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高教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高教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

王小梅

月刊

1004-3667

gaoyanbianjibu@163.com

010-59893297;59893298;59893299

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中教仪楼

中国高教研究/Journal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国家教育部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总结我国办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经验,交流高等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阵地。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积极组织研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本刊及时介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主要读者是:各类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干部,高教行政部门、高教科研机构、学会、研究会的干部和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三教统筹推进数字时代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张炜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必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我国已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按照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比重需要提升,职业继续教育应坚持职业院校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与兴趣爱好课程并重,高等继续教育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应以统筹三教协同创新为基础,以教育数字化提升创新能力,以数字科技创新深化不同教育之间的协同创新,以加强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数字时代学习型社会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

    工科本科生数字能力生成路径研究——基于研究型大学制造类专业的fsQCA组态分析

    陶金虎郄海霞王世斌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水平数字能力是工程人才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以自我决定理论、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为指导,基于fsQCA模型分析了 1 801名学生数字能力生成路径.结果显示,高水平数字能力包括"角色压力-个体参与、工作要求-资源支持、复合条件协同、自我诱发驱动"四条生成路径,低水平数字能力包括"压力回避-自我冲突、压力束缚-资源抑制、感知脱敏-被动适应"三条生成路径.工具资源或教师要求投入是数字能力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内外部关键因素失调致使数字能力低水平发展,多元组态构型催发类个性化的管理模式,数字能力动态转向的核心是"扬长补短".未来要依据个体数字能力生成路径,确保核心要素供给,平衡内外部关键因素建设,切实提供多元化发展通道.

    数字能力生成研究型大学制造类专业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学术志向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刘军男杨颉沈悦青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背景下,激发和培养"拔尖学生"的远大学术志向是我国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有利于深入探讨"拔尖学生"学术志向的发展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对S大学的15名"拔尖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和数据分析发现,"拔尖学生"的学术志向包括教育志向与学术职业志向,其受到学术兴趣、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和环境感知四个核心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构建了复杂的影响机制.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学术志向学术兴趣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环境感知

    数智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构想——基于量子管理理论的视阈

    贺威姿易红郡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技术的创新与迭代需要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适应数智时代的发展与要求.量子管理视阈下的数智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需协调好三种关系:人才素质的内在属性与外在要求、管理模式的客观性与建构性及管理思想的分野与契合的关系.数智技术供给与量子管理理论的融合运用是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实践理路.具体表现为:锚定"量子自我+数智公民"培育目标,锻造"量子组织+数智调控"培育结构,形塑"量子系统+数智系统"培育生态,营造"量子社会+数智空间"培育社区.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实践中既要承认量子管理范式的建构性责任,也要尊重科层管理范式的客观性事实,达成量子管理与科层管理的二元统一.

    数智时代拔尖创新人才量子管理人才培养

    加强生涯规划指导能否提升学生新高考选科匹配度——基于对北京市学生调查的实证分析

    肖立宏薛海平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生高考选科匹配度关系到学生的高等教育获得,也关系到高校和院系的发展.通过对北京市新高考选科利益相关者的访谈和学生问卷调查采集的数据,分析生涯规划指导对学生高考选科匹配度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生涯规划指导显著正向影响学生高考选科认知;高考选科认知显著正向影响高考选科匹配度;高考选科认知在生涯规划指导和高考选科匹配度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父母教养方式在生涯规划指导和高考选科认知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家庭居住地不具调节作用.据此,需以提升学生高考选科认知水平为目的,大力提升生涯规划指导的成效;重视学校软资源建设,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倡导父母采取合理的教养方式,尤其需要重视对非城区家长的引导和帮助.

    生涯规划指导高考选科认知高考选科匹配度中介效应调节效应

    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科目选择动机对专业满意度影响机制研究

    袁旦方萌萌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高考改革强调"选择性"教育理念,其直接体现就是取消文理分科、实行科目选考制.将学生科目选择动机分为兴趣型、策略型两种,尝试构建科目选择动机与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专业承诺、专业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模型,考察两种动机对专业满意度的直接影响以及专业承诺在动机与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通过对浙江省高考生源的1 273份调查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学生选科的兴趣型动机要高于策略型动机,兴趣型动机在性别、父亲学历上存在显著差异;两种动机均会对专业满意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兴趣型动机影响更强;专业承诺在兴趣型动机影响专业满意度时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在策略型动机影响专业满意度时则具有完全中介作用,且在两种动机各自影响路径中,情感承诺的中介作用比经济承诺更大.研究表明,学生按兴趣选科更有利于大学的专业学习,因而在新高考改革之下更需引导学生从兴趣因素选择考试科目.

    新高考科目选择动机兴趣策略专业满意度专业承诺

    类型学视角下大学生的课程获得感特征及其对学习投入的影响

    李文烨徐伟琴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专业认同理论构建大学生学习投入模型,以课程获得感为依据对学生群体进行区分,分析专业认同和学习动机在不同群体中发挥的作用和构成的影响机制.潜在剖面结果显示,按照课程获得感的高低,学生群体可被分为"浅层挣扎者""普通探索者"和"深层参与者".链式中介模型结果显示,不同群体中学习投入模型呈现出不同的结果,"浅层挣扎者"以内部动机为唯一的学习投入动力,"深层参与者"则有着多元化的学习投入动力来源.基于此,课程设计应关注学生需求,避免"专家盲点效应";同时树立多元的学习动机观,将专业认同与课程获得感"搭配使用";以课程获得感为支点,实现学生学习类型的积极转变.

    课程获得感专业认同学习动机学习投入

    院校政策何以规制本科生专业选择——基于38所高水平大学政策文本的混合研究

    黄玲韩婷芷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影响本科生专业选择的众多因素中,院校政策的规制效应尚未得到深入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基于38所高水平大学的115个专业选择政策文本分析结果,编制并发放1 160份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院校政策通过设定学生专业选择的程序、范围、时间、机会以及限制条件规制本科生专业选择行为;院校政策空间对学生专业选择的规制经由学生对院校政策的感知实现.故院校应当继续完善以转专业为主的各项专业选择政策,拓展专业选择范围、简化专业选择程序、减少专业选择时间与机会限制、降低专业选择限制条件,拓展学生专业选择政策空间,提升学生政策评价、认同与感知水平,以增强学生专业承诺与专业归属感.

    院校政策本科生专业选择

    大学教师缘何冷落教学——基于高校教学类政策文本的分析

    肖瑜刘振天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教师冷落教学已成普遍现象.基于政策工具和教学要素二维框架,以4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21所普通本科院校在2013-2023年间制定的170份教学类政策为分析对象,探究这一现象形成的政策逻辑.研究发现,这类政策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不利于其教学能力的提升.政策工具上,强制型工具占主导而激励型和建设型工具占比较低.教学要素上,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占比较低,且教学方法重技术轻人文.二维交叉上,教学评价缺乏激励型工具,教学内容缺乏组织建设型工具,教学方法则缺乏能力建设型工具.政策工具和教学要素的非均衡以及二者交叉的低匹配都会导致教师陷入不愿教、不会教的窘境.未来,高校政策的制定应加大激励型工具的使用力度,实现教学政策工具的全过程供给,提高政策工具与教学活动各要素的匹配度.

    大学教师教学困境政策分析

    "国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大学教师教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翁登朝卢彩晨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启动"国优计划",组织高水平大学为中小学培养高素质教师.然而,试点高校在执行"国优计划"过程中却面临招生选拔、课程设置、实践模式等诸多困难.研究发现,美国高水平大学通过兼顾目的与能力选拔学生、设置主次分明多元灵活的课程体系、设计层层递进构成闭环的实践模式、组建具有丰富经验的跨学科教师团队等举措实施教师教育.建议试点高校在实施"国优计划"过程中,兼顾考察申请者攻读目的与攻读能力、提高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灵活性、设计不断深化的实地实践模式、加强教师之间沟通协作,以确保新型教师教育质量.

    国优计划高水平大学教师教育实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