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李大龙

季刊

1002-6800

bjb-bjzx@cass.org.cn zgbjsdyj@yahoo.cn

010-65274307

100005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先晓胡同10号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Journal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边疆研究领域的唯一一个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争鸣,为促进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中国边疆研究学科的发展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作为中国边疆学构成的民族学边疆研究及其知识生产

    何明胡美术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主权国家视域下,边疆既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屏障,又是联结周边国家与世界的桥梁.在新时代的国家战略格局中,作为中国边疆学构成的民族学边疆研究聚焦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维护国家安全三大议题,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为指导,植根于中华文明、中国边疆治理的历史经验和中国边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社会事实,运用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建构关于边疆人群及其社会文化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边疆学边疆民族研究知识生产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边疆经略与王朝治乱兴亡:西晋北疆经略及其历史启示

    彭丰文
    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晋王朝的治乱兴亡与北方边疆形势之间紧密互动、亦步亦趋的历史现象,体现了边疆经略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意义.西晋前期,晋武帝对北方边疆采取以抚为主、镇抚结合、加强管理的经略方针,维护了北方边疆的稳定,推动了"太康之治"盛世局面的形成.西晋后期,统治者昏庸无能,腐朽残暴,引发北方边疆大规模的反晋斗争,继而引发"永嘉之乱"和"衣冠南渡"的乱局,直接导致西晋王朝的覆亡.西晋王朝的北方边疆经略表明,边疆经略不仅关系边疆局部利益,而且关系国家治乱兴亡的大局,为理解和解释西晋王朝乃至中国历代中原王朝的治乱兴亡提供了新思路,具有深远的历史启示意义.

    西晋北方边疆太康之治永嘉之乱国家治理

    前燕政权建构中的"后赵问题"——试析十六国正统性继承中的约束机制

    李磊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前燕的慕容氏在正朔问题上经历了从认同东晋到认同后赵的复杂过程.在与石虎对峙时期,慕容皝曾一度向后赵称藩,其政权内部也存在着附和后赵的势力.慕容儁即位后以王朝易代来解读赵、燕在华北的统治交替,但在元玺元年(352)称帝时,慕容儁在五德次序上越过后赵而承接西晋.这是因为扫除幽、冀、兖、青等州的后赵残余势力是当务之急,否定后赵正统性为时政所需.建熙五至七年间(364-366)慕容暐转而承认后赵在五德次序中的位置,这是光寿三年(359)后东晋成为主要敌手的缘故,后赵旗号成为否定东晋正统性的政治资源.前燕认同后赵正朔的过程展现了十六国正统性继承中的约束机制,出于统治华北的考虑,须妥善处理前一政权的政治遗产;顾及与东晋的正统性竞争,须另寻政治资源建构十六国间的法统谱系.

    十六国法统后赵前燕

    从释褐等级看北魏辽东政治圈的整体地位

    刘军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探讨北魏辽东政治圈及其群体构造和内部关系,把握北朝贵族社会之体制特性,借助仕进程序中浓缩家世信息的释褐环节,对该集团所属四大代表家族弘农杨氏、乐浪王氏、昌黎韩氏、辽东高氏进行集成式的量化统计,也能导出大致相同的结论,即门第二品之一般高门.这是因为释褐作为仕途出身,固定与阀阅世资按特定比例紧密搭配,从而形成彝伦攸叙、各安其分的流品秩序.释褐等级是家世门第的象征,自然可以衡量家族乃至集团的整体地位.释褐同时又是政治文化展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乃内徙族裔华夏化、士族化,标榜全新身份的标志.

    北魏辽东政治圈释褐流品士族化政治地位

    边事与疆臣:唐代定边军置废考略

    雒晓辉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咸通八年(867),唐廷析分西川道南部七州而设置定边军,目的是统率云集西川的防冬兵和邛南团练子弟,借助河山之险抵御南诏犯边,克服成都悬远、兵难赴急的缺点.定边军自设置之始,便饱受讥诮,其存置弃废被归结为边臣疆吏的"有为能否".然而,在南诏扰边的外力压促下,剑南地区因复杂地理单元形塑的多个山头政治军事团体的博弈,以及唐廷有意碎化西川、重构剑南"军财二元"格局的政治意图,才是定边军置废不常的深层根由.

    定边军防冬兵南诏西川边吏

    唐代安南地方豪族与南疆区域形势

    陈国保
    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朝统一岭南以后,于南疆交通沿线设立州县,又对部落和地方豪族采取羁縻之治,并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作为管理南部边疆的最高军政机关.为了加强对南疆的控制,唐朝最终通过循序渐进的措施逐步将南部边疆纳入王朝国家整体性的统治秩序之中,始终在巩固统一和加强集权的双重协奏中不断调适着对南部边疆的管理政策,逐步推动着对南疆地方社会的整合.随着州县制度在南部边疆的日趋深入,土流矛盾亦在此消彼长的竞争博弈中演化为王朝国家权威与地方豪族之间的激烈冲突,并由此深刻影响着唐代安南都护府的治乱兴替.

    唐代安南都护府豪族大姓南疆形势

    金代西北路招讨司驻地考论

    翟飞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代西北路招讨司作为北部边疆重要的军政管理机构,正式建置于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起初权治于辽代的燕子城(今河北省张北县老城);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北迁至新桓州城;金章宗明昌七年(1196),因斡里札河之战对西北路招讨司军队的巨大冲击,致使其管区军政格局突变,驻地遂再度由新桓州城南迁至抚州城(金初燕子城);迄金卫绍王崇庆元年(1212),西北路招讨司全境被蒙古军队占据,其建制遂不复存在.

    金代西北路招讨司燕子城桓州抚州

    高昌回鹘的私有地权研究

    侯文昌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吐鲁番所出的回鹘文地权流转契约文书,内容涉及交换、买卖、继承、租佃、典押等,为考察高昌回鹘私有地权的占有形式、流转形式、保护提供了珍贵资料.各类占有形式的地权均有流转,但以单户地权、多户地权为主.流转形式灵活多样,但以买卖、租佃为主.高昌回鹘的私有地权受到了习惯法与"官法"的双重保护.

    高昌回鹘私有地权占有流转保护

    古洮阳城与隋唐洮州治所再考

    李宗俊
    8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洮阳城最早见载于东汉末期,三国、十六国、北朝相继沿用,北周至隋唐皆为洮州治所.《唐贺拔亮墓志》与有关唐诗为确定洮阳城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目前看到的临潭县洮滨镇窑头村洮城,应该为洮阳城的一子城,也是把守进入整个古城的北面门户.古城的核心或军政官署应是建筑在今上下窑头村所在的河滩及靠近下窑头村的台地之上.该城遗址与历代洮阳城的有关文献记载相符,与之交通形势相符,与北朝至隋唐经营洮岷地区的进程亦相符.有关石堡城与神策军的史料分别出自不同时期的档案或实录,后世史家不明其前后沿革而误记为二.确定隋唐洮阳城与神策军的位置,对于理解唐代经营洮岷地区的军防部署、交通走向及关隘等大有裨益.

    洮阳城洮州城《唐贺拔亮墓志》洮滨镇洮城

    陆兴祺治藏相关问题考述

    张媚玲张亚栋
    10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兴祺治藏是中国近代西藏治理史的重要部分.民国初年,陆兴祺以中间路线获北洋政府认可,得任要职,但情报工作却频现失误,并夸大了其在阻签"西姆拉条约"中的作用.北洋之后,陆兴祺改换门庭陷入派系斗争,未曾入藏的经历及其商人身份被诟病并放大,最终被南京政府边缘化.纵观陆兴祺治藏生涯,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陆兴祺西藏治理西姆拉会议藏事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