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省党校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省党校学报
贵州省党校学报

唐宗举(兼)

双月刊

1009-5381

llyshj@sina.com

0851-3602681

550028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桐木岭

贵州省党校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Guizhou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the C.P.C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三个面向"看邓小平理论的哲学贡献

    冯颜利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邓小平理论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始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多维度探索和创造性解答.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维度上,它始终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实践观,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二者融合发展至新的高度;其次,它丰富和拓展了关于"发展"的哲学命题,凝练了一系列辩证系统思维范畴,将矛盾论创造性应用于中国社会转型的重点领域;再次,它全面洞悉世界历史演变规律,对人民群众、工人阶级等作出新诠释,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述,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从"三个面向"深入研究系统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哲学贡献,不仅有助于深刻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而且有助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个面向"邓小平理论哲学贡献中国式现代化

    近代中国探寻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路

    戴木才
    1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放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大历史"中和近代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世界历史进程中来认识,能更历史地、深入地、科学地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源头、历史积淀和历史升华.近代中国探寻实现现代化,从"器物"图强方案到"改良"图强方案和"西化"图强方案,再到"自主"图强方案,历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艰辛探索,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近代中国探索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转折点.正是在近代中国前赴后继探索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历史积累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尤其是进行改革开放,终于成功开创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近代中国现代化历史进路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民族复兴话语创新的逻辑理路、多维表现与鲜明特点

    于安龙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以来,不仅民族复兴事业取得卓著成就、重大进展,而且民族复兴话语也实现了创新.民族复兴话语的创新有其特定的逻辑理路,它承接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奠基于新时代以来的巨大发展成就,继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思想.民族复兴历史方位的新判断,民族复兴基本内涵的新拓展,民族复兴战略蓝图的新擘画,民族复兴奋斗目标的新升级,民族复兴实现路径的新阐释,是新时代民族复兴话语创新的主要表现.新时代民族复兴话语创新是一种重要的话语资源和思想资源,它呈现出前后贯通、软硬并重、上下结合、内外联通等鲜明特点,深刻把握其演进特点和规律,对于更好地推进民族复兴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复兴话语话语创新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发展未来产业的政策重点

    陈梦根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也是中国经济学说史上的一次术语革命.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引擎.未来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具有先导性、战略性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未来产业繁荣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抓手就是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大力培育未来产业,为未来经济发展聚势蓄能.以未来产业培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政策重点主要在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积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引育机制.

    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选择政策重点

    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核心问题与路径选择

    魏敏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的优化组合,进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本文在阐释新质生产力内涵的基础上,首先对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思辨,继而探索其核心问题,最后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具体包括在劳动者层面上以从业人员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在劳动资料层面上以高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发展、在劳动对象层面上以新业态优化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

    新质生产力文旅融合内在逻辑核心问题路径选择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重构

    管志利
    6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创新生态系统分析框架,揭示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协同机理和要素配置障碍,从主体载体要素、服务品质要素、体制机制要素、生态环境要素等维度提出多种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所构成的政策体系空间,为构筑功能完备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系统政策体系

    德、法、日三国政府纵向职责配置比较研究——兼论中国政府职责体系的优化

    赵志远
    7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向间政府关系调整和职责配置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问题.对于一国政府,其政府职责体系构成和改革优化路径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制度根源,进而形成改革的整体性特征.本文将德国、法国、日本三个典型国家置于政府职责体系优化过程的分析框架,基于对其改革历史动因和职责体系构成的把握,从以法律工具为主的多元改革手段、以职能实现为目标的整体性改革、以效率提升为导向的程序性保障三个维度对其政府职责体系改革与优化过程展开分析,从而形成对中国更具一般意义的经验镜鉴.总体来看,制度建设与体制机制创新并重是各国政府职责体系改革与优化的主要趋势.未来中国改革也应在把握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同步发力,以实现改革效率的最大化.

    政府职责体系国际比较制度建设体制机制创新

    构建新型国际合作关系的新时代向度

    李博一
    92-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构建以多元文明共生与全球共同发展为理论诉求的新型国际合作关系并将之具化为相应的外交实践,是新时期中国尝试突破国际合作叙事西方中心主义的重要使命.其集中体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建构的多元一体与和合共生型的国际合作关系.从理论上看,多元文明交流交融互鉴意识建构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观,正以观念性力量重构西方"一"文明背景建构的等级分化型国际合作秩序.这种观念维度的规范性力量正在转化为具体的国际实践.从实践中看,构建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合作关系,要由中国倡议扩散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进而凝聚起国际社会中推动国际合作体系转型的历史合力,需要当代中国继续以自立自强意识夯实参与国际合作实践的能力基础,以义利平衡理念重塑国际合作进程的价值导向,以外交范式创新重构多元国际合作主体之间的交往方式,以多元主体共治重建未来新型全球治理体系的治理模式,以国际合作理论中国学派增强推动国际合作体系转型的话语基础.如此,基于多元文明共生文化基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观,才有可能使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性知识,在理论与实践维度转化为国际共同体成员的共有文化,从而利于多元国际关系行为体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合作体系的国际实践中,使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理念得到国际共同体成员更广泛的认可与支持,进而更好展现出时代变局下构建新型国际合作关系的中国责任与担当.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观国际合作关系中国外交

    家庭成员间赠与意思的识别

    刘倩刘征峰
    11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家庭成员间财产转移行为意思表示不明时,其身份关系的利他性会影响意思表示的解释,对行为能否认定为赠与具有重要意义.该利他性在内部,按身份关系的不同分为血缘线和姻缘线,前者的利他性强于后者,且在血缘线中,长辈对晚辈的利他性强于晚辈对长辈及同辈间的利他性.在排除构成狭义的情谊行为后,部分利他性已经转化为家庭成员间的法定义务,只有超出法定义务部分才可能构成赠与,在意思表示不明时才需借助利他性进行识别.针对超出法定义务、无法定义务的家庭成员间的财产转移,结合利他性的有无、强弱,通过意思表示解释规则定性为借贷、赠与、不当得利或其他.该利他性在外部则体现为家庭成员间利他性越强,越容易做出无偿行为,也越容易侵害债权,导致债权人撤销权的行使,除非能证明是在履行法定义务范围内.

    赠与利他性家庭成员意思表示

    征稿启事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