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教育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教育学刊
中国教育学刊

顾明远

月刊

1002-4808

xuekan@edujournal.net

010-64845699

100078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3区13号楼

中国教育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贯彻“双百”方针,着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围绕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和交流,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数学建模课程构建与实施

    张文涛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数学建模成为学生必修内容.如何在核心素养的目标导向下构建数学建模课程并有效开展实践,是当前课程设计者和一线教师面临的重点与难点任务.通过构建发展核心素养的数学建模课程体系、组建"知识建构—互动研讨—课题研究"三位一体课程实践模式、搭建课题式研究和开放式探究学习框架、创建研究过程与项目成果并重的"四维融合"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解决数学建模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为课程设计和一线教学提供参考.

    数学建模综合实践核心素养课程构建高中数学

    数据充分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

    杨现民李新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教育数字化已经进入纵深发展期,呈现全方位协同改革、全要素质量提升、全程化强力驱动、全员化深度参与等新特点."数据充分赋能"是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于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最新指示,是教育数字化战略纵深发展的关键所在.数据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承担"加速器""润滑剂""仪表盘"的重要作用.数据充分赋能强调数据在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全流程赋能、全要素赋能、全场景赋能、全业务赋能,实现对教育组织形式、教学形式、服务形式及治理形式等的模式和流程再造.就内在逻辑而言,数据充分赋能是基于数据环路充分激发数据活力与价值,实现对个体、学校、教育企业、科研机构等的价值层赋能、行动层赋能以及绩效层赋能,形成"知道—行动—评估"的数据赋能链条.就实践路向而言,为推进数据充分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纵深发展,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入手,包括建设全国一体化教育大数据中心,优化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新模式,统筹推进教育数据应用绩效评估,加快建立教育数据要素交易机制,以及着力推进教育数据应用示范工程.

    数据充分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数字技术赋能差异教育的内在机理与行动路向

    王小涛朱德全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智能时代的席卷而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不断渗透至教育领域,为差异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与理念支持,在学校践行差异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动力源"与"智慧源"的作用.数字技术赋能差异教育的内在机理表现为:数字技术可以通过自身的全面感知力、数智驱动力与精确诊断力助推差异教育的基点、过程与目的的实现,即精准识材、差异育才与人尽成才.未来,有必要通过完善教育数据搜集的全过程机制、加强教育数字基座的全方位建设、建立智慧教育评价的全息性系统等路径,发挥出数字技术在差异教育中既定的赋能作用.

    数字技术差异教育差异发展因材施教

    中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现状研判及深化对策——基于全国21个省市中小学的调查研究

    课题组王素苏红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前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但其定义、内容、评价等尚未达成广泛共识.研究从实践出发,在梳理我国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行动举措和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发出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估框架和调查问卷,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调研.研究发现,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政府引领为主导;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尚未进入教学核心流程;东中西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不均衡;教师数字化能力不足为数字化转型带来严峻挑战;教育新生态正在形成,但发展不均衡.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国应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政府与企业的协同效应,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向西部和东北及农村地区进行政策倾斜,加强教师数字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数字教育生态系统.

    教育数字化数字化转型评估框架数字化能力

    基于教学共同体的跨学科教学:合作备课与角色课堂

    陆道坤曹耀元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跨学科教学高效、可持续开展,需要借助多学科的合力,而"主学科牵引+相关学科参与"教学共同体恰恰是这一合力的载体.在主学科牵引下,多学科教师可以立足主题容量、学段要求和学情,合作开发结构有机且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整体性教和学的框架,形成科学的跨学科学习知识地图、学习思路以及对应的指导方案.同时,在主学科教师的主持和策划下,采用主学科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角色轮转教学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跨学科学习的"统"和"分"的问题,将学科聚焦和学科交叉与融合结合起来,推动学生的学科综合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此外,基于科学分工与合作模式,多学科教师还可以基于学生的分学科发展"画像"和跨学科学习的整体"画像"进行评价与反思,进而对整体教学案和分学科教学案进行优化升级,对指导模式和策略进行改进.

    教学共同体跨学科教学合作备课角色课堂

    基于学科立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必要、诉求与实践样态

    温小军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立场是"实化"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的关键,是"净化"跨学科主题学习认识的视角,也是"显化"跨学科主题学习功能的基础.学科立场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科视域、本质、价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它以主学科统摄相关学科、以主学科核心素养为旨趣、以跨学科实践为过程.面对复杂的学习实践,应构建学科立场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多元实践样态,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不同视域来看,分别表现为"微科"型、"单科"型和"多科"型实践样态;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不同定位来看,其实践样态可分别视作一种内容组织方式、形态和理念;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不同属性来看,又包括议题深度诠释类和项目综合实践类样态.

    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科立场学科性跨学科实践

    渗透重要观念的义务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

    李刚王嘉琦马睿
    40-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变化之一.不同于以往的主题学习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呈现出有范围的展开式学习、有结构的整体观思考、有情境的过程化理解、有线索的实践性指向等本质属性.因此,教师在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时需要遵循学习 目标从单一性转向关联性、学习内容从碎片性转向整合性以及学习评价从事实性转向开放性的原则.教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一是通过四向罗盘的探查遴选学习主题;二是通过基本问题的回溯确定学习 目标;三是通过双线结构的匹配组织学习内容;四是通过生活世界的联系开展学习评价;五是通过连贯汇聚的揭示促进理解整合.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主题学习跨学科学习课堂学习变革

    全面深化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重点与路径

    田慧生雒义凡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深化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行动.针对当前课程教学改革动力不足,一系列深层问题有待破解等状况,文章提出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再部署、再动员、再出发、再深化,要进一步聚焦构建五育并举育人模式、落实核心素养、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树立多元评价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等改革重点,探索建立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机制.

    课程教学改革核心素养以学为主教育强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世界教育中心的内涵、特征与战略选择——兼论以北京为代表的世界教育中心城市建设

    高兵方中雄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教育中心是指在全球范围内起到教育理念、文化的影响或枢纽作用的一类地区,这类地区具有普遍认同的定性和定量衡量标准,同时受到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而具备不同的阶段特征.中国教育强国建设的推进依托于世界教育中心的建设.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在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上具有领头羊的作用,从世界教育中心共性特征、阶段性特征和个性特征来看,都具有成为世界教育中心的现实基础,肩负着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增强教育话语权、主导权的历史重任.在建设世界教育中心过程中,应深化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创新教育发展动能,进一步提升教育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北京方案".

    世界教育中心教育强国教育现代化中国智慧教育中心城市

    被欺凌者为何不说?——教育伦理的审视

    俞晓婷梁戈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被欺凌者不说"是校园欺凌治理的关键性难题.通过对一个初中女生长期遭受欺凌却不说的个案分析,研究发现儿童有自己的"江湖世界",一个满足儿童交往需求,同时也滋生欺凌的世界.但教育者往往忽视这个"世界",视欺凌为偶发事件."被欺凌者不说"警示我们关注儿童的他性、教育的他性,教育者应以倾听的逻辑代替控制的逻辑,向儿童江湖敞开,向欺凌本身敞开,迎接他者、回应他者,建构"不可欺凌"的教育伦理关系.

    校园欺凌他者理论教育伦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