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城市林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城市林业
中国城市林业

彭镇华

双月刊

1672-4925

zgcsly9704@163.com ,ypt54@sina.com

010-62889704

100091

北京颐和园后中国林科院科信所

中国城市林业/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Urban Forestry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2003年新创刊的一本综合性学术宣传刊物。以"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宣传生态城市理念,为中央、省、地(市)决策管理服务"为主要任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辽宁省传统村落可达性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

    韩超周天夫周立军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通可达性是支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以辽宁省 116 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辽宁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可达性影响因素及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辽宁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两带四核的特征;2)可达性空间分布由中部向周围圈层递减;3)可达性各影响因素作用强度:高程>路网密度>生产总值>旅游禀赋>年均气温>城镇开发强度>坡度>年均降水量,且各影响因素的叠加作用要远大于单项因素的作用;4)在较为落后偏远的山区,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此区域传统村落可达性的主导因素,而在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的平原地区,传统村落可达性主要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可达性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的差异化路径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传统村落可达性影响因素地理探测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重庆近郊小城镇剩余空间潜力评价及激活策略

    孔明亮沈博嵩彭琳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宜居小城镇建设的背景下,小城镇剩余空间品质低下、利用低效、未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等问题渐受重视,如何有效激活剩余空间成为小城镇"存量更新"的关键议题.文章运用个案研究法、实地调查与访谈、量表评分法等方法,以重庆近郊峡口镇为例,对其剩余空间进行系统识别;通过梳理国内外剩余空间相关评价的研究进展,构建包含可达性、安全、环境与尺度 4 方面因素的小城镇剩余空间潜力评价体系,对峡口镇剩余空间进行潜力分级评价并提出针对性的激活策略.结果表明:峡口镇剩余空间潜力普遍较低,其中高潜力剩余空间数量最少,中潜力剩余空间最多;评价指标中的空间环境因素对峡口镇剩余空间潜力造成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对服务设施、植物景观、地面铺装、视线感受与卫生条件开展优化提升将会作为峡口镇剩余空间激活的重点.

    剩余空间近郊小城镇潜力评价存量更新重庆市峡口镇

    城市公园中风景感召的营造及其正面效益

    王雨嘉Anne Schutte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密度城市背景下,公园扮演着为居民提供情感服务的重要角色.研究假设风景感召为一种有效获得正面情感价值的机制,通过建立一种人与风景的正面情感共鸣,使公园使用者的思绪超越眼前的理性事物,进入更广阔的情感空间;通过 631 份调查数据探讨风景感召在江西省南昌市鱼尾洲生态公园的存在情况、特征和正面影响.结果表明:风景感召在公园使用者中广泛存在,其特征与年龄、思维活跃度和思绪的时间属性呈相关性;白鹭作为一种引动风景感召的要素,其广泛的情感反应强度与公园的心理舒缓效果及人对环境的一系列正面态度有较强正相关性.因此,风景感召在公园情感效益营造中具有潜力,在设计和管理实践中,应有目的地创造和优化风景感召,以期服务好居民的心理健康需求,提升公园的综合价值.

    城市公园风景感召感受抽样环境观点鱼尾洲公园

    净化臭氧和颗粒物复合大气污染的城市绿化树种筛选

    薛文凯黄诗雨李品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春夏季臭氧(O3)污染和秋冬季颗粒物(PMs)污染等复合大气污染问题成为困扰我国各大城市的环境难题,严重威胁城市森林的碳汇潜力和净化空气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筛选既具有较强吸收O3和PMs能力且具有较低植源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释放量的抗性树种,是当今维持城市森林生态功能和人类福祉的重要保障.文章通过整合已发表的文献数据,运用权重赋值法和综合因子分析,解析我国常见 386 种绿化树种的O3吸收能力、PMs吸附能力、BVOCs释放速率以及复合效应.结果表明:侧柏、圆柏和毛白杨表现出较强的O3和PMs吸收、吸附能力和较低的BVOCs释放量,可作为综合抗性能力较强的城市绿化树种进行推广;悬铃木、鹅掌楸和枫香表现出较弱的O3 抗性和PMs吸附能力且BVOCs释放速率较高,不适宜作为城市绿化树种栽植.因此,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城市绿化需要综合考虑树种景观布局和下垫面大气污染的组分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宜的绿化树种进行绿化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化树种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效益.

    BVOCsO3PMs复合污染城市森林树种筛选

    城市公园常见植物固碳能力评估

    郭婷婷朱思瑾楼一蕾傅东示...
    11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杭州市常见植物在四季生长过程中的固碳能力,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典型的 50 种植物为研究对象,结合便携式光合仪和植物冠层分析仪创新研究方法,分别测算植物四季的光合速率及叶面积,以评估其固碳能力.结果表明:广玉兰固碳能力最强,樟、三球悬铃木等较强,火棘、绣球、金丝桃较弱;乔木固碳能力强于灌木,常绿乔木固碳能力最强;不同季节植物固碳能力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因此,在植物群落设计时,应加强高固碳能力植物的应用,增加常绿乔木的比例,最大程度提升植物景观美学价值和生态效益.

    城市公园植物固碳能力生活型季节西湖风景名胜区

    泰安市主城区道路林结构特征及碳储量估算

    周继磊李传荣贾艳艳杨柳...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对泰安市主城区 3 条道路林进行样地调查,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生物量模型等方法分析道路林结构特征及碳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乔木 8 科 11 属 12 种,平均胸径为 15.49 cm;泰安市道路林的植被构成比较单一化、均质化,植物多样性不高.研究区 37 个样带的碳密度在 0.53~6.59 kg·m-2范围变化,以碳密度<3.00 kg·m-2的居多,占样带总数的 75.68%;不同道路林群落类型中,针阔混交林的平均碳密度最大.道路林碳密度与胸径、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建议泰安市在未来的道路林建设中,应加强群落优化,注重树种管理,选择应用高碳汇树种,以充分发挥道路林的碳汇效应.

    城市道路林结构特征碳储量碳汇泰安市

    湿地公园水稻田冬季水鸟分布及其栖息地特征

    刘琳琳朱颖李欣谢冬...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稻田是我国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冬季稻田管理模式对湿地水鸟多样性保护及栖息生境改善的重要意义,2017 年 12 月至 2018 年 2 月及 2018 年 11 月,采用样带法对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冬季休耕蓄水区和传统稻田的水鸟种群进行调查,对比水鸟种群及栖息地特征.结果表明:1)冬季休耕蓄水区记录 4 目 7 科 25 种水鸟,鸻鹬类占 36%,鹭类占 28%,雁鸭类占 24%;传统稻田湿地共 3 目 5 科 10 种,其中鸻鹬类和鹭类分别占 30%,无雁鸭类水鸟.2)冬季蓄水区水鸟多样性及物种丰富度较高,水鸟优势种群数量明显增多,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1.64)高于传统稻田(1.50),水鸟均匀度指数(0.84)低于传统稻田(1.37),相似性系数为 0.51.3)冬季休耕蓄水区的水面面积、水位、食物、植被覆盖度是影响水鸟种数增多的重要因子,营巢地、停歇点也是影响冬季水鸟栖息的因素.因此,冬季稻田休耕蓄水管理的实施能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稻田冬季休耕蓄水区冬季水鸟栖息地天福国家湿地公园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城市生境质量时空分异格局及影响因素

    李志杰黄贵超马訾懿周国艳...
    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境质量作为区域生物多样性能力的重要表征,对于维护区域生态格局稳定、推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苏州市为例,基于 2000、2010、2020 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模拟 2030 年土地利用类型,采用INVEST与CA-Markov模型分析预测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通过标准差椭圆、重心分析、随机森林模型等空间分析方法,揭示其生境质量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30 年苏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表现为耕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域、林地面积呈现逐渐缩减的态势.2)生境质量空间格局整体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斑块化布局,较高及高等级生境质量主要集中于区域内的水域、山地,低等级生境质量主要集中于区域内的城镇建设用地;随着时间变化,生境质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且生境质量重心呈现"东北—西南"的"C"型迁移轨迹.3)生境质量时空分异特征是由空间格局、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地表覆盖、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土地利用与地表覆盖的影响最大.因此,推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聚焦生境质量最突出的山地与湖泊地带是未来的规划重点.

    土地利用变化生境质量CA-Markov模型INVEST模型时空分异

    基于系统耦合的辽西复合型风景道网络构建

    杨婉霍丹
    14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景道多元化复合型发展对于解决资源破碎化,推动交旅融合与实现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辽西走廊为例,基于多目标导向结合多源数据与数字化规划方法,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适宜性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冷热点分析等多元评价量化评估区域资源环境,并通过系统耦合与电路理论构建区域复合型风景道.结果表明:1)辽西区域共筛选出 51 处复合节点,其中一级节点 9 处,二级节点 12 处,三级节点 30 处;2)基于多元评价识别复合风景道 137 条,根据重力模型结果分为一级风景道36 条、二级风景道 28 条、三级风景道 73 条;3)通过生态、游憩、交通、文化多功能整合与空间区划,形成以国道G101 与G102 为基础、"三环八带"纵横交错的辽西复合型风景道网络布局.最后,提出应以区域风景道为依据,将道路发展为旅游吸引物,实现全域旅游多元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风景道电路理论辽西走廊区域旅游

    从街道场所到城市区域:美国城市宜居性的研究与实践

    蒋敏刁游卢峰
    152-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宜居性"是20 世纪60 年代以来美国人本主义城市设计中的重要议题.区别于现代主义带有浓重乌托邦色彩的宏大城市构想,宜居性理论重点关注微小叙事和日常生活.文章通过详细梳理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宜居性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发现:1996 年以前的宜居性研究聚焦于街道—场所尺度,包含两条研究脉络,即从安全的街道到复合型林荫大道和从交往的场所到公共领域的重塑;1996 年以后,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发展推动了"街道—社区—城市—区域"多尺度融合的宜居性研究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宜居城市建设提出 3 点启示:以人为本,优化步行和公交系统;关注日常生活,鼓励公共参与;注重多尺度空间要素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城市宜居性街道生活人本主义城市设计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