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草地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草地学报
中国草地学报

侯向阳

双月刊

1673-5021

zgcdxb@126.com

0471-4928361

010010

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120号

中国草地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rasslan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国家级草地科学学术期刊,内容以我国草地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兼纳开发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主要包括草地与牧草资源,牧草遗传育种与引种栽培,草地改良建设与培育利用、草地生态与保护、饲草料生产与调制加工、草业发展战略、草坪与环保、草学基础理论研究等,立足全国,面向世界,适于科研、教学人员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蒺藜苜蓿MtMYB16基因克隆、表达及转录自激活分析

    王悦刘亚玲苑峰王梦迪...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中MYB转录因子数量众多,功能多样,在植物生长发育、逆境响应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研究MYB转录因子在蒺藜苜蓿中的功能,本研究采用PCR技术从蒺藜苜蓿中克隆MtMYB16基因,该基因开放阅读框1074 bp,共编码357个氨基酸。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MtMYB16蛋白与白花草木樨中MYB蛋白同源性最高。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MtMYB16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中。酵母自激活检测结果显示,MtMYB16蛋白具有自激活活性,自激活结构域位于C端。表达分析结果显示,MtMYB16在蒺藜苜蓿根、茎、叶、花、果实中均有表达,在根中表达水平最高;IAA、MeJA能够降低MtMYB16表达水平;盐胁迫和干旱胁迫下,MtMYB16表达量在1。0 h时迅速增加,说明MtMYB16可能具有响应盐及干旱胁迫的功能。

    MtMYB16蒺藜苜蓿亚细胞定位酵母表达胁迫

    美洲狼尾草CCD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分析

    王净洁阿布都沙拉木祝诗词叶歆雅...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定美洲狼尾草(Pennisetum glaucum)中的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Carotenoid cleavage dioxygenases,CCD)基因家族成员,为美洲狼尾草中PmCCD基因进一步的功能研究与遗传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基于美洲狼尾草已公开的全基因组数据,成功鉴定了其中的CCD成员,并预测了该家族成员的系统进化关系,此外,分析了这些成员的蛋白理化性质、功能结构以及保守基序,并深入研究了它们的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等,最后结合转录组数据分析了PmCCD基因在组织中、高温胁迫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共鉴定出13个PmCCD基因,分布于5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分类为2个大类别,共计6个亚家族,所鉴定出的成员均具备典型的RPE65或PLN型蛋白结构域,其启动子区域有与逆境胁迫、激素响应以及生长发育等生物过程密切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PMccd-1、PMcccd-6、PMccd-7、PMccd-12基因在美洲狼尾草的穗组织中具有显著的高表达,在干旱与高温胁迫下,PmCCD基因产生了显著的表达变化,且受胁迫影响根系中的表达差异高于叶片。综上结果表明在干旱诱导时,Pmccd-12、Pmccd-6基因分别在叶片和根系中显著表达,可作为美洲狼尾草耐旱性的候选基因,在高温诱导时,Pmccd-6基因在叶片中显著表达,可作为美洲狼尾草耐热性的候选基因,为美洲狼尾草后续的基因工程改良提供帮助。

    美洲狼尾草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基因家族干旱和高温胁迫

    黄花苜蓿MfNAC34基因克隆及特性分析

    张立全常娜赵志远赵永秀...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NAC转录因子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应答非生物胁迫的功能。本研究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野生黄花苜蓿材料中克隆获得1个NAC家族蛋白基因MfNAC34(GenBank登录号为MH481768),分析MfNAC34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和转录激活特性。结果显示:MfNAC34基因开放阅读框序列为621 bp,编码亲水性蛋白质,分子量为23。52 kD,理论等电点为4。09。MfNAC34为定位在细胞核内的胁迫诱导的转录因子,且转录激活域位于其C端。

    黄花苜蓿MfNAC34特性分析

    野生罗布麻不同生境土壤理化性质及与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关系

    甄熙刘旭洋张晓明王晓栋...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布麻是一种具有高抗逆性的植物,研究其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物种水平上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可揭示罗布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本研究在甘肃省金塔县、甘肃省民勤县、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和吉林省白城市野生罗布麻样地进行叶样品采集,同时采用土壤剖面法采集罗布麻根际土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5个罗布麻样地土壤肥力较低,盐碱性高,保肥性差。5个样地中,电导率最高的样地为杭锦旗样地,最低的为扎鲁特旗样地;土壤pH值最高的是白城样地,最低的是扎鲁特旗样地。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罗布麻叶片氮、磷含量与pH值和电导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叶中氮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606和-0。484;叶片碳含量与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389、0。373和0。422,其与速效磷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400。叶片磷含量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阳离子交换量都没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叶片磷含量受土壤养分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较小。

    罗布麻生境土壤理化因子生态化学计量叶片

    基于OCVOR优化模型的高寒受损煤矿区人工恢复效果评价研究

    杨鑫光李志炜王克宙张湑泽...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高寒矿区施肥和覆土的生态恢复效果及土壤速效养分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数CVOR通过优化土壤基况设计为OCVOR指数,并采用VOR、CVOR和OCVOR指数对5种施肥梯度(分别为施磷酸二铵0。0125、0。0375、0。1125 kg/m2以及1年不施磷酸二铵、5年不施磷酸二铵)和3种覆土厚度(0、20~25、40~45 cm)恢复措施下的高寒矿区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和恢复效果进行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指数对不同施肥和覆土措施的评价结果趋于一致,中施肥(磷酸二铵0。0375 kg/m2)和厚覆土(40~45 cm土壤厚度)是该地区适宜的恢复措施,整体上采用覆土措施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和恢复效果低于施肥措施。OCVOR指数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采用中施肥、重施肥(磷酸二铵0。1125 kg/m2)措施的生态系统为不健康和一般,轻施肥(磷酸二铵0。0125 kg/m2)、1年不施肥、重覆土措施的生态系统为警戒和差,中覆土(20~25 cm土壤厚度)、未覆土和5年不施肥措施生态系统为崩溃和很差。8种恢复措施下VOR、CVOR和OCVOR指数分别在0。18~0。95、0。02~0。30、0。05~0。41之间,OCVOR指数评价结果介于VOR和CVOR指数之间。与VOR和CVOR指数相比,OCVOR指数评价结果更加符合破坏程度大的高寒矿区煤矸石山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恢复实际,OCVOR模型更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高寒矿区人工草地恢复措施模型优化健康评价

    玛曲县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效果评估

    张琴孙小妹蒲强胜姚宝辉...
    4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综合评价甘肃省玛曲县在第二轮退牧还草工程(2005~2020年)实施中取得的成效,本文构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工程的可持续性、工程的自身特性5个准则层、17个指标层的综合评价体系。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展开问卷调查,结合相关部门意见构建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实施成效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自退牧还草工程实施以来,当地生态效益(0。4274)上升最为显著,其次是经济效益(0。2658)、社会效益(0。1693)、工程的可持续性(0。0838)和工程的自身特性(0。0564)。虽然退牧还草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成效,但如何使成果持续有效地延续下去至关重要。通过项目实施前后指标层的权重分析,建议政府需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采取近自然修复技术,选择适合高寒环境的乡土草种补播,提高草场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引领牧民构建畜产品产业链,促进第二、三产业发展,向以非传统牧业为主的经济收入模式迈进;加大对牧民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牧民保护草原的生态意识;构建以草定畜、草畜同步发展的自然‒人文耦合系统下的放牧模式和"减畜不减产、减畜不减收"的草地农业模式,促进草场可持续发展。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政府对退牧还草工程制定科学的规划和宏观的管理措施。

    玛曲县退牧还草工程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成效评价

    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碳氮含量对增温和增水的响应

    吕广一贺梦婷李宏宇宁玉娜...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在模拟增加温度(T0:自然温度;T1:自然温度增加2℃;T2:自然温度增加4℃)和增加降水量(W0:环境降水量;W1:环境降水量增加25%;W2:环境降水量增加50%)的7~8年后,调查了内蒙古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并测定了土壤碳和氮含量。结果表明:增温、增水及其交互作用显著降低了荒漠草原植物群落中多年生禾草和半灌木的重要值,而显著增加了多年生杂类草和一年生植物的重要值。此外,增温、增水和同时增加温度和降水量对物种多样性、土壤碳和氮含量的影响并不显著;随着温度和降水量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碳、氮含量呈上升趋势。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与植物功能群重要值显著相关(P<0。05),而土壤全碳和全氮与物种多样性显著相关(P<0。05),这说明长期增温和增水可能通过调节土壤碳、氮含量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产生影响。研究结果为气候变化下荒漠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依据。

    荒漠草原增温增水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碳和氮含量

    青藏高原高寒区不同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种子产量评价

    刘慢秦燕刘文辉张永超...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筛选出适宜种植推广的无芒雀麦种用型资源,对已筛选出饲草产量高的14份无芒雀麦在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镇分别从籽粒产量、营养成分和种子活力进行评价,为青藏高原饲草兼种用型无芒雀麦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除B10外,其余材料2年间的种子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B14的两年累计种子产量表现最高,为8314。99 kg/hm2。从无芒雀麦各材料产量与产量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单序籽粒数、有效分蘖、单序籽粒重和小穗宽与种子产量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有效分蘖与种子产量间的正相关性最大,且其对种子产量增产的直接效应最大,可作为种用型无芒雀麦种子产量评价的关键性状。综合以上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和种子活力,以B14、B13和B10,3份无芒雀麦资源总体表现较好,适合于青藏高原高寒区推广种植。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生产性能

    混播比例对燕麦与箭筈豌豆生产性能的影响

    赵保文詹圆方嘉琪周青平...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适宜禾豆混播比例建立优质人工草地,提高草产品的生物产量与质量,本试验设置5种混播比例开展田间试验,燕麦与箭筈豌豆分别按照1∶0、3∶1、1∶1、1∶3和0∶1混合播种。测定分析了燕麦在开花期、乳熟期和乳熟后期3个生长阶段每个混播比例的干草产量、营养品质、相对密度、土地当量比和种子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混播比例为1∶1时,箭筈豌豆的株高较高;在燕麦开花期和乳熟期,混播比例为1∶1的干草产量最高;在燕麦乳熟期,燕麦和箭筈豌豆的相对密度都达到最高;随着箭筈豌豆混播比例的增加,干草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相对饲喂价值逐渐增加,粗脂肪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逐渐降低;在燕麦开花期和乳熟期,混播比例为1∶1的干草粗蛋白产量均最高;随着箭筈豌豆混播比例的提高,土地当量比逐渐增加,总种子产量逐渐降低。综上所述,相比燕麦单播,与箭筈豌豆混播的干草产量和品质上都体现了较大的优势,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1∶1可作为推荐混播比例建植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草地。

    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生物量营养品质

    滴灌条件下种植密度对盐地碱蓬生长及移盐量的影响

    徐强刘洪光李明思李鹏飞...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滴灌条件下盐地碱蓬的生长和移盐能力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响应,在新疆喀什地区分别设置D1(10 株/m2)、D2(20 株/m2)、D3(30 株/m2)、D4(40 株/m2)、D5(50 株/m2)、D6(60 株/m2)共6种种植密度进行大田试验,以期通过控制种植密度调控盐地碱蓬株型,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种植密度对盐地碱蓬的生长影响显著,随着种植密度增大,株高先增高后降低,蓬径与茎粗逐渐减小;盐地碱蓬生物量随着密度的增大先提高后降低,呈二次曲线趋势,D3处理的生物量最大,较其他处理提高了7。45%~63。85%,同时,D3处理的移盐量最高,达5931。21 kg/hm2,较其他处理高12。49%~59。97%;D3与D4处理水分生产效率相近,分别为6。31、6。14 kg/m3;D3处理水分移盐效率最高,达1。58 kg/m3,D4处理次之,为1。41 kg/m3。本研究表明可通过控制种植密度调控盐地碱蓬生长指标,优化株型,进而影响盐地碱蓬的产量与移盐能力,滴灌条件下种植盐地碱蓬应采取30~40 株/m2的稀植密度。

    盐渍土盐地碱蓬滴灌移盐能力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