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教育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教育学刊
中国教育学刊

顾明远

月刊

1002-4808

xuekan@edujournal.net

010-64845699

100078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3区13号楼

中国教育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贯彻“双百”方针,着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围绕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和交流,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赋能学校体育转型发展的理论溯源、多维阐释及优化路径

    张建辉何元春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中国"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数字赋能全行业、全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在充分审视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数字赋能大背景,探索数字赋能背景下学校体育转型发展的现实可能,从"技术、组织、环境、数据"等进行多维度理论阐释,试图呈现数字赋能视域下学校体育转型发展驱动力量,提出"积累技术驱动势能、提升组织驱动效能、挖掘制度驱动潜能"的综合优化路径助力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推向纵深.

    数字赋能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

    教育数字化转型视域下的"强师之路":何以为忧与何以化忧

    付卫东陈安妮
    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赋予了高质量教师发展的新思想、新方向与新路径.从教师发展的视角审视教育数字化转型下"强师之路"的现实隐忧,包括能力之困、发展局限、公平隐忧与治理偏差等方面.据此,提出相应的消解路径:夯实教育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优化教育新基建"自主"建设;赋能教师数字能力转型,打造互利共生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培训资源开放共享,深耕分层分类的精准化培训改革;寻求积极差异与弥补数字鸿沟,探索协同联动教师发展模式;推动数据循证的教师队伍治理,优化治理偏差的调节机制.

    教育数字化转型强师计划强师之路教师数字能力

    超越专业发展的个体限度:乡村首席教师计划推行的国际比较

    殷美娜刘善槐毋锶锶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队伍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乡村首席教师计划通过选拔培育具有专业领导力的优秀教师,带动乡村教师整体发展.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在实施首席教师计划之初,曾面临教师岗位职责不明确、同伴支持不充分、身份定位不清晰等问题.为了破解这些问题,这些国家采取了改革教师选拔标准与程序、实施持续且有针对性的培训、构建综合待遇体系、安排嵌入式实地指导活动、完善考核监管机制等措施,成效显著,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为进一步推进计划实施,充分发挥乡村首席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应从选拔机制、支持环境、考评管理制度等维度进行综合改革.

    乡村首席教师乡村教育振兴教师专业发展

    小学初任教师职业自我认同危机的特征与破解路径——基于29名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一年的追踪研究

    丁锐魏巧鹤
    7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初任教师职业自我认同影响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事关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追踪初任教师的自我认同的发展变化规律,识别其认同危机的特征,可以有效预防职后教师的认同危机.研究发现,小学初任教师职业自我认同先下降后回升,变化丰富,初始水平显著反向影响自我认同的变化速度,群体分化明显.小学初任教师面临的职业自我认同危机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第一学期认同危机高发;职业自我情感和行为倾向波动较大;职业自我认同的初始水平能够预测职业自我认同的后期变化,出现聚集性马太效应.为了提升初任教师的职业自我认同水平,有必要建立预防—辅导—淘汰三级教师职业认同管理机制:追踪职前教师的职业自我认同的变化,从源头阻断低职业自我认同的准教师进入教师行业;营造支持性的学校组织氛围,帮助初任教师顺利渡过危机高发期;打破"入职定终身"的教师聘用制度,建立完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初任教师职业自我认同追踪研究

    新时代德育理论解析与反思

    项贤明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育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育"理论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常说的"德育"至少有这样四条义项,即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德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一个方面的德育、作为学校一项课程的德育和作为一切教育活动之道德维度的德育.道德既指客观社会伦理,也指主观价值观念,道德研究和德育研究因而也须面对价值问题和科学问题这样两类性质不同因而无法兼容于同一逻辑体系之中的问题.生成于德育研究领域并逐渐独立出来的作为一门科学的德育学或德育科学,可以专注于德育领域科学问题的研究,而将其中的价值问题研究交还给伦理学和道德哲学.正如马克思所言,"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非他律,因此,人若在德育过程中丧失了主体地位,因而丧失了精神自决,则德育必然会走向其自身的反面,这就是德育的异化.德育异化是我们在德育领域碰到的很多问题的认识根源.重建和坚守人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克服德育异化的根本路径.

    德育五育教育学马克思主义

    四维驱力:推进新时代学校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

    毛道生李继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学校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以立德树人为灵魂与使命.立德树人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落实,需要坚定人才培养的方向,深刻把握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分科性与综合性相统一、说教性与体验性相统一、独立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等规律,以贯通育人、融合育人、整体育人、协同育人为着力点,推进学校教育实践创新,提升立德树人的教育效益.

    立德树人贯通育人融合育人整体育人协同育人

    从教育局长论坛看区域基础教育创新发展之路与未来走向

    吕允英
    9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2023年11月底,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五次学术年会的教育局长分论坛,在对"建设教育强国区域教育创新发展之路"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讨的过程中,呈现出多元但也兼具内在共性的区域基础教育创新发展之路:一是高位统筹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二是直面痛点难点谋求区域教育务实发展,三是发掘优势驱动区域教育特色发展.教育强国使命下区域基础教育未来发展走向则在于用好规划的力量,用好数字化的力量,以及用好协同的力量.

    教育强国区域教育教育创新发展局长论坛

    好的反馈让课堂评价更有效

    逄凌晖
    102页

    课堂评价:为促进学习而评

    马光贤
    102页

    指向"教学评一致"的备课工具创制

    庄春荣
    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