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罗荣杰

双月刊

1004-9770

gjwsjy@sina.com;gjwsjy@tom.com

010-59194058

100026

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楼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Frontier Health and Quarant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防止传染病的传入传出,保护人体健康,为维护口岸食品安全促进国际贸易与友好往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猴痘病毒一步法MIRA-Crispr/cas12a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杜建森徐翮飞张娟滕新栋...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快速、特异、灵敏、便携的猴痘病毒(MPXV)多酶恒温快速扩增(MIRA)-Crispr/cas12a一步检测法.方法 选取MPXV F3L和G2Rcom、刚果分支(Ⅰ型)D14L和西非分支(Ⅱ型)G2Rcom基因为靶标,设计合成引物、crRNA及阳性质粒.基于含MPXV F3L和G2Rcom基因的阳性质粒,设置106、104、103、102拷贝/ml共4个浓度,利用MIRA-Crispr/cas12a技术建立荧光检测法并评价其灵敏性;以痘苗病毒、牛痘病毒、羊痘病毒、鼠痘病毒作为对照评价特异性;利用阳性质粒模拟临床样本验证建立的方法.基于 Ⅰ型D14L和Ⅱ型G2Rcom基因的阳性质粒,建立Ⅰ型和Ⅱ型的MIRA-Crispr/cas12a荧光检测法,并在4种对照病毒的基础上,选用Ⅱ型或Ⅰ型作为对照进行特异性评价.建立MIRA-Crispr/cas12a可视化检测方法,利用侧向流试纸条直接判读结果.结果 MPXV F3L和G2Rcom、Ⅰ型D14L和Ⅱ型G2Rcom基因均得到特异性扩增.基于MPXV F3L和G2Rcom基因的方法灵敏性均为103拷贝/ml,灵敏性和特异性均较好;基于Ⅰ型D14L和Ⅱ型G2Rcom基因的方法特异性较好.模拟临床样本检测发现,基于MPXV F3L和G2Rcom基因的方法检出6份阳性模拟样本和2份阴性健康人咽拭子,与实时荧光PCR法的结果一致.基于MPXV F3L和G2Rcom、Ⅰ型D14L和Ⅱ型G2Rcom基因的可视化检测,在106拷贝/ml浓度时均显示两条带,108拷贝/ml均显示一条带.结论 建立的检测MPXV方法操作简单,一次开盖加样,灵敏性和特异性较好,可在30min内完成检测,实现"样品进,结果出",适用于MPXV的快速检测.

    猴痘病毒多酶恒温快速扩增Crispr/cas12a检测可视化

    血清CC16在IPF和大气细颗粒物相关ILD之间的表达差异及分析

    王斯同王禹薛云龙胡晓晨...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和大气细颗粒物长期职业暴露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中血清人克拉拉细胞分泌蛋白(clara cell secretory protein,CC16)的表达差异及二者肺泡—毛细血管屏障损伤过程的异同.方法 收集2019年11月—2020年5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确诊的IPF患者20例作为A组,大气细颗粒物长期职业暴露相关的ILD患者18例作为B组,健康体检志愿者18人作为C组.收集3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使用ELISA检测血清CC16浓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间血清CC16水平的差异,其中每2组之间血清CC16水平的差异性分析采用Tukey HSD检验.结果 A组血清 CC16 浓度[(1318.15±96.93)pg/ml]高于 C 组[(1233.53±110.82)pg/ml],B 组血清 CC16 浓度[(1029.56±86.38)pg/ml]低于C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血清CC16水平在A组、B组和C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使用Tukey HSD检验显示,A组与C组、B组与C组、A组与B组之间血清CC16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F和大气细颗粒物长期职业暴露相关的ILD血清CC16浓度存在显著差异.

    克拉拉细胞分泌蛋白间质性肺疾病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大气细颗粒物肺泡—毛细血管屏障

    2018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1型登革病毒疫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胡挺松范建华张海林刘静...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阐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州)2018年登革病毒流行株血清型、基因型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集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用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并进行E基因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2018年西双版纳州共报告登革热确诊病例681例,发病率为54.33/10万.其中本地病例612例,输入性病例69例(境外输入59例,包括缅甸53例、老挝2例、柬埔寨3例、泰国1例;境内输入10例).从登革热患者血清中获得21株登革病毒E基因序列,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这21株均为登革病毒血清型1型(DENV-1)基因Ⅰ型(G-I)的两个进化亚群(S-1和S-2),均与近几年云南省中国—缅甸和中国—老挝边境地区景洪市、勐腊县、瑞丽市和耿马县流行株以及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流行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和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 2018年西双版纳州再次发生1型登革病毒基因Ⅰ型流行,来自缅甸和老挝的输入性病例是引起当地登革热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应加强登革热跨境传播的防控工作.

    登革病毒E基因系统进化分析分子流行病学

    吉林省出境人员猴痘防治知信行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于欣姜永莉李忠起唐充影...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吉林省出境人员对猴痘防治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开展国际旅行健康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知信行理论为框架,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及指南,邀请6名相关领域专家制定调查问卷,于2022年12月—2023年3月在吉林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对来访的出境人员进行猴痘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的604名出境人员对猴痘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得分分别为(3.83±1.74)、(2.98±1.40)、(1.74± 0.89),知识知晓率、正向态度持有率、正向行为持有率分别为38.34%、74.50%、58.0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出境人员的学历、前往国家风险度和国外旅居史是影响猴痘防治知识维度的因素(P<0.05),性别、学历、前往国家风险度是猴痘防治态度维度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学历、前往国家风险度和国外旅居史是猴痘防治行为维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出境人员猴痘防治的态度普遍积极,但知识和行为方面亟待加强.后续工作中需更加注重出境人员猴痘防治健康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防治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降低出境人员猴痘感染和发病率,减少口岸输入风险.

    出境人员猴痘知信行影响因素

    云南省连斑库蠓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孟锦昕李楠何于雯付偲...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系统鉴定在云南省采集的连斑库蠓.方法 2020-2021年在云南省江城、勐腊、广南、双江县用灯诱法采集蠓虫,根据形态特征在显微镜下挑选出初步鉴定为连斑库蠓的蠓虫,采用无损伤形态的方法提取库蠓基因组DNA,扩增COI基因部分序列和ITS-1基因全长序列,使用Mega 6和MegAlign软件进行分析,同时用压片法对库蠓进行系统形态学鉴定.结果 共采集到连斑库蠓5只,其中雌虫4只、雄虫1只.鉴别特征:雌虫翅径5室有1个淡斑,通常呈"V"型,凹口朝远端,臀室的3个淡斑由1条淡色带相连接;雄虫第9腹板后缘中部凹陷宽而深,阳茎中叶近锥形,抱器基节的背、腹踝较细而长,抱器端节细长向内侧弯曲.形态特征符合连斑库蠓鉴别特征.5只连斑库蠓COI基因序列375 bp,ITS-1基因全长序列396 bp,在COI基因和ITS-1基因的进化树上,云南省的连斑库蠓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连斑库蠓处于同一进化分支,COI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7.6%~100.0%,ITS-1基因核苷酸同源性99.0%~100.0%.COI基因和ITS-1基因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5(0.000~0.021)和0.004(0.000~0.012).结论 通过形态学鉴定和COI基因、ITS-1基因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连斑库蠓雌虫、雄虫进行了全面鉴定,3种鉴定方法互为佐证,为今后连斑库蠓的鉴定提供了依据.

    连斑库蠓形态鉴定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间隔区-1基因分子鉴定

    科学家担心"僵尸鹿病"可能传播给人类

    刘洋
    28页

    室内饲养德国小蠊卵鞘孵化观察

    何凤侠师永霞郑夔蔡扬尧...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室内饲养德国小蠊卵鞘在不同温度下孵化变化情况,为其室内饲养和室外监测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将德国小蠊雌虫单只饲养,1 只/管,60 管/组,分成 4 组,置于(24.00±1.00)℃+(60.00±5.00)%、(27.00±1.00)℃+(60.00± 5.00)%、(27.00±1.00)℃+(70.00±5.00)%、(30.00±1.00)℃+(70.00±5.00)%条件下,每天观察记录卵鞘携带时间、产卵鞘间隔时间以及孵化若虫数.结果 德国小蠊卵鞘孵化若虫数最多为(35.46±2.98)只;多次产卵鞘的孵化若虫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10,P=0.385);卵鞘携带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若虫数与卵鞘长度有显著相关性(r=0.572,P=0.000),与温度、湿度无显著相关性(r=-0.221,P=0.053;r=0.079,P=0.542);孵化若虫数与孵化卵鞘携带时间、孵化卵鞘时间间隔无显著性相关(r=-0.097,P=0.577;r=-0.184,P=0.357).结论 温度、湿度对德国小蠊卵鞘孵化若虫数无显著影响,温度主要影响卵鞘孵化活力及携带时间.

    德国小蠊卵鞘温度孵化若虫

    虻科昆虫

    郭天宇
    33页

    格林库蠓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孟锦昕李楠何于雯余桃樱...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对云南省贡山县采集的格林库蠓雌虫、雄虫进行系统鉴定.方法 2017年8月在贡山县用灯诱法采集蠓虫标本,在体式显微镜下挑选出格林库蠓,无损伤法提取DNA,扩增COI基因、ITS-1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再将虫体制作玻片标本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 在贡山县采集到6只格林库蠓,其中雌虫5只,雄虫1只.鉴别特征:两复眼连接,小眼面间无柔毛,AR 1.04,PR 4.50,翅径2室全部淡色,翅面有由淡斑形成形状不甚规则的3条淡色横带,有2个受精囊,略不等大;雄虫第9背板后缘有 1对小而尖的侧突,阳茎中叶中部宽大,端部呈细长的棒形,阳基侧突分离,端部有细分枝.在COI基因和ITS-1基因进化树上,格林库蠓均位于独立的进化分支,COI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100.0%,ITS-1基因核苷酸同源性99.2%~100.0%.结论 格林库蠓雌虫形态学鉴定结果与原描述相同,补充了雄虫尾器第9背板后缘有1对钝突的鉴别特征,同时获得了格林库蠓雌虫、雄虫COI基因和ITS-1基因序列信息,为格林库蠓的准确鉴定提供了依据.

    格林库蠓形态鉴定细胞色素氧化酶I基因间隔区-1基因分子鉴定

    安徽口岸鼠形动物携带巴尔通体的调查

    许佳唐海涛俞保圣王赛寒...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掌握安徽口岸鼠形动物自然感染巴尔通体的情况.方法 2019-2021年在安徽7个口岸范围内用鼠夹、鼠笼捕鼠,从鼠脾中提取DNA,用PCR方法扩增巴尔通体gltA基因.将阳性PCR产物测序,用Mega 11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在安徽7个口岸捕获黑线姬鼠、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大足鼠、社鼠和大麝鼩24只,其中黑线姬鼠数量最多,占29.17%.从3只黑线姬鼠中检出巴尔通体核酸,检出率12.50%;其他鼠种均未检出.测序结果显示样本BT438和BT453与未定种的巴尔通体为同一分支,样本BT473与抚远巴尔通体为同一分支.结论 安徽口岸地区鼠形动物存在巴尔通体自然感染,且巴尔通体种类多样,应加强口岸鼠类、鼠体表寄生虫等携带病原体的监测.

    鼠形动物巴尔通体病原体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