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检察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检察官
中国检察官

周洪波

半月刊

1008-6676

zhjcg@vip.163.com

010-67089313

100144

北京市石景山香山南路111号

中国检察官/Journal ZHONGGUO JIANCHAGUA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

    王隆
    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非法获取虚拟财产的行为认定为计算机相关犯罪的做法,不但提高了入罪标准,且无法对未侵入计算机系统或未使用其他技术手段获取虚拟财产的行为定罪处罚,同时在涉案金额特别巨大的情形下,认定计算机相关犯罪将导致量刑畸轻.应提倡客观主义解释理念,将具有财产属性的虚拟财产解释为刑法上的财物,如此可以充分保护法益,避免处罚漏洞.司法实务中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虚拟财产,确定不同的价值计算方法.

    虚拟财产客观主义财物属性价值计算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中农民工"月工资"的司法认定

    陈志慧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办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时,司法人员往往将当月天数作为农民工"月工资"的计薪天数,导致农民工丧失了休息和休假的权利.农民工是基于劳务关系获得劳动报酬,刑法视域下劳动报酬不应以劳动关系为必要前提和基础,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应包含劳务关系.农民工"月工资"的认定也应适用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应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中关于月计薪天数的规定来计算,将法定节假日排除在外,亦即月计薪天数为21.75天.

    月工资劳动报酬农民工法益劳动关系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身份识别标准的理解与适用

    雷澜珺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法典、《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公民个人信息认定应符合身份识别标准."身份信息"必须具体、明确."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需要以"可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为前提.达到匿名化程度的信息以及额外信息未泄露的去标识化信息,可认定为"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信息.在认定个人信息去识别化程度时,应综合考虑技术判断与基于侵害法益的现实危险性的价值判断.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身份识别匿名化去识别化

    应对"网络爬虫"刑事犯罪的新路径探索——覃某某等十二人侵犯著作权案

    李慧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经济时代,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类犯罪对刑事司法提出的挑战不仅在于犯罪手段的日渐新型化、科技化、隐蔽化,更在于检察机关在借力专业机制、专业技术、专业平台辅助办案上能否做好充足的应对.以北京市最大利用爬虫技术侵犯著作权案为例,在办案过程中探索确立了捕诉一体化背景下,集全程引导、多维鉴定、灵活调证、立体庭审于一体,以发挥检察主导作用、认罪认罚落实落地、综合治理能力提升为内核的专业化案件办理新模式,并在破解电子证据取证难题、突破传统侵权认定方式等方面提供一些新视角、新经验.

    爬虫技术侵犯著作权罪单位犯罪

    民事执行立案检察监督实务分析

    汪培伟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律不仅赋予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民事执行的权利,同时也赋予了人民法院对民事执行立案申请进行审查的职责.因此,符合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条件的执行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规定期限内予以受理立案,以保障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申请执行人合法权利通过强制执行程序得以尽快实现.同时,人民法院受理执行案件时必须严格审查执行申请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以避免强制执行权侵害到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人民法院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因此,对执行立案进行法律监督是其中应有之义.加强民事执行立案检察监督,准确分析和把握民事执行立案检察监督节点,不仅有利于规范人民法院民事执行立案工作,同时可以从源头治理的角度促进解决执行难.

    执行立案检察监督节点实务分析

    派驻公安法制部门检察室实践探索

    孙中杰张艳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派驻公安机关检察室是优化检察监督职能,延伸检察监督触角的重要举措.派驻公安法制部门检察室具有独特的诉讼价值.宏观层面,是符合侦查监督司法权运行规律的监督模式;微观层面,能实现侦查监督由事后、阶段、被动监督向事前、同步、动态监督转变;横向上,派驻法制部门检察室较之于派驻执法办案中心和派驻派出所检察室,具有监督面广、监督集约的优势;纵向上,派驻公安法制部门检察室是内生于检察实践并不断优化的监督模式.我院派驻法制部门检察室运行过程中,逐渐探索出分级、分层、分类的检察监督模式,构建了从启动到全程立案监督机制和从源头上引导、规范侦查取证行为的侦查活动监督机制,在法制内部监督之外形成了再监督,并与本院内设机构建立了有效的衔接机制.派驻检察室同时也存在重配合轻监督、监督证据标准模糊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法制检察室侦查监督

    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应遵循的原则——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例第50号指导性案例为视角

    匡凌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检察公益诉讼指导性案例的理解,除了要认真分析指导性案例的事实、要旨和指导意义,还要结合案件当时所处的时代特征,探索其内在的政治、法律和社会意义.透过案例看本质,才能发现办案的基本原则.检察机关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基本遵循,始终坚持依法监督、协同推进社会综合治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

    指导性案例检察行政公益诉讼起源基本遵循办案原则

    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之诉讼请求探究

    汤丽娟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检察机关作为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力军,诉讼请求的主张直接影响着诉讼功能的实现效果,最终也影响着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救济程度.通过数据和案例分析发现,实务中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诉讼请求上存在诸多困境和问题.唯有构建以预防性请求为主,赔偿性请求为辅,恢复性请求为基础的诉讼请求类型体系,才能更好发挥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有价值和作用.

    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诉讼请求

    船舶大气污染检察公益磋商实例

    季刚谢现伟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船舶经营人为了节约成本,使用含硫量超标的船用燃油致使船舶尾气排放污染大气环境,这类公益诉讼案件侵权事实清楚、标的较小,在船方愿意履行赔偿义务的情况下,检察机关探索采用"诉前磋商+司法确认"的办案模式,既维护了公共利益并保障其实现,又节省了司法资源、提高了办案效率.

    船舶大气污染诉前磋商司法确认

    辅警能否单独构成刑讯逼供罪主体

    曹莉芳陈杰斐王慧琴
    58-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