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X线乳腺钼靶联合MRI常规序列+DWI序列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李宏荣王永宏谢晶美
    9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X线乳腺钼靶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常规序列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乳腺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乳腺钼靶、MRI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判断两者单一检查与联合检查的诊断效能,并分析不同病变X线钼靶、MRI影像学特征.结果 经病理研究结果证实,良性病变36例,乳腺癌44例,X线乳腺钼靶、MRI检查及两者联合检查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8.89%、79.55%、83.75%与94.44%、86.36%、90.00%、97.22%、95.45%、95.25%.乳腺癌MRI征象中边缘不规则、形状分叶状、强化不均匀、TIC曲线流出型比例均高于良性病变患者,ADC值低于良性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乳腺钼靶联合MRI常规序列+DWI序列检查对乳腺癌诊断准确率较高,具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

    X线乳腺钼靶磁共振成像常规序列扩散加权成像序列乳腺癌

    MRI特征辅助分类乳腺癌分子亚型的临床研究

    郭峰侯信明王春锋张海芹...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磁共振(MRI)图像中提取的特征和机器学习方法来帮助区分乳腺癌分子亚型,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21年10月-2023年10月间确诊的17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每个患者肿瘤的形状、MRI特征和基于直方图的特征是使用内部软件从增强前和三次增强后的MRI图像上提取的.同时收集临床和病理资料.基于机器学习模型识别重要的成像特征并建立预测IDC亚型的模型.采用留一法交叉验证(LOOCV)避免模型过度拟合,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确定统计学意义.结果 LOOCV过程生成一个具有不同特征的模型,在排名前20位的特征中,有11项在IDC亚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合前九种病理和影像特征,预测模型对IDC亚型的识别准确率为83.4%.病理和影像联合模型对各亚型的准确率分别为89.2%(ERPR1)、63.6%(ERPR-/HER21)和82.5%(TN).当仅结合前9个成像特征时,预测模型在LOOCV上识别IDC亚型的总体准确率为71.2%.病理和影像联合模型对各亚型的准确率分别为69.9%(ERPR1)、62.9%(ERPR-/HER21)和81.0%(TN).结论 我们开发了一个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该模型使用从MRI提取的特征来区分具有显著预测能力的IDC亚型.

    磁共振乳腺癌分子亚型留一法交叉验证

    超声造影联合NLR在乳腺癌合并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分析

    陈雪李健张明任永凤...
    104-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造影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乳腺癌合并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 以2020年1月~2022年9月本院收治的99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及血常规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根据是否合并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n=57)和无转移组(n=42).比较转移组与无转移组的超声造影参数及外周血NLR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超声造影参数及外周血NLR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数目的相关性,并以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评价超声造影参数及外周血NLR对乳腺癌合并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结果 转移组的对比剂到达时间(AT)、对比剂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与无转移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转移组的淋巴结实质内高灌注区和低灌注区的差异度(SImax-SImin)及外周血NLR水平高于无转移组(P<0.05);SImax-SImin及NLR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数量均正相关(r=0.467,0.395,P<0.05).ROC分析显示,SImax-SImin、NLR单独及联合评估乳腺癌合并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4、0.731、0.982,临界值分别为24.96、2.37,灵敏度分别为84.21%、64.91%、85.96%,特异性分别为92.86%、69.05%、100.00%,联合评估效能优于单独评估.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及外周血NLR水平检测对于乳腺癌合并淋巴结转移均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二者联合评估效能更佳.

    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超声造影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评估价值

    预测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术后转归和复发的CT放射组学模型

    朱晓青丁冠融
    10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放射组学创建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和术后复发的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确诊并进行肝切除手术的360例早期肝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被分为训练组(240例)和验证组(120例).对两组患者术前的CT影像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通过逐层勾勒获得三维感兴趣区域,并提取影像特征,采用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回归进行降维处理并进行十折交叉验证,获得CT特征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工作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判定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训练组和验证组在性别、年龄、乙肝表面抗原、ALT、AST、GGT、TBIL、DBIL、AFP、肿瘤最大直径、Child-Pugh 分级、肿瘤微血管侵犯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微血管侵犯,共获得10个特异性的特征参数,对应模型在训练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5(95%CI:0.640~0.770),敏感度71.42%,特异度58.97%;在验证组中的AUC为:0.745(95%CI:0.679~0.810),敏感度75.00%,特异度66.17%.针对术后3年的复发,共获得13个特异性特征参数,对应模型在训练组的AUC为0.720(95%CI:0.629~0.812),敏感度72.22%,特异度70.49%;在验证组中的AUC为0.753(95%CI:0.666~0.839),敏感度70.27%,特异度69.86%.结论 CT放射组学模型对肝癌微血管侵犯和术后复发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肝癌微血管侵犯复发CT放射组学受试工作者特征曲线

    临床特征结合MRI在AFP阴性HCC与FNH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及模型建立

    王鑫葛英健王金凤庞志斌...
    11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细胞肝癌(HCC)与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临床特征与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差异,并建立Logistic回归诊断模型进行模型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8月我院72例AFP阴性HCC患者(HCC组)及72例FNH患者(FNH组)临床与MRI资料.分析两组临床与MRI特征差异,通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建立回归方程建立预测模型.另收集2022年9月~2023年5月来院就诊的70例患者作为验证组(HCC为32例,FNH为48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进行验证.结果 HCC组年龄、乙肝病史比例高于FNH组(P<0.05);HCC组有包膜、病灶含脂肪、病灶坏死或囊变、快进快出强化及病灶出血比例高于FNH组,中央瘢痕及延迟显像比例低于FNH组比例低于FNH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乙肝病史、有包膜、无中央瘢痕、病灶含脂肪、病灶坏死或囊变、强化模式为快进快出及非延迟显像均为HCC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诊断模型:logit(p)=年龄×1.287+乙肝病史× 1.469+有包膜× 1.535+中央瘢痕×(-0.954)+病灶含脂肪× 1.194+病灶坏死或囊变× 1.233+强化模式×(-1.169)+延迟显象×(-0.852);模型内部验证:诊断AUC为0.975,95%CI为0.809~0.912,外部验证:模型的AUC为0.871,95%CI为0.944~0.992,x2为 15.398患者.结论 AFP阴性HCC在年龄、乙肝病史及MRI影像学有无包膜、中央瘢痕、病灶含脂肪/强化模式及延迟显像方面存在差异,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临床特征及MRI影像学表现均为AFP阴性HCC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据此构建的诊断模型对AFP阴性HCC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肝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临床特征磁共振成像

    CT影像组学鉴别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良恶性

    陆晓宁牛磊何健
    11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术前CT增强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模型对评估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纳入经病理证实的51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根据病理分级分为高、低危组,收集纳入者术前CT增强图像及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提取图像纹理特征,利用Lasso-Logistic回归进行特征选择,并建立回归预测模型.采用十折交叉验证评估模型,绘制预测ROC曲线.结果 临床及一般影像特征中仅筛选出一个指标即有强化壁结节进入预测模型(OR=5.980,95%CI:1.678~21.311).于动、静脉期图像分别筛选出2、3个纹理特征,并分别构建了预测模型.临床及常规影像特征建立的预测模型AUC为0.667,动脉期的纹理模型AUC为0.801,静脉期的纹理模型AUC为0.830,动脉期联合模型的AUC为0.847,静脉期联合模型的AUC为0.859.结论 基于术前CT增强影像组学特征可以更好的鉴别良恶性IPMN,静脉期联合模型鉴别效能最优.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影像组学鉴别

    DWI诊断肿块型胰腺炎及胰腺癌的价值观察

    樊琦王强荣顾菲孔琳...
    11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DWI诊断肿块型胰腺炎及胰腺癌的价值.方法 以2020年3月-2023年3月东台市人民医院影像科接受检查的肿块型胰腺炎及胰腺癌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历资料分为肿块型胰腺炎41例(胰腺炎组)、胰腺癌55例(胰腺癌组).比较两组影像学特征、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进行肿块型胰腺炎及胰腺癌鉴别诊断的二元Logistic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常规DWI及ADC值对胰腺癌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胰腺癌组T2WI混杂高信号占比明显高于胰腺炎组(P<0.05).胰腺癌组ADC值明显高于胰腺炎组(P<0.05).二元Logistic分析显示T2WI混杂高信号、ADC值是肿块型胰腺炎及胰腺癌鉴别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常规DWI联合ADC值对胰腺癌鉴别诊断的AUC为0.843、特异度92.1%较两者单项诊断的高.结论 DWI对肿块型胰腺炎及胰腺癌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有望为胰腺癌早期诊治提供必要参考.

    胰腺癌肿块型胰腺炎DWI鉴别诊断

    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CT诊断及误诊分析

    宋鹏鹏王攀鸽时胜利刘玥...
    12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CCSK)的影像表现,对本病影像学与临床表现加以总结,探究误诊因素,提高对本病认知度,提升诊断符合率.方法 对河南省儿童医院由病理确诊11名CCSK患者的影像资料展开回顾分析,全部患儿皆行CT扫描,对其影像与临床表现加以总结,并对误诊因素展开分析.结果 肿瘤皆是单侧发病,其中5例为右肾,6例为左肾,11例患儿发病年龄区间为5月9天至10岁,肿瘤多较大,密度混杂,均为单发,10例有囊变;9例肿瘤内见多发细小动脉,实性成分呈延迟渐进性强化,2例伴下腔静脉、同侧肾静脉癌栓.7例肾周血管充盈,骨转移与钙化灶分别为2例,包膜下积液1例.术前误诊10人,其中8人误诊为肾母细胞瘤(WT),1例误诊为先天性中胚叶肾瘤,1例误诊为肾脏横纹肌样瘤.结论 在影像表现上,CCSK和其它儿童肾肿瘤尤其是肾母细胞瘤高度接近,术前误诊几率高,发病年龄小,具不良预后,病程进展快,易发生囊变、坏死,增强肿瘤内多发细小动脉、延迟渐进性强化,还有鱼肉状、虎斑状、条纹状或者云絮状强化,肾周血管充盈多见,有助于与其他肾肿瘤相鉴别.

    儿童肾肿瘤透明细胞肉瘤计算机体层成像CT增强

    3.0T常规MRI联合多b值DW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黄晓华孙蕾王雨王松...
    12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3.0T常规MRI联合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应用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依据穿刺或手术病理结果将患者分前列腺癌组(n=32)与前列腺增生组(n=33),所有患者行3.0T常规MRI、常规MRI+多b值DWI检查(b值分别为1000s·mm·2、2000s·mm-2与3000s·mm-2),计算两种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和敏感度并进行比较,不同b值DWI检查中前列腺增生组及前列腺癌组ADC值的比较,前列腺癌组癌灶与对侧或周围正常组织不同b值DWI信号强度差值、DWI信号强度对比度比较,以及不同b值DWI检查中癌灶ADC值比较.结果 3.0T常规MRI+多b值DWI检查准确率、特异度和敏感度均显著高于常规MRI检查技术,(P<0.05);不同b值DWI检查中前列腺增生组的ADC值均高于前列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值前列腺癌组与对侧正常组织DWI信号强度差值、DWI信号强度对比度有显著差别(P<0.05),随着b值升高DWI信号强度差值减小、DWI对比度升高;不同b值检查中癌灶的ADC值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b值升高ADC值下降.结论 3.0T MRI多b值DWI联合应用技术有助于前列腺癌及增生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

    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多b值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癌患者DCE-MRI、DWI影像表现及与PSA的关系

    陶忆杰赵晓平孙仁祥
    12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前列腺癌患者(PCa)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影像表现及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关系.方法 将2020年10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78例疑似PCa患者,根据手术病理活检结果分为两组:45例为前列腺增生患者,33例为PCa患者,两组患者皆进行DCE-MRI和DWI序列检查.通过检查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动态的增强扫描参数以及两组患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水平.结果 DCE-MRI图像显示PCa患者的病灶在T2WI上可见,增强扫描早期部分有强化.DWI图像显示稍高信号,并且ADC值较小.动态增强曲线呈现流出型.此外,在左侧移行带和两侧外周带上观察到大片T2-FLAIR低信号,边界不清.DWI图像结果呈现出受限的弥散性,ADC结果显示信号减低;PCa组患者Ktrans值、Kep值和Ve值高于前列腺增生组,ADC值低于前列腺增生组(P<0.05);PCa组患者tPSA水平、fPSA水平高于前列腺增生组,fPSA/tPSA比值低于前列腺增生组(P<0.05);Ktrans值、Kep值、Ve值与fPSA/tPSA比值呈负相关(r=-0.551、-0.566、-0.573,P<0.05),ADC值与fPSA/tPSA比值呈正相关(r=0.575,P<0.05).结论 前列腺增生与恶性肿瘤的磁共振影像学存在特征差异,影像学参数与肿瘤患者PSA密切相关,通过DCE-MRI与DWI检查可准确辅助诊断PCa.

    前列腺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前列腺特异性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