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T灌注参数与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张冰李世威李彩艳李宁宁...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参数与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05例MCA狭窄患者,按照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n=27例)、中度狭窄组(n=46例)、重度或完全闭塞组(n=32例).三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CTP检查,对比三组患者CTP参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并随访3个月评估患者预后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P参数对MCA狭窄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DSA检查检出轻度轻狭窄27例(25.71%),中度狭窄46例(43.81%),重度或完全闭塞32例(30.48%).以DSA为"金标准",CTP评估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或完全闭塞Kappa值分别为0.871、0.866、0.908,与DSA一致性均为强.三组患侧CBV、CBF均低于健侧(P<0.05),MTT、TTP均高于健侧(P<0.05);重度或完全闭塞组CBV、CBF均低于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P<0.05),且中度狭窄组低于轻度狭窄组(P<0.05);重度或完全闭塞组TTP高于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P<0.05),且中度狭窄组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重度或完全闭塞组MTT高于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P<0.05),且中度狭窄组健侧MTT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但中度狭窄组患侧MTT与轻度狭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预后良好组CBV、CBF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MTT、TTP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BV、CBF、MTT、TTP及CTP参数联合检测对MCA狭窄患者预后均有预测效能(P<0.05),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7、0.741、0.664、0.774、0.981,单独检测中TTP效能最高,但仍低于联合检测效能.结论 MCA狭窄患者CBV、CBF均降低,MTT、TTP均升高,CTP参数联合用于评估MCA狭窄患者预后具有较高效能.

    CT灌注成像狭窄程度大脑中动脉狭窄评估价值预后相关性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运动纤维束可重复性研究

    赵海王军付泳淳王铁刚...
    3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神经纤维束定量可重复性进行研究.方法 对28名志愿者进行两次磁共振平扫及弥散张量成像,分别为第一次扫描及2周后扫描.应用DSI-studio软件,分别对皮质脊髓束、网状脊髓束,以及胼胝体体部、小脑脚上束四组纤维束的平均扩散率(MD)、各向异性分数(FA)、轴向扩散速率(AD)和径向扩散率(RD)进行测量,对同一纤维束两组相关数据进行可重复研究.统计学方法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分析.结果 四组运动相关纤维束,FA、MD、AD、RD组间相关系数ICC为0.942-0.994.结论 同组纤维束两次测量可重复性较好,方法可靠.

    磁共振成像弥散张量成像运动纤维束可重复性

    相位对比增强显微CT显示根管内空洞修复体周围间隙的研究

    白阳李明姜文玲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同步加速器相位对比(phase-contrast,PC)μCT在牙体修复界面显示牙体间隙和区分牙体、修复体和牙髓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在上颌磨牙上制备标准化窝洞,模拟根管治疗:(1)生理盐水冲洗;(2)NaOCl+17%EDTA冲洗;(3)同第2组,然后用氢氧化钙;(4)同第2组,再用根管封闭剂.使用酸洗粘结剂和复合材料多层技术清洁和修复进入洞.样品进行了热循环(1000次循环,5-55℃).进行基于同步加速器的μCT成像,获得样品在50%AgN3浸泡前后的吸收和PCµCT图像.将PC-μCT图像与吸收μCT图像和常规光学显微镜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未染色标本的PCμCT能够最好地显示修复材料和牙髓材料的间隙和区分,从而污染洞表面.PCμCT结果显示,AgNO3染色导致了对间隙大小的高估,这是由于AgNO3顺行和逆行浸润到牙髓小管中,而对间隙较大的估计则是由于AgNO3渗透不足.结论 同步加速器PCμCT成像可以更好地显示牙修复体界面的间隙和材料的差异.硝酸银染色的μCT成像显示出一定程度的高估和低估.未来的研究目标应该是结合未染色标本的PCμCT成像,以验证用其他方法获得的结果.

    相位对比增强显微CT牙体间隙牙髓材料

    超声参数Am/At联合CYP27A1基因诊断小儿颈部淋巴瘤的价值及CYP27A1基因的功能研究

    赵玺高瑜王立李娜...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参数淋巴结髓质与整体面积比(Am/At)联合细胞色素P450家族27亚族A成员1(CYP27A1)基因诊断小儿颈部淋巴瘤的价值及CYP27A1基因的功能.方法 通过超声仪检查颈部淋巴结良性病变(51例,良性组)和恶性病变(31例,恶性组)患儿的Am/At.采用RT-qPCR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YP27A1的mRNA水平.通过ROC曲线分析Am/At和CYP27A1诊断颈部淋巴结病变的良恶性.将OCI-LY8细胞共分为5组,对照组、shNC组、shCYP27A1组、OENC组和OECYP27A1组.对照组OCI-LY8细胞不进行转染,其他组均用Li pofecta mine 2000将相应的shRNA或慢病毒转染至OCI-LY8细胞中.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采用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采用 RT-qPCR 检测 OCI-LY8 细胞中 CYP27A1 的 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OCI-LY8细胞中CYP27A1、Bcl-2、Bax、MMP-2、MMP-9、p-PI3K、PI3K、p-AKT和AKT的蛋白水平.结果 与良性组比较,恶性组的Am/At显著降低(0.31±0.13 vs 0.15±0.08,t=6.090,P<0.00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CYP27A1 mRNA水平显著升高(0.33±0.14 vs 0.65±0.22,t=8.120,P<0.001).以>0.34为截断值,Am/At联合CYP27A1诊断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AUC为0.937(Z=18.324,P<0.0001),敏感性为90.32%,特异性为82.35%.与对照组和shNC组比较,shCYP27A1组的CYP27A1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P<0.05),Bcl-2、MMP-2和MMP-9蛋白水平均降低(P<0.05),PI3K和AKT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相对细胞活力和侵袭细胞数量均降低(P<0.05),Bax蛋白水平和细胞凋亡率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OENC组比较,OECYP27A1组的CYP27A1 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P<0.05),Bcl-2、MMP-2和MMP-9蛋白水平均升高(P<0.05),PI3K和AKT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相对细胞活力和侵袭细胞数量均升高(P<0.05),Bax蛋白水平和细胞凋亡率均降低(P<0.05).结论 本研究表明,Am/At联合CYP27A1检测可能有利于提高淋巴瘤患儿的诊断准确性;下调CYP27A1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来抑制DLBCL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小儿颈部淋巴瘤超声参数CYP27A1淋巴结淋巴结髓质与整体面积比

    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李超王道清郭伟程留慧...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中双源CT双能量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甲状腺结节患者106例,病例收集时间为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收集地点为我院.患者均行双源CT双能量成像,统计甲状腺结节的病理结果,分析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CT特征及双源CT双能量定量参数,并绘制ROC曲线分析CT特征、双源CT双能量定量参数联合检测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 10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恶性结节52例,良性结节54例.与良性结节组比较,恶性结节组边缘模糊、形状不规则患者占比更高,动静脉期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λHU)更低(P<0.05).ROC分析显示,边缘、形状、动脉期IC、NIC、入HU联合检测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AUC值为0.948,高于边缘、形状、动脉期IC、NIC、λHU单独检测(0.726、0.686、0.761、0.789、0.782,P<0.05).结论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中CT特征、双源CT双能量定量参数联合检测更具优势.

    甲状腺结节CT双源双能量

    AI技术联合MSCT对肺腺癌磨玻璃结节浸润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王一超王莺杜红娣尚海龙...
    4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联合多层螺旋CT(MSCT)对肺腺癌磨玻璃结节(GGN)浸润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至我院就诊的80例肺腺癌GGN患者(共80个结节)的临床资料,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判断AI技术、MSCT及两者联合对肺腺癌GGN浸润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成浸润组与非浸润组,分析两组AI参数及CT参数水平.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浸润性病变患者共38例,设为浸润组,非浸润性病变患者42例,设为非浸润组.单一AI技术、MSCT对肺腺癌GGN浸润性病变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均低于AI技术联合MSCT,分别为92.11%、97.62%、95.00%、97.22%及93.18%.浸润组长径、短径、最大CT值、最大面积及体积均高于非浸润组,最小CT值低于非浸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性病变患者病变边缘以毛刺或分叶征为主,病变形态以类圆形为主,出现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概率高于非浸润性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技术联合MSCT能有效提高对肺腺癌GGN浸润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病变面积及体积大、长径及短径长、最大CT值高、最小CT值低、边缘毛刺征或分叶征、形态不规则等可作为判断浸润性病变的重要特征.

    人工智能技术多层螺旋CT肺腺癌磨玻璃结节浸润性病变

    结内及结周光谱CT影像组学特征鉴别肺腺癌结节与炎性结节的可行性研究

    原淼田晓娟乔英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参数及基于结内和结周的影像组学特征鉴别肺腺癌与炎性结节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83例肺腺癌结节和62例炎性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胸部光谱CT参数,随机分为训练集(95例)和验证集(50例).手动勾画动、静脉期40keV单能量图像病灶,形成结内ROI,使用半自动分割程序向外扩展5mm形成结周ROI,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后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算法(LASSO)和Logistic分析进行特征筛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建立临床、影像组学及联合模型,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性能,采用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估模型临床实用性.结果 男性、毛刺征、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及标准化碘浓度是肺腺癌的临床独立预测因素;经过特征筛选,7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肺腺癌结节与炎性结节鉴别模型(结内3个、结周1个、结内联合结周3个).联合模型预测性能最佳,AUC为0.91.结论 光谱CT参数及结内联合结周影像组学特征可用于鉴别肺腺癌结节与炎性结节.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影像组学肺结节鉴别诊断

    囊腔型肺癌的CT特征分析

    王文轩樊幼林蒋炳虎郭志伟...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囊腔型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特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对病理证实的20例囊腔型肺癌的CT影像特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0例囊腔型肺癌均为单发病例,右肺13例,左肺7例,其中17例腺癌,3例鳞癌,多为椭圆形(65%).影像特征:分叶征(85%)、毛刺征(75%),肺瘤界面模糊(85%),多囊(60%),囊内多发分隔(60%),囊内结节(30%),囊外结节(20%),囊壁粗糙(90%),腔内无血管形成(70%),有胸膜凹陷征(70%),无卫星灶(90%),无强化(90%),无钙化(100%),无支气管截断(70%),无转移(70%),形态分型以Ⅲ型为多(40%).20个病灶大小范围8.0mm-71.1mm,平均35.3mm;囊腔大小5.0mm-57.0mm,平均26.4mm;囊壁厚度范围1.0mm-3.7mm,平均2.4mm.10例动态随访病例中,7表现为壁结节增大或囊腔增大或囊壁增厚或周围晕征增大或胸膜受累加重,2例囊腔消失代之实性成分,1例变化不明显.结论 囊腔型肺癌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当肺内囊腔样结构出现囊壁增厚、囊壁不规则、囊内分隔、囊壁结节、囊周边界模糊等征象时,应警惕囊腔型肺癌的可能.

    肺癌囊腔多层螺旋CT诊断鉴别诊断

    MSCT联合CEA、CA724对肺癌的诊断效能分析

    王娅坚孟宇澄季小忠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电子断层扫描(MSCT)联合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对肺癌的诊断效能.方法 对本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纳入的60例肺部病变患者的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病理学检查、MSCT检查、血清CEA、CA724检测,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CEA、CA724单独和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病理结果示,60例患者检出肺癌37例(61.67%),良性病变23例(38.33%);肺癌组的血清CEA、CA724水平均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MSCT、CEA、CA724联合诊断肺癌与病理结果的Kappa值为0.929(P<0.05),高于单一MSCT、血清指标检测及血清指标联合检测诊断的Kappa值0.685、0.553、0.450、0.615(P<0.05);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MSCT、CEA、CA724联合检查在肺癌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90%高于单一方法检测.结论 MSCT联合CEA、CA724检查可有效提高肺癌的诊断效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多层螺旋电子断层扫描癌胚抗原糖类抗原724肺癌诊断效能

    纵膈、肺门良恶性肿块的MR HASTE影像特征及诊断模型构建

    郭玲王进才段俊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纵膈、肺门良恶性肿块患者的核磁共振(MR)单次激发快速扫描(HASTE)影像特征,并构建相关诊断模型.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102例纵膈、肺门肿块患者,随机数表法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72例和测试集30例,均接受MR HASTE、增强CT扫描和病理检查.比较训练集和测试集纵膈、肺门肿块患者病理诊断结果;分析纵膈、肺门良恶性肿块的MR HASTE影像特征;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训练集与测试集不同方法诊断纵膈、肺门肿块良恶性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建立MR HASTE模型、MSCT增强模型和MR HASTE+MSCT增强联合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模型诊断纵膈、肺门恶性肿块的效能;Delong检验评估模型间效能的差异,Hosmer-Lemeshow检验联合模型拟合度.结果 训练集72例纵膈、肺门肿块患者经穿刺病理检查确诊恶性病变62例,良性肿块10例;测试集30例确诊恶性病变24例,良性病变6例.纵膈、肺门肿块良性肿块的MR HASTE影像特征表现病变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病变内信号均匀,周边无转移表现,T2WI图像上多暗少亮;恶性肿块的影像特征表现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内部信号呈不均匀高、等、低混杂信号,病灶内斑点状、小片状高信号.训练集中MR HASTE检查、MSCT增强和MR HASTE+MSCT增强诊断纵膈、肺门肿块良恶性的灵敏度为87.10%、91.94%和96.77%,Kappa值为0.536、0.498和0.768.经ROC曲线和DeLong检验、Hosmer-Lemeshow检验,测试集联合模型纵膈、肺门恶性肿块的AUC值优于MR HASTE模型、MSCT增强模型单独检测(P<0.05).结论 纵膈、肺门良性肿块MR HASTE影像特征表现病变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病变内信号均匀,周边无转移表现,恶性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信号呈不均匀混杂信号,病灶内斑点状高信号,MR HASTE+MSCT增强联合诊断模型对肿块良恶性的诊断效能最高.

    纵膈肺门肿块良恶性核磁共振单次激发快速扫描影像特征诊断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