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增强CT及多参数MRI在局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和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吴振虎姚雷崔碧李海斌...
    10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增强CT及多参数MRI在局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和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本研究中以2017年9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78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诊断并治疗的胰腺癌患者78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组后,均对患者开展增强CT以及多参数MRI扫描.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各期病灶CT值、ADC、SI指标之间的差异.研究ADC、SI以及CT值的联合诊断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研究组以及对照组的胰腺形态异常、胰胆管情况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平扫(t=13.550,P=0.000)、动脉期(t=26.901,P=0.000)、静脉期(t=14.218,P=0.000)以及延迟期(t=107.204,P=0.000)的C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ADC值(t=13.021,P=0.000)、SI(t=13.120,P=0.000)显著低于对照组;ADC、SI以及CT值对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联合诊断的灵敏度显著高于单独检测;通过ROC曲线分析,ADC、SI以及CT值对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单独检测.结论 增强CT各期病灶CT值结合多参数MRI影像特征在局灶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和胰腺癌诊断中具有较强的鉴别诊断意义,建议临床推广.

    增强CTCT值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胰腺癌

    沟槽区胰腺炎的影像特征及临床病理分析

    黄晓斌付彤张娣彭明洋...
    10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沟槽区胰腺炎(groove pancreatitis,GP)的CT、MRI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胰腺炎病人资料,经过外科手术病理或内镜保守治疗后证实为GP患者18例.结果 18例GP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5例另行MRI检查;18例GP患者在CT上均表现为胰头与十二指肠降段间占位,与十二指肠降部分界不清;5例行MRI检查的患者中,T1WI序列上病灶均表现为低信号,T2WI序列上,3例患者表现为高信号,2例表现为低信号.18例均有十二指肠降段肠壁不同程度增厚,其中8例合并有胆总管不同程度梗阻,4例合并有囊性灶,5例合并有胰头钙化灶,CT特征性表现为胰头和十二指肠之间新月形低密度灶,脂肪减少,十二指肠壁增厚伴管腔狭窄,沟槽炎性区呈渐进性延迟强化的表现.结论 GP是一种少见的胰腺区域性慢性炎症,极易误诊为胰腺癌,影像学检查常具有较典型的表现,临床上多数GP患者有长期大量饮酒史,可引起黄疸,但一般呈波动性,CA19-9水平正常,本病特有的临床及影像表现对诊断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沟槽区胰腺炎影像特征诊断

    基于能谱CT成像的脾脏血流参数在CPH患者GOV程度中的评估价值

    果鑫园崔婷
    10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能谱CT成像的脾脏血流参数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CPH)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OV)程度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CPH患者临床资料(研究组),另将同期肝脏CT正常的3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记录基于能谱CT成像行腹部增强CT扫描的各参数,以胃镜检查结果胃金标准,分析基于能谱CT成像的脾脏血流参数在评估CPH患者GOV程度中的价值.结果 胃镜检查发现,0级16例,1级19例、2级33例、3级12例;对照组脾静脉直径(D-SV)、脾脏实际门静脉期碘浓度(IC-S)、脾脏体积(V-S)、脾脏碘容量(IV-S)均较研究组更低(P<0.05),随着疾病分级的递增,研究组V-S、IC-S、IV-S、D-SV呈升高趋势(P<0.05);以0级患者作为对照,经分析得出脾脏血流各参数联合在CPH患者GOV中诊断AUC值为0.879,敏感度为71.25%、特异度为89.37%;脾脏血流各参数联合在CPH患者GOV重度中诊断AUC值为0.825,敏感度为70.33%、特异度为83.69%.结论 应用能谱CT检测,可结合功能学及形态学角度,分析不同程度GOV患者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对GOV早期诊断及曲张严重程度的评估提供客观依据,值得推广.

    能谱CT成像脾脏血流参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

    基于增强CT直方图对肾上腺皮质腺瘤与嗜铬细胞瘤的应用价值

    康彤黄文才江远亮李玲...
    10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增强CT直方图在肾上腺皮质腺瘤及嗜铬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皮质腺瘤和嗜铬细胞瘤患者影像检查资料.采用Image J软件手动勾画出肾上腺肿瘤在双期增强CT的肿瘤最大层面,获得其动脉期与平衡期直方图参数并进行比较,采用ROC曲线评估其对两组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增强CT动脉期、平衡期直方图参数中平均灰度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中位数、偏度值均显著高于腺皮质腺皮质腺瘤(P<0.05).增强CT动脉期及平衡期直方图参数中,最大值的AUC曲线下面积最大,最佳阈值为126.500,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5%、91.8%,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结论 增强CT直方图参数可以用于肾上腺皮质腺瘤与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其中以"最大值"的诊断效能最优.

    计算机体层摄影直方图分析肾上腺皮质腺瘤嗜铬细胞瘤增强CT

    增强CT影像组学对肾透明细胞癌恶性程度的鉴别

    梅超朱庆强叶靖李璐璐...
    11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基于CT增强图像影像组学鉴别肾透明细胞癌恶性程度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2例经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CCRCC)增强CT图像资料,其中低级别组(Ⅰ-Ⅱ级,n=111)、高级别组(Ⅲ-Ⅳ级,n=81).对于增强CT皮质髓质期(CMP)、肾实质期(NP)、排泄期(EP)及三期联合的图像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运用最小绝对收缩率和选择运算符(LASSO)进行降维,选取有价值的组学特征,采用五折交叉验证将样本量分为训练组及测试组,训练组采用支持向量(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及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两类分类器创建CMP、NP、EP及三期联合的影像组学模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精确度最终评估影像组学模型对于肾透明细胞癌恶性程度的诊断效能,并用测试组进一步验证.结果 基于CMP、NP、EP及三期联合图像所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与CCRCC恶性程度显著相关,且CMP影像组学模型对于CCRCC恶性程度诊断效能最高(R=0.831,0.801).SVM分类器模型测试组CMP、NP、EP及三期联合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19、0.785、0.808、0.812;LR分类器模型测试组CMP、NP、EP及三期联合AUC值分别为0.860、0.789、0.808、0.799;在SVM与LR分类器中,CMP与EP、CMP与NP影像组学模型AUC值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NR与EP模型之间无差异(P>0.05).两类分类器均有较好的诊断性能,且SVM分类器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性能较LR分类器更稳定、全面.结论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所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对于肾透明细胞癌恶性程度鉴别具有临床指导性作用,且SVM分类器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性能更加稳定、全面.

    影像组学肾肿瘤透明细胞癌增强CT

    增强CT中病灶皮质衰减比在小肾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周鹏蒋瑾周光荣
    11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提出全新参数一病灶皮质衰减比;并讨论其在增强CT中小肾肿瘤(病灶直径<4cm)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及四川省人民医院肾脏肿瘤患者的术前多期增强CT70例.由两名有临床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生采用双盲法分别记录肾脏肿瘤增强CT中的典型影像征象(边缘形态、强化类型、血管侵犯、肾周脂肪侵犯等).并于肿瘤及邻近肾皮质区域分别选取感兴趣区域,计算病灶皮质衰减比.观察以上指标在小肾脏肿瘤不同良恶性亚型(肾嗜酸细胞腺瘤、平滑肌瘤、透明状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间的表现.结果 不同于恶性肾脏肿瘤,本研究中全部的良性肾脏肿瘤均呈现边缘清晰、无血管或肾周脂肪侵犯.肾嗜酸细胞腺瘤的病灶皮质衰减比与透明状细胞癌(P<0.05)和乳头状细胞癌(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肾脏增强CT中病灶皮质衰减比可将有代表性的肾细胞癌(肾透明状细胞癌)与良性肿瘤(肾嗜酸细胞腺瘤)显著分层.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肾脏肿瘤多期增强CT良恶性鉴别诊断

    MRI联合血清TSGF、NDRG4在上皮性卵巢癌诊断中的作用

    柯楠刘凯陈娇汪晶...
    11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N-Myc下游调节基因4(NDRG4)在上皮性卵巢癌血清中的表达以及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在上皮性卵巢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本院2021年1月~2022年8月期间进行手术的60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卵巢癌组)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资料一致的妇科良性肿瘤患者(良性组)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60例.比较各组血清TSGF、NDRG4水平;ROC曲线分析血清TSGF、NDRG4分别对上皮性卵巢癌的诊断效能;四表格法分析MRI联合血清TSGF、NDRG4对上皮性卵巢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卵巢癌组血清TSGF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5),血清NDRG4水平显著低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5);良性组血清TS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NDRG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RI联合血清TSGF、NDRG4诊断上皮性卵巢癌的准确率为93.33%,敏感性为95.00%,特异性为91.67%.其中,三项联合诊断的特异性高于NDRG4、MRI单独诊断(P<0.05),三项联合诊断的准确率和敏感性高于TSGF、NDRG4单独诊断(P<0.05).结论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TSGF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NDRG4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MRI联合血清TSGF、NDRG4对上皮性卵巢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成像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N-Myc下游调节基因4上皮性卵巢癌诊断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卵巢癌中的应用观察

    刘荣亮赵仁源夏顺英
    12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共振成像在卵巢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7月疑似卵巢癌患者86例为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对比增强共振成像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该方法的诊断效能;按选取位置不同确诊患者感兴趣区分为整个肿瘤、肿瘤热点及肿瘤周围组织三组.借助Tissue 4D软件包完成动态对比增强共振成像图片后处理,比较各组定量参数.结果 疑似卵巢癌患者经"金标准"检查确诊52例,确诊率为60.47%.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检查阳性患者46例,检查准确度为83.72%(72/86)、灵敏度80.77%(42/52)、特异度为88.24%(30/34)、阳性预测值为91.30%(42/46)、阴性预测值75.00%(30/40);上皮性卵巢癌36例,卵巢交界性肿瘤16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动态对比增强共振成像定量参数Ktrans、Ve、Kep及iAUC水平高于上皮性卵巢癌(P<0.05);卵巢癌患者肿瘤热点Ktrans、Ve、Kep及iAUC水平高于肿瘤周围组织和整个肿瘤(P<0.05).结论 动态对比增强共振成像用于卵巢癌患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能了解组织微血管的渗透性,可间接反应肿瘤血管的生成,且监测肿瘤热点评估结果更准确.

    动态对比增强共振成像卵巢癌病理检查诊断效能定量参数

    腔内超声、MSCT联合血清CA125对卵巢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探讨

    范晴任转勤沈天波万秦芸...
    12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腔内超声、MSCT影像特征及CA125联合检查在卵巢囊腺肿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女性(130个病灶)卵巢囊腺肿瘤患者超声、MSCT、CA125检查及病理资料,比较单独检查及联合检查在良、恶性囊腺肿瘤间诊断效能差异及影像学特征分析.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囊腺瘤93个,囊腺癌37个;腔内超声图像特征如包膜、囊内回声、壁结节、腹腔积液、腹膜及淋巴结转移、血流显示在两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SCT图像特征如CT值、边界、形态、腹盆腔积液、腹膜及淋巴结转移、强化程度在两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良性组患者CA125水平显著低于恶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腔内超声、MSCT、CA125联合检查对卵巢囊腺肿瘤的诊断效能均高于各项单独检查,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卵巢囊腺肿瘤的腔内超声、MSCT、CA125检查具有显著差异,联合检查对两者检出率均高于单独检查,对肿瘤性质判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可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卵巢囊腺肿瘤腔内超声MSCT血清糖类抗原125

    RESOLVE-DWI对宫颈癌宫旁浸润的诊断价值

    庄蔚冯峰顾亮亮邢金丽...
    129-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清弥散(RESOLVE-DWI)加权成像在宫颈癌宫旁浸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并分期的宫颈癌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T2WI、常规DWI,RESOLVE-DWI检查.测量两组DWI图像的ADC值,并统计两组DWI内有宫旁浸润和无宫旁浸润组的ADC值有无统计学差异.由两位主治及以上医师使用双盲法对宫颈癌进行宫旁浸润的判定,将术前FIGO临床分期和多序列MRI分期的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评价临床评估、HR-T2WI+常规DWI、HR-T2WI+RESOLVE-DWI三组方式对宫旁浸润评估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将3组结果运用配对资料x 2检验,比较四组宫旁浸润评估的准确度.用Kappa检验计算3组方法判断宫旁浸润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常规DWI和RESOLVE-DWI两组ADC值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内有宫旁浸润的ADC值均明显低于无宫旁浸润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临床评估相比,HR-T2WI+DWI、HR-T2WI+RESOLVE-DWI均明显提高了宫旁浸润诊断的准确性,其中HR-T2WI+RESOLVE-DWI诊断准确性最高,为宫颈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更科学合理的依据.

    弥散加权成像高清弥散加权成像高分辨率T2宫颈癌宫旁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