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常规CT征象和直方图参数在肺腺癌不同病理亚型鉴别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路传文臧汉杰郭浩东李燕...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常规CT征象和直方图参数对腺泡型、非腺泡型肺腺癌的鉴别效能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收集在本院手术的185例患者共195个肺结节,其中腺泡型104个,非腺泡型91个.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肿瘤标记物.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常规CT征象模型、直方图(HA)模型及二者联合模型,通过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三种模型对鉴别腺泡型、非腺泡型肺腺癌的鉴别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腺泡型中,纯磨玻璃结节的占比低于非腺泡型(P=0.040);腺泡型中,病灶的CT平均值(P=0.023)、CT中位数数值(P=0.027)、紧凑度(P=0.003)、球形度(P=0.013)、熵(P<0.001)高于非腺泡型,病灶的峰度(P<0.001)、偏度(P<0.001)低于非腺泡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ROC曲线显示联合模型及HA模型较常规CT征象模型具有更高的鉴别效能(AUC:直方图VS常规CT:0.763 VS 0.550,P<0.001;联合模型VS常规CT:0.768 VS 0.550,P<0.001);联合模型较HA模型无统计学差异(联合模型VS直方图:0.768 VS 0.763,P=0.768).结论 HA参数较常规CT征象能够更有效的鉴别腺泡型和非腺泡型肺腺癌.

    肺腺癌病理亚型计算机体层成像常规特征直方图参数

    D-CBCT在肺癌容积旋转调强计划精准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成俊徐雪峰李伟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椎形束CT(D-CBCT)在肺癌容积旋转调强(VMAT)计划精准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10月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治疗科就诊的100例肺癌患者.根据CBCT扫描模式不同,分为4D组(n=57)和3D组(n=43).比较两组患者放疗摆位误差、内靶区(ITV)体积、靶区剂量、心脏受照剂量和肿瘤控制效果.结果 在校正前后和治疗后,两组各摆位误差绝对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4D组患者中下叶肿瘤ITV体积低于3D组(P<0.05);4D组的最大剂量(Dmax)、最小剂量(Dmin)和平均剂量(Dmean)靶区剂量均高于3D组(P<0.05);4D组的V10、V20、V30及平均受量(Dmean)等心脏受照剂量均低于3D组(P<0.05);4D组和3D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可将D-CBCT应用于肺癌容积旋转调强计划精准治疗中,尤其采用4D-CBCT可更好提供靶区剂量,减少肺癌患者的中下叶肿瘤ITV体积和心脏受照剂量.

    椎形束CT肺癌容积旋转调强

    构建与验证低剂量CT参数对肺混合磨玻璃结节侵袭性的预测模型

    董旭鹏张晶晶李甲男张强...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低剂量CT定量参数构建肺混合磨玻璃结节侵袭性的预测模型,并验证模型预测效能.方法 纳入我院2021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病理证实的肺混合磨玻璃结节患者10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病理结果及肺腺癌分类标准分成浸润性腺癌(IA)组(n=71)、非IA组(n=31).患者入院后均接受低剂量CT扫描,并进行定量参数分析,比较两组结节最大直径、结节体积、结节最大横截面积、结节最大垂直长径、结节质量、平均CT值,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肺混合磨玻璃结节侵袭性的影响因素.基于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与Hosmer-Lemeshow检验进行内部验证,分析模型预测效能.结果 IA组结节最大直径、结节最大横截面积、结节最大垂直长径、结节质量、结节体积高于非IA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结节最大直径(OR:2.675,95%CI:1.298-5.514)与最大横截面积(OR:2.380,95%CI:1.435-3.946)增高是肺混合磨玻璃结节侵袭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经校准曲线、决策曲线提示模型可靠,ROC曲线提示该模型预测肺混合磨玻璃结节侵袭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902(标准误:0.029,P<0.001,95%CI:0.845-0.958),敏感度80.28%,特异度80.65%.Hosmer-Lemeshow检验提示拟合度好(x 2=2.596,P=0.581).结论 低剂量CT定量参数中结节最大直径、最大横截面积与肺混合磨玻璃结节侵袭性相关,基于上述参数构建模型,能对肺混合磨玻璃结节侵袭性进行预测评估.

    肺混合磨玻璃结节侵袭性低剂量CT定量参数预测模型

    LDCT+外周血TK1对肺结节定性价值及诊断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王琦李煜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低剂量CT(LDCT)+外周血胸苷激酶1(TK1)对肺结节的定性价值,构建恶性肺结节诊断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244例肺结节患者,均行肺部LDCT和常规剂量CT扫描,比较LDCT与常规剂量CT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影像学特征.按照病理诊断结果分为恶性组(n=105)、良性组(n=139),比较两组LDCT检查结果、外周血TK1,Logistic回归分析恶性肺结节的影响因素,采用R语言构建列线图诊断模型,并给予评价与验证.结果 LDCT膈顶上缘层面、支气管分叉层面、主动脉弓上缘层面图像噪声值高于常规剂量CT,辐射剂量ED、DLP、CTDIvol低于常规剂量CT(P<0.05);恶性组胸膜凹陷征、支气管征、血管征、分叶征、毛刺征、形态不规则患者占比高于良性组,外周血TK1水平高于良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胸膜凹陷征、支气管征、血管征、分叶征、毛刺征、形态不规则、TK1与恶性肺结节相关(P<0.05);用R语言绘制恶性肺结节的诊断模型,C-index为0.907,ROC分析显示,所构建的诊断模型高于任一单独变量,提示该诊断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校准曲线分析显示,所构建的诊断模型与实际观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肺结节局部LDCT特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征、血管征、分叶征、毛刺征、形态不规则)、TK1与恶性肺结节密切相关,基于以上因素构建恶性肺结节的诊断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和可信度,可为临床筛查恶性肺结节提供参考.

    LDCT外周血TK1肺结节诊断模型

    胸部CT肺部炎症指数联合乳酸、NLR在新冠肺炎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郑文川钟献阳顾银中张淇钏...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预后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胸部CT及临床资料.方法 回顾性纳入新冠肺炎生存组45例及死亡组13例,对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胸部CT肺部炎症指数(PII)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在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D二聚体、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蛋白、氧合指数、乳酸、PII(首次及7-14天复查)上均有统计学差异.二元逻辑回归结果显示:淋巴细胞(OR6.392)、NLR(OR0.933)、氧合指数(OR1.011)、乳酸(ORO.076)、首次PII(OR0.065)在新冠肺炎预后上有统计学差异.逐步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酸是新冠肺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5)o ROC结果显示:乳酸、PII(首次)+乳酸+NLR三者联合预测新冠肺炎预后的AUC分别为0.875(95%CI 0.755~0.995)、0.895(95%CI 0.755~0.999).结论 乳酸是新冠肺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II(首次)+乳酸+NLR三者联合可能有更好的临床价值.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后胸部CT肺部炎症指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乳酸

    佳能640层CT器官有效调制技术在胸部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王武李炜刘兴利宋巍...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器官有效调制技术(the effect of organ effective modulation,OEM)在胸部CT扫描中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46名胸部增强病人(男25例,女21例).动脉期扫描时使用佳能640层CTOEM技术(OEM组),延迟期关闭OEM(常规组),其余扫描条件保持一致.对比两组辐射剂量及主、客观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 OEM组CDTI降低了3.9%(5.84 vs 6.08 P值<0.0001),DLP降低了4.4%(219.36 vs 229.52 P值<0.0001),辐射剂量降低了4.3%(3.07 vs 3.21 P值<0.0001),但OEM组客观图像质量较常规组有所降低(噪声7.9 vs 6.24 P值<0.0001),主观图像质量两组评估均满足诊断需求且两组间观察者间一致性表现良好.结论 OEM技术在胸部CT扫描中单期辐射剂量可降低4%,多期扫描辐射剂量可降低8%~12%,客观图像质量有所下降但不影响图像诊断的可接受性.

    CT器官有效调制技术辐射剂量图像质量

    能谱CT与常规CT在漏斗胸矫形钢板植入体模后的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研究

    李成龙董丽娜卢力亚徐超...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在不同模式下对植入漏斗胸矫形钢板的体模扫描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方法 采用Revolution CT在常规扫描和能谱扫描模式下分别使用固定mA模式和自动mA模式对植入钢板后的仿真体模进行扫描,记录每次扫描后的辐射剂量进行对比研究,选取常规扫描辐射剂量最低组和常规扫描辐射剂量低于且最接近能谱扫描组图像做主观和客观分析;结果 100Kvp+NI12组辐射剂量最低,120Kvp+NI12组辐射剂量低于且最接近GSI,客观评价及主观评分:能谱扫描(100keV+MARs,120keV+MARs,140keV+MARs)图像质量均优于常规扫描.结论 能谱扫描模式下的图像质量较常规扫描高,日常工作中采用GSI模式下采用200mA作为扫描条件可以做到图像与剂量的平衡.

    X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成像体模钢板

    Revolution CT联合不同权重ASIR-V在胸痛三联征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郑晓娜周方丽刘雅兰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Revolution CT联合不同权重多模型迭代重建技术(ASIR-V)在胸痛三联征(TRO)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8月~2023年3月收治的90例胸痛患者进行研究,入院后接受TRO-Revolution CT平扫.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滤波反投影(FBP)组与ASIR-V组各45例.FBP组采用FBP技术进行图像重组,ASIR-V组采用不同权重(10%、30%、50%、70%、90%)前置ASIR-V技术重组.记录两组辐射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比较不同重组方式及不同权重下冠状动脉、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肺动脉干的平均CT值、噪声值、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ASIR-V组DLP、ED低于FBP组(P<0.05).ASIR-V不同权重的血管腔噪声值低于FBP,血管腔SNR、CNR与主观图像质量评分高于FBP(P<0.05).ASIR-V权重50%、70%、90%的噪声值低于ASIR-V权重10%、30%的噪声值(P<0.05).ASIR-V权重50%、70%、90%的SNR、CNR高于ASIR-V权重 10%、30%的SNR、CNR(P<0.05).ASIR-V权重50%、70%的主观评分高于ASIR-V权重10%、30%、90%的主观评分(P<0.05).结论 Revolution CT联合ASIR-V技术能减少辐射剂量,ASIR-V权重50%、70%时对血管腔与解剖结构的显示良好,血管腔噪声值较低,SNR、CNR较高,能满足诊断需求.

    胸痛三联征权重多模型迭代重建技术RevolutionCT

    MR扩散张量成像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评估价值

    卢文杰李品纯黄小婷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MR扩散张量成像(DT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评估价值.方法 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在广西崇左市人民医院采用MR DTI进行检查的65例AMI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纳入同期该院收治的65例AMI后未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MR DTI影像数据,分析MR DTI对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评估价值.结果 观察组梗死区及边界区的FA值低于对照组,MD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图,结果显示,MR DTI参数对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评估AUC均>0.7,评估效能较好.结论 MRDTI对AMI后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MR扩散张量成像

    提高肺SBRT精度的多窗位动态组合诊疗手段

    李梦雨段诗苗张雷周咏春...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窗位描绘肿瘤真实范围的能力以寻找最佳窗位组合.方法 本研究提出三个指标(目标肿瘤可偏移空间、目标肿瘤体积一致性,目标肿瘤图像置信度)对115例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患者的MVCT图像进行评估.结果 对于存在边缘晕征的肿瘤,调整窗位可以获得目标肿瘤更真实的范围,窗位值达到-612HU效果最佳;对于局部密度变化单一边缘清晰的病灶,窗位的调整带来的图像引导精度提高不明显;对于存在瘤周弥漫性炎症的病灶,窗位调整不适用,无法提高图像引导精度.结论 多窗位动态组合可以获取更真实的肿瘤范围,有助于降低图像引导误差,提高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精度.

    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窗位图像引导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兆伏级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