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高教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高教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

王小梅

月刊

1004-3667

gaoyanbianjibu@163.com

010-59893297;59893298;59893299

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中教仪楼

中国高教研究/Journal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国家教育部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总结我国办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经验,交流高等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阵地。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积极组织研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本刊及时介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主要读者是:各类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干部,高教行政部门、高教科研机构、学会、研究会的干部和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规制治理: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制度的反思与进路

    张蕊刘振天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引入政府规制理论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制度的适切性和迫切性.政府规制于高等教育质量而言具有丰富的内涵,表现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国家意志、体现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国家话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国家秩序和培养多类型高素质人才的国家需要.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政府规制同样面临"规制失灵"的可能.其表征为:政治视阈下政策目标和政策监控的层层加码、政策工具和政策反馈的层层衰减、政府规制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存疑;经济视阈下不完全信息所决定的有限理性、具有理性和私利的"经济人"的出现;文化视阈下重政治而轻效益、重人情而轻法制.遵循"外部变革-内部完善"逻辑,"规制治理"倡导的放松规制、激励规制、合作规制和法律规制,为优化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制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出路.

    质量保障规制规制治理合作规制激励规制

    数智时代的高等教育外部治理:政策导向、现实困境与数据治理赋能

    高丹丹郭健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时代的数据洪流与技术革新正重塑高等教育生态,而以数据为纽带的数据治理为提升高等教育外部治理效能提供了新契机.近年来高等教育外部治理政策呈现出服务优化、评价多元和数智赋能导向,但在实践中仍面临数据支撑高等教育精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足、数据驱动的多元评价体系亟需整合优化、数据赋能高等教育外部治理的能力有待提升等困境.数据治理以数据联通驱动服务型治理转型、以数据整合重构多元评价机制、以数据分析赋能推进治理科学转型的作用机理,推动高等教育外部治理变革.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外部治理需从培育数据驱动的治理文化、融通评价数据链、构建智能决策模型等方面着力,破解数智化应用面临的观念、能力和制度障碍,推动高等教育外部治理走向精准化和智能化.

    高等教育外部治理数据治理数智时代

    基于经典组织变革理论的院校研究机构演化过程研究

    吴伟冯家浩王良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院校研究以服务院校决策为根本使命,但院校研究机构发展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很难平衡学术创新与决策服务之间的关系.引入库尔特·勒温经典组织变革理论的"解冻-变革-再冻结"三阶段模型,考察一所中国典型院校研究机构组织变革的历史截面和过程机制,窥视其如何在内外环境变化交织中实现集成性发展.研究发现,院校研究机构组织变革现象可见于两个维度:内外情境变化、资源获取利用和研究范式创新是推动组织变革的核心因素;学科藩篱与协同创新需要、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的旨趣分野、个人发展与集体形象塑造等三对矛盾的消解与平衡是维系变革稳定的关键因素.分析过程呈现了院校机构变革过程的一般规律,也回应了智库建设话语、学术评价改革等中国情境的独特性,呈现了我国院校研究机构发展与变革的一种可能选择.

    院校研究组织变革政策情境跨学科研究范式

    教育法典总则的功能定位与体系续造

    付其运王大泉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立法亟需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典,既是全面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推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又是全面推进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抓手.通过借鉴我国《民法典》的编撰技术与实践经验,可知教育法典的总则充当着整部法典的核心角色.因此,有必要对教育法典总则的功能和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为其编撰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立法建议.首先,系统阐释法典化目标下我国教育法典总则的重要意义能够为其编撰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其次,科学界定教育法典总则的功能定位,立足其作为未来教育法典的基本准则、教育领域指导法、受教育权保障法、教育现代化引领法的使命要求;最后,依托逻辑前提、逻辑基点、逻辑主线的立法路径,实现教育法典总则从总体立法模式选择到具体文本设计的体系续造.

    教育法典总则教育法功能定位法律体系

    高校暂缓授予学位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

    王晓强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较于不授予学位,暂缓授予学位能有效缓释高校与学生间的纠纷.然而该制度在实践中却趋于空转、缺乏自立性逻辑,究其原因在于适用条件不明确、依附不授予学位、难经司法裁判外化,且高校学位管理同质化、平面化严重.借助已公开司法案件进行类型化观察,因学业成绩不达标、学位论文二辩、舞弊作伪、纪律性处分、主修学位待定、学费未清缴等被暂缓授予学位的情形易被忽略,致使其脱逸法规范的规制.那么为平衡高校学术自治权与学生学位获得权的关系,亟需将羁束性暂缓授予学位行为及其义务性程序纳入法律保留范围,同时以比例原则的漏斗型判断规则对其进行合理性审查;还有必要扩充暂缓授予学位的适用领域,明确其实体性与程序性要素;也要构建与先行授予学位行为的衔接机制.

    暂缓授予学位不授予学位《学位法》附条件行为法律规制

    高校何以推进创业体验学习——对美国全球沉浸式课程的考察

    闫广芬刘涵滨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确定性时代,创业体验学习是赋能学习者应对复杂创业挑战的关键.美国高校创业体验学习积淀已久、享誉全球,时兴的全球沉浸式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探索形式备受关注.全球沉浸式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提供创业体验,赋能学习者应对创业不确定性、塑造学习者投身创业的内驱力,并促使学习者通过创业响应全球性议题.为确保创业体验的系统性、连贯性,全球沉浸式课程以体验学习循环为理据,架构由抽象概括环节、具体经验环节、反思观察环节、主动试验环节组成的运行机制.通过经验提炼,全球沉浸式课程的实践特征可归纳为:以综合的学习策略深化创业认知;以真切的情感体验厚植创业情怀;以反思机制激活创业的自主意志;以非结构化问题锻造创业实现力.

    创业体验学习创业教学模式创业课程创业教育美国高校

    英国如何通过改革科研资助评价赋能高校有组织科研——以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为例

    石雪怡杨颉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为例,分析英国通过改革科研资助评价赋能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具体实践.发现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基于"有组织科研"在科研投入、过程、结果层面的典型特征,对高校科研资助评价体系进行了全面变革,包括增设有关校企合作的立项评价内容,将科研文化建设嵌入立项评价标准,引入混合式立项评价方法,并且强化立项后的成效监测及数据公开.相关举措旨在推动有组织科研的多方参与,展现有组织科研的育人过程和多元影响,助力有组织科研的迭代改进.英国的改革展现出"以人才为中心""以全程为导向""以循证为准则"的三大实践逻辑,能为我国重构高校有组织科研资助评价体系、加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新镜鉴.

    高校有组织科研科研资助评价科研文化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

    "理想奔现"与"现实优化":博士生就业多元化源流分析

    黄维海李树岳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士生就业多元化并非完全由就业市场需求所决定,入学初的多元职业意愿是就业多元化之源.在求学过程中,最初的职业意愿呈现出"理想奔现"和"现实优化"两类流变,最终只有1/5左右的博士生以学术职业为理想并成功奔现,但也有1/6左右的非学术职业理想博士生最终走上学术职业,与此同时非学术职业也存在类似的奔现和优化现象.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特征识别技术及Logistic回归的稳健性检验,发现理想奔现群体固然根据自身情况做出职业规划并通过努力实现了目标,现实优化群体也并非被动的无奈选择,而是根据学习经历和自身优势做出了理性调整,博士生就业多元化在本质上是主动选择和适应行为而非完全的被动接受.因此,研究生教育应当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探索分类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更优的人职匹配和更好的人力资源配置.

    学术型博士生职业意愿多元化就业多元化人工神经网络

    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中导学关系缘何分化:一种双重委托代理模型的解释

    张洁
    77-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导学关系有机串联起高校、导师及研究生三个核心主体,是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的关键一环.为理解导学关系的行为选择,采用委托代理的理论视角,剖析导学关系的互动逻辑与现实困境.发现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中的导学关系处于一种双重委托代理模型,包括高校与导师通过合同契约建立的正式委托代理和导师与研究生通过心理契约形成的非正式委托代理.由于"目标相容性-信息对称性"的互动逻辑差异,加之高校纵向压力、刚性目标、资源依赖及块块考核等制度结构制约,导学关系呈现教育本位模式理性式微、管理主义模式大行其道、分配协商模式难以维系及冲突对抗模式日益频发的样态.未来应通过借鉴激励强度、声誉机制、激励相容等理论经验,促进高校、导师与研究生三位一体改革,统筹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的整体改革,以期提升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效能.

    导学关系委托代理研究生教育高校

    不同类型资源如何影响教学投入——基于全国本科高校教师调查的跨层实证分析

    郭一蓉宋轶凡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教师教学投入,各级政府与高校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其实质作用仍有待考察.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对影响教师教学投入的各类资源进行分析发现:在高校层面,图书资源、主观感知的高校对教学的支持均能够积极影响教师的教学投入,且后者的影响效应更强;高校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反而会消极影响教师教学投入;高校空间资源和经费资源对教师教学投入的影响不显著.在个体层面,教师教学效能感会对教学投入产生积极影响.在高校与个体层面的跨层影响中,高校图书资源与教师的教学自我效能感存在替代效应,即对于低教学效能感的教师而言,图书资源能更加有效弥补效能感的不足,从而更大程度上促进教学投入.

    资源投入教学投入教学自我效能感跨层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