力.明代水师为维护海疆安全,除出哨洋面及海中各岛剿匪捕盗外,同出海作业的渔民、商民建立起报案—调查—出洋捕盗的海疆治理体系.明代百姓在海上活动时如遇到海贼骚扰抢劫,回到陆地后即向官府报案,官府根据案情及其所提供的情报出海巡捕,在海外则运用"谕夷剿贼"的手段打击海盗.

    海疆治理明代水师出海捕盗《督抚疏议》

    试论崇祯后期的"用海御虏"

    高志超
    175-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崇祯后期"用海御虏"是明朝海疆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岛帅"的弃与置,登、辽、关、津四镇水师统军权从分散到划一,王武纬、范志完、宋献等人先后筹划以海岛屯驻为基础的"海上阵线",为该时期"用海"的主要内容.尽管无法挽救明朝的灭亡,但相较天启年间之"用海",上述措施呈现新的特点,并对清初黄、渤海海防建设带来巨大影响.

    "用海御虏"岛帅四镇水师海上阵线

    晚明闽南海防铳城(台)选址与职能

    黄友泉
    187-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晚明岸防技术革新的重要载体与典型代表,闽南区域海防铳城(台)及附属设施相继修建,按其选址与职能,可分为江河防御型、港口防御型、岛屿防御型三种类型,具备鲜明的海防工程特征.同时,在遵循海防地理规律的基础上,其选址既受铳炮技术发展制约,又受其海防职能设定影响,呈现向重要航道口门狭窄处,重点港口港区正侧面,以及岛屿登陆岸滩等冲要位置集中,其主要海防职能为封锁航道,港区防护与岛屿防御.晚明闽南海防铳城(台)的建设虽受欧洲势力东渐的刺激,但更多体现的是本土军事工程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闽南铳城军事工程海防地理

    福建"海岛请垦"与乾隆朝海疆治理实践

    王潞
    200-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雍正至乾隆年间,福建地方借开垦升科为名上奏中央请求开辟外洋禁岛,均以失败告终.乾隆君臣的考虑,一方面出于抑制海洋资源的私有化和商业化,避免资本之家发展壮大,进而威胁海疆安全;另一方面为保证濒海贫民生计,避免其"铤而走险".坚持继续禁岛的地方官提出,"禁岛附近洋面仍公诸贫民",该方案将中央禁令与地方实态之间的巨大落差转化为统治者易于接受的制度性安排,在政策上为外洋海岛开发打开一道口子.

    乾隆海岛请垦海疆治理省城绅士

    Abstracts

    213-2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