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技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技论坛
中国科技论坛

王元

月刊

1002-6711

zgkjlt@china.com

010-58884590/91/93

100038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北京3814信箱)

中国科技论坛/Journal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科技部主管,科技部研究中心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政策理论刊物,以政府部门、科技政策研究者、科技管理者、科技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读者为对象。多年来杂志认真组织科技热点研讨,始终站在科技体制改革前沿,大力宣传技术创新,对国家重大软课题进行跟踪报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下多元投资主体网络关联模式

    程翔王宇琳张明喜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是应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命任务的重大制度安排,厘清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多元投资主体关系对于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创新基础上,归纳不同实践场景下多元投资主体的基本格局,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拓扑结构、中心性、核心边缘分析和密度分析手段,对多元投资主体的网络结构、网络中心度以及网络的整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能充分调动市场与社会力量,各投资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等流动加快,各投资主体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在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多元投资主体关联模式社会网络分析

    应急科普的法律规制:现状特征、实践困境与未来进路

    王明宋黎阳郑念
    13-2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应急科普的法律规制,其目的是规范以政府应急科普为主导的各类应急科普行为,发挥应急科普的舆情引导和应急救援科技支撑作用,提升全社会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整体效能.目前应急科普法律规制的体系还不够完善,相关法规零散分布在应急管理单行法与部门规章内,无法形成制度合力,导致政府应急科普权责与机制不明确、社会化科普行为管束不严、公众无序参与和信息辨识困难等困境.对此,需要结合实践探索制定《应急科普条例》,明确政府应急科普的领导组织体系和工作流程,并对社会组织以及公众个体的应急科普行为进行分类规范和引导.

    应急科普法律规制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高校青年人才引进待遇政策研究——基于56所高校青年人才引进政策文本分析

    龙梦晴朱明俐邹慧娟
    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双因素理论为基础,借助Nvivo软件,对全国56所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青年人才引进政策文本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当前高校青年人才引进待遇政策过分注重保健因素,时常忽视激励因素,总体上以保障型政策为主、奖励型政策为辅,发展型政策很少受到关注.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青年人才引进待遇政策具有差异性:华南、华东和西北地区高校总体上优于其他地区高校,"双一流"高校、省属重点本科高校总体上优于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研究认为,高校青年人才引进待遇政策制定受到"才从财来"的保守观念固化、"财从才来"的发展理念不足等内因主导,以及多种急功近利因素影响、政府引导监督力度不够等外因助力.高校应从更新思想观念、做好人才规划,青年人才应从克服利益诱惑、积极主动作为,政府应从加强宏观调控、强化督促监督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进行优化.

    高校青年人才引进待遇双因素理论

    全球公共产品视域下大科学工程的全球化有组织科研

    苏明李炜刘洋溪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科学工程是大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项目,政治逻辑是民族国家投资建设大科学工程的主要逻辑,通过发挥基础研究的先导性和风险评估功能,将纯科学价值融入到政治逻辑之中.由于大科学工程本质上是一种全球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在大科学等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中会产生搭便车和供给不足的难题.大科学工程能够在高端制造、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形象构建、区域均衡和合法性提升方面提供正向效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需要在风险防控的前提下,通过大科学工程推动国家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要实现全球协作的大科学工程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大科学工程由政治逻辑转向科学逻辑,将大科学工程全球化协作责任化,创新大科学工程的全球化经费供给机制,对大科学工程全球化有组织科研进行选择性激励.

    大科学工程全球公共产品有组织科研选择性激励

    国家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运行绩效评价研究

    卢祖丹
    44-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数据平台为推行数据开放共享实践提供基础设施和机构保障,其发展在后疫情时代数据"无接触获取"需求下显得尤为迫切,而良好的运行绩效则是数据平台功能发挥的先决条件.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调整优化名单中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为研究对象,基于平衡记分卡理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数据平台运行绩效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国家数据平台在服务形式多样化、制度标准建设、数据描述规范化与科研效能发挥等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但仍存在重存储轻共享的"数据貔貅"现象,而数据获取过程繁复、数据时效性不强、不太注重用户参与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数据共享绩效评价平衡记分卡

    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自主权对技术转移效果的影响

    张明倩冉美丽孙艺菲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中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转化动力不足、转化能力较弱、决策效率低下的现实问题,研究讨论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自主权对技术转移效果的影响,发现拥有自主权的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可以通过更加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更加充分的科技成果裁量权和决策权对技术转移产生积极影响,区域技术市场发达程度和区域科技成果供给活跃程度会影响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自主权与技术转移的关系.研究结论可为探索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制度创新,充分发挥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提供改革启示.

    技术转移机构自主权高校

    比较视野下国家创新平台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

    牛昊王倩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创新平台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实践载体和重要依托.本文从国家创新平台的形势背景、基本属性和组织类型出发,界定国家创新平台的概念内涵与主体构成,并指出国家创新平台所具有的战略先导、政策支持、公共导向、系统多样、动态演化、开放包容等内在特征.在比较视野下,国外国家创新平台经历了萌芽探索、雏形显现、初步建立、走向成熟、高质量发展等历史演进阶段,中国国家创新平台则历经探索奠基、起步建设、体系建设、战略推进的发展脉络.当前,国内外国家创新平台共同呈现出跨界融合、协同整合、数字赋能、弯道超车等发展趋势.面向未来和中国实际,中国国家创新平台需要在引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创新平台国家创新体系比较视野

    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生态的构建及协调机制研究

    马文静胡贝贝王胜光
    7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整合互补资源打造创新生态已然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组织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新型研发机构为对象,基于创新生态核心组织及互补组织两个维度,分析其在创新生态构建中互补创新参与者的类型及功能,着重探讨不同参与者形成创新生态的资源化过程及协调机制.研究发现,创新生态不同参与者分别利用构建式前瞻资源化、嵌入式前瞻资源化及协作式前瞻资源化方式构建创新生态;通过研发支撑的共同战略导向机制、政府引导的协同转化机制及兼具公益目标的市场化运营机制使得创新生态能够有效运行;由此归纳出围绕新型研发机构形成的创新生态参与者角色、前瞻资源化类型及协调机制的逻辑框架,以期为中国科技创新组织整合互补资源进行生态化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生态互补组织前瞻资源化

    数字化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业价值捕获——基于要素组合视角分析

    张小云凌丹刘慧岭金泽虎...
    87-96,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16版WIOT数据库,分析数字化对制造业价值捕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要素组合角度探寻人力资本与数字化匹配程度在数字化影响制造业价值捕获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从整体上看,数字化可以促进制造业价值捕获;②从数字化来源看,国内数字化对制造业价值捕获的积极作用大于国外数字化;③分产业来看,数字化对低技术产业的价值捕获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对高技术产业的价值捕获影响不显著;④人力资本偏离数字化程度在数字化影响制造业价值捕获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根据上述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数字化人力资本匹配制造业价值捕获

    国家高新区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耦合机理与实证分析

    孙琴刘戒骄
    97-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高新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内部构成有所差异,但两者互为支撑、互为影响,存在很强的内在逻辑关联.在高质量发展战略引导下,探究国家高新区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内在关联、耦合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国家高新区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耦合机理出发,从国家高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驱动机理、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反馈机理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构建国家高新区与高新技术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进行赋权,并测算两者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从不同视角分析其特征.实证结果表明:①两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相比于全国整体走势而言是上升的,但不同时间区间耦合协调度的等级不同.2009-2011年,耦合协调度处于勉强与低度耦合等级之间,2012年达中级耦合水平,2018年起处于高度耦合类型.②分年度看,2009-2010年耦合协调度类型为勉强协调,2012-2013年为低度协调,2014-2019年为中度协调,2020年达到高度协调.③分区域看,近年来东部、中部、西部耦合协调度值高于东北地区,但各区域整体表现为波动中呈上升趋势.

    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耦合协调耦合协调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