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电化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

曾翔

月刊

1006-9860

cetzazhishe@188.com

010-66490927

100031

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60号

中国电化教育/Journal 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CSSCI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推进路径

    伊秀云孙涛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形成的巨大数字化浪潮,蕴含着驱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通过推动乡村教育形成更宽领域、更多方位和更深层次的开放办学和发展格局,促进乡村教育资源供需双方动态调整和相互匹配,深化乡村教育流程再造和业务生态创新,重拾乡村原生态优势以助力城乡教育异质发展,数字化深刻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然而,当前我国乡村教育数字化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制度设计的缺失缺位之滞、多元主体的数据素养之限、传统教育的技术融入之困和核心技术的发展瓶颈之缚"合谋"削弱了数字化赋能效果,对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和技术主体论,我们认为积极引导顶层政策机制"及时归位"、主体数据素养"精准培育"、乡村教育场域"革新优化"和教育技术研发"持续跟进"可成为推进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数字化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现代化:应为、难为与可为

    任胜洪张蓉胡梦
    85-9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加快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优化教研与培训服务供给、推动乡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教育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应为之路.但同时也存在平台建设缺乏本土化内容、教师数字化能力亟待提升、数字化教育资源供需错位的难为之境.基于此,依托数字技术共建共享在地化教育资源,发展学校办学特色;构建"任务驱动"培训体系,提高乡村教师数字化素养;推动多元主体互动,强化外来教育信息资源供准.

    教育数字化乡村教育现代化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师数字化能力

    单元教学设计的程序探讨

    盛群力
    9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当代教学设计与学习科学研究,可以将单元教学设计程序确定为6+1步骤,这就是明类型、划水平、定任务、写目标、编量规、优结构和配评估."明类型"明确学生要学到什么,"划水平"规定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定任务"则指导教师如何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学到要学的东西,达到预期的掌握水平."写目标"要求教师按照内部心理模式和外部行为表现相统一的方式来编写教学目标,"编量规"是依据教学目标来细化具体的评估要求."优结构"是指通过教师创设学习环境、优化教学结构和运用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配评估"则要依据类型、水平、任务、目标、量规和结构的要求,具体确定评估的方式和特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单元教学设计程序有利于教学取得减负增效赋能的效果.

    单元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程序课堂教学效能

    面向教师画像的能力精准测评和可视化呈现

    胡小勇许课雪张缨斌
    10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背景下,借助画像技术实现对教师能力的精准测评并助力其个性化发展,愈发重要.然而,面向教师画像的能力测评精准性仍有待提高,其可视化呈现方式的解释性也仍显不足.研究根据教师能力的构成特征及多模态数据测评文献分析,构建了全面细粒度的面向教师画像的能力测评框架,并从数据多源采集及其准确处理的角度,提出了有效场景信息识别、数据采集高支持度保障、跨场景数据动态融合、非线性特征提取算法优化等四方面的测评精准性提升策略.结合自主研发的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智能实训系统,研究分析了教师画像的数据可视化特征,探讨了能力外显的行为、社会交互、知识、情感等四类数据属性的可视化方式.

    教师画像教师能力精准测评数据可视化

    教师数字化教学角色适应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亓建芸赵可云
    1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加速融入课堂教学,成为撬动教育生态变革的支点.面对新的教学情境,教师的角色适应以及自我塑造成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进程的关键突破口.该研究选取东西部1018名中小学学科教师展开问卷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检验研究假设,探析教师数字化教学角色适应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对教师数字化教学角色适应有正向预测作用;(2)感知有用性在社会支持和教师数字化教学角色适应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3)"感知愉悦性→感知有用性"在社会支持和教师数字化教学角色适应之间具有显著的链式中介作用.基于此,研究剖析了这一机制形成的内因,并从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增强价值感知、弥合数字鸿沟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的角色认知、角色实践和角色认同.

    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教学角色适应社会支持价值感知影响因素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堂教学范式重构

    李怡明
    11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堂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是将课堂中的各种教学要素信息化,教学信息资源化,进而促进师生高效利用信息化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育人方式的转变与教学质量的提升.数字化转型将推动课堂教学范式重构.传统课堂是"信息呈现"教学范式,用压抑学生学情信息来保障教师教学信息的质量.学情信息是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生长点,充分发挥其价值,需利用"任务设计""结构变革""学习地图"等举措,建构以发现和利用学情为旨趣的"信息引导"教学范式.在数字化的技术赋能下,"信息引导"教学范式将走向"精准教学",塑造人才培养的全新课堂样态.

    数字化转型教学范式重构

    网络时代的智慧思政课建设研究——评《网络时代的智慧思政课—翻转课堂新论》

    袁志刚李双玲
    2401-1页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评《"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

    马银
    2401-2-2401-3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新发展和新思路——评《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研究》

    王伟马雁琳
    2401-4-2401-5页

    聚焦时代之变,推动传媒教育顺应信息化教育大时代——评《媒体大变局与传媒教育改革》

    朱俊松杜玥
    240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