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刘起勇

双月刊

1003-4692

bingmei@icdc.cn

010-58900731

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Vector Biology and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杀虫、灭鼠、防治病媒传染病的专业期刊。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已连续3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是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16S rDNA的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自毙艾鼬携带病原菌研究

    刘晓伟周松王启盟白雪薇...
    389-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分离自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自毙艾鼬体内的1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分析,为疫源地内自毙动物携带未知病原菌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镜检形态疑似鼠疫耶尔森菌的菌落进行16S rDNA基因片段扩增并测序,测序结果经同源性比对后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该菌16S rDNA序列核苷酸长度为1 432 bp(登录号为OR911995).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与序列号为NR116898的基因同源性最高(99.51%),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与副蜂房哈夫尼亚菌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亲缘关系最近.结论 首次自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分离到副蜂房哈夫尼亚菌.

    16SrDNA鼠疫自然疫源地艾鼬副蜂房哈夫尼亚菌自毙动物病原菌河北

    贵州省部分地区微小扇头蜱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宏基因组分析

    管毓威罗小龙周敬祝郑德阳...
    394-400,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贵州省微小扇头蜱体内微生物群落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携带情况.方法 2022-2023年4、5月使用动物体表检蜱法采集贵州省道真、紫云和修文县以及盘州市牛体表微小扇头蜱,将收集到的蜱标本按地区分组,每个地区随机选取15只雌蜱,分为3管进行宏基因组测序.测序结果经数据质控、拼接组装等操作后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非冗余蛋白库和抗性基因数据库(SARG)比对,获得各样本物种和ARGs注释信息.然后通过R 3.6.3软件和GraPhlAn 1.1.3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包括物种组成、ARGs组成和组间相似性分析等.结果 共采集到550只吸血微小扇头蜱,其中雌蜱404只,雄蜱85只,若蜱61只.微小扇头蜱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平均相对丰度为60.01%,其次为厚壁菌门(36.76%);优势菌属为克雷伯菌属(38.58%),其次为葡萄球菌属(22.00%);优势菌种为肺炎克雷伯菌(38.58%),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1.90%),此外还检出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福尼尔立克次体、康氏立克次体、日本立克次体、伽氏疏螺旋体和贝氏柯克斯体等蜱携病原体,分别占3.08%、3.04%、0.76%、0.70%、0.01%和0.01%.组间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R=0.586,P=0.002).ARGs注释发现与β-内酰胺类(54.22%)、氨基糖苷类(20.18%)、氯霉素类(13.61%)和多药类(11.99%)抗生素抗性相关的3 316个基因,各地区ARGs种类和丰度不同.结论 贵州省微小扇头蜱体内微生物菌群组成丰富,体内病原体种类较多,同时携带大量ARGs,应加强蜱微生物群及其抗性基因的研究,指导合理用药和预防蜱传疾病的发生.

    微小扇头蜱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宏基因组抗生素抗性基因

    不同pH值的水环境对白纹伊蚊生长发育的影响

    郎静赵怡双张惠芬陈财荣...
    401-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pH值水环境对白纹伊蚊卵孵化、幼虫和蛹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白纹伊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 在pH值为3.0、3.5、4.5、5.5、6.5、9.5、10.5、11.5和12.0的水中,观察白纹伊蚊卵期、幼虫和蛹期发育状况,记录各组孵化率、4龄幼虫存活率、化蛹率、蛹羽化率和各时期发育时间,以脱氯自来水为对照,分析水pH值改变对白纹伊蚊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当pH≥10.5或pH≤4.5时,白纹伊蚊卵孵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H=7.6±0.4)(χ2=1 646.693,P<0.001),当pH≥11.5时,卵的孵化时间明显滞后(F=52.241,P<0.001).与对照组(pH=7.6±0.4)相比,当pH≥10.5或pH=4.5时,白纹伊蚊4龄幼虫存活率和化蛹率明显下降(χ2=94.088,P<0.001;χ2=119.722,P<0.001),当pH≥11.5时,化蛹时间明显延长(F=20.148,P<0.001).与对照组(pH=7.6±0.4)相比,不同pH值水环境中白纹伊蚊羽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61,P=0.556),但当pH≥10.5或pH=4.5时,羽化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F=150.398,P<0.001).结论 白纹伊蚊生长发育的水环境适宜pH值为5.5≤pH≤9.5,当水环境pH值超出适宜范围后会影响白纹伊蚊生长发育.

    白纹伊蚊水pH值生长发育

    湖南省长沙市内五区白纹伊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研究

    朱彩英赵春春王纯玉陈建勇...
    405-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检测长沙市内五区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野外种群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基因的基因型及分布特点,了解其击倒抗性情况,为白纹伊蚊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23年6-7月在长沙市内五区采集白纹伊蚊成蚊,经形态学鉴定后,用75%乙醇溶液浸泡,并于-20℃冻存备用.对白纹伊蚊单只样本提取基因组DNA,扩增VGSC基因目的片段,对目的片段进行测序分析,确定VGSC基因V1016、I1532和F1534单位点突变及多位点组合突变情况.结果 共采集白纹伊蚊成蚊样本184份(只),3个位点均测序成功的样本共计180份(只).检测发现VGSC基因V1016与F1534位点存在突变.V1016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GTA/V(占比74.72%)和突变型GGA/G(25.28%);有3种基因型,分别是野生型纯合子V/V(58.33%)、野生/突变型杂合子V/G(32.78%)和突变型纯合子G/G(8.89%).I1532位点未发现突变个体,只检测到1种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即野生型ACC/I(100%)和野生型纯合子I/I(100%).F1534位点检测到3种等位基因,为野生型TTC/F(23.62%)、突变型TCC/S(39.44%)和TGC/C(36.94%);有6种基因型,即野生型纯合子F/F(6.67%)、野生/突变型杂合子F/S(21.67%)和F/C(12.22%),突变型纯合子S/S(14.44%)和C/C(16.67%),突变型杂合子S/C(28.33%).结论 长沙市中心城区白纹伊蚊VGSC基因V1016和F1534位点突变率高且突变基因型丰富多样,从分子层面说明其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已产生抗药性,提示应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并加强抗药性监测,从而延缓抗药性发展.

    白纹伊蚊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击倒抗性长沙市

    新型驱避配方的筛选及对白纹伊蚊室内驱避效果研究

    刘曜刘锐张杰姚隽一...
    41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新型驱避成分不同浓度的实验室驱避药效,比较加入助剂的配方制剂与其他常用驱避剂成分对白纹伊蚊的室内驱避效果,为新型驱避剂的研发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采用《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及评价第9部分:驱避剂》(GB/T 13917.9-2009)试验方法.利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重复测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浓度新型驱避剂和乙醇对蚊虫的驱避时间是否存在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乙醇配制的制剂与新型驱避剂的配方制剂间驱避时间差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检验配方制剂与常用驱避剂对蚊虫的驱避时间差异.结果 新型驱避成分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效果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新型驱避剂的浓度达到10%时驱避时间可达到4 h以上,浓度为20%时驱避时间可以达到6 h以上.5%浓度制剂[平均驱避时间为(2.62±0.83)h]的驱避效果低于12%、15%和20%等3组驱避剂浓度[平均驱避时间分别为(5.13±1.05)、(4.94±0.98)和(6.08±1.76)h,均P<0.05],其余各浓度驱避剂的驱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浓度制剂的平均驱避时间为(4.91±1.17)h,均P>0.05].15%乙醇制剂[平均驱避时间为(4.16±1.56)h]的驱避效果低于50%乙醇制剂[平均驱避时间为(5.22±1.53)h]的驱避效果(P<0.05),其余各浓度乙醇制剂的驱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和75%乙醇制剂的平均驱避时间分别为(4.69±1.59)和(4.89±1.77)h,均P>0.05].新型驱避成分与乙醇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0.849,P=0.601).使用助剂能延长驱避时间,新型驱避剂配方制剂的驱避时间比12%终浓度的15%、35%、50%和75%乙醇制剂分别增长了55.25%、16.73%、11.89%和9.91%.配方制剂[驱避时间为(6.21±0.97)h]与常用驱避剂对比,驱避效果优于4.5%驱蚊酯[驱避时间为(2.89±0.83)h]和7%避蚊胺[驱避时间为(3.54±0.96)h],低于10%羟哌酯[驱避时间为(7.65±0.28)h],介于植物精油(含孟二醇)和15%避蚊胺之间[驱避时间分别为(5.45±0.75)和(6.94±1.41)h].结论 新型驱避成分的驱避剂活性得到实验室验证,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驱避剂白纹伊蚊避蚊胺羟哌酯驱蚊酯孟二醇

    本刊关于使用地图的说明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编辑部
    416页

    贵州省罗甸县山羊体表寄生蜱携带柯克斯体属细菌的基因特征分析

    陈秋何贤海孟娇吴胜春...
    417-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山羊体表寄生蜱携带的柯克斯体属细菌的基本特点.方法 采集贵州省罗甸县山区散养山羊体表寄生蜱,单只提取蜱DNA,制备混合DNA样品进行细菌16S rR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同时对个体蜱DNA样本进行柯克斯体属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结合DNA测序验证高通量测序的结果.结果 共采集66只蜱,其中63只为长角血蜱,3只为微小扇头蜱.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柯克斯体共生菌序列17条,采用柯克斯体属 16S rRNA基因PCR扩增对单只蜱样本进行鉴定,电泳阳性率为28.78%(19/66).遗传进化分析提示本研究发现的柯克斯体共生体与以色列株(JQ480818)和泰国株(KC170759)在同一分支.结论 贵州罗甸县散养山羊体表寄生蜱中柯克斯体共生菌携带率较高,其致病性及公共卫生意义还待进一步研究.

    柯克斯体属高通量测序贵州

    内蒙古长爪沙鼠病原体监测研究

    汪子豪常楠李晋宇李世豪...
    42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长爪沙鼠的病原检测,为监测鼠传疾病及其媒介生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2023年每年5、7和9月在内蒙古地区进行野外鼠类采集,对鼠体脾脏提取核酸,应用荧光定量PCR(qPCR)/反转录qPCR(RT-qPCR)技术,进行巴尔通体、大别班达病毒(DBV)、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土拉弗朗西斯菌、地方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汉坦病毒检测,并对阳性率最高的巴尔通体进行rpoB基因测序.不同组间阳性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共检测320份长爪沙鼠样本,巴尔通体阳性率为40.00%,DBV阳性率为6.88%,其他病原体阳性率均<5.00%.测序比对结果表明,样品携带的巴尔通体为Bartonella pachyuromydis、克氏巴尔通体(B.clarridgeiae)、罗莎利马巴尔通体(B.rochalimae)、道志巴尔通体(B.doshiae)、格拉汉姆巴尔通体(B.grahamii)、克拉斯诺夫巴尔通体(B.krasnovii).巴尔通体阳性率在秋季最高,DBV阳性率在春季最高,2种病原体阳性率季节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274,P<0.001;χ2=7.247,P=0.025).巴尔通体阳性率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达赉苏木最高(70.59%).结论 内蒙古地区长爪沙鼠携带多种病原体,特别是巴尔通体和DBV感染率较高.应根据季节调整疾病监测强度,并加强对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达赉苏木等高风险区域的监测.该研究可为鼠源疾病的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提供基础.

    长爪沙鼠病原检测巴尔通体大别班达病毒

    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3年小型兽类感染病原体监测结果分析

    邹亚明程进李满金兰策介...
    429-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掌握无锡市2020-2023年小型兽类(小兽)携带病原体的基本情况,为鼠传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鼠笼法、粘鼠板法和夹夜法,在无锡市采集小兽,生境类型包括城镇居民区、农村居民区、重点行业(如餐饮店、商场超市、食品厂、宾馆、快递公司等)和农田耕地.对采集到的小兽标本进行种类鉴定,取肝、脾、肺、肾等脏器组织应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或反转录qPCR(RT-qPCR)方法检测问号钩端螺旋体(钩体)、地方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P)、巴尔通体、恙虫病东方体(Ot)、土拉弗朗西斯菌(土拉菌)、汉坦病毒和大别班达病毒等病原体核酸.采用Excel 2013和R 3.6.2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2020-2023年共捕获小兽618只,问号钩体核酸阳性率6.31%(39/618),汉坦病毒(均为首尔型)核酸阳性率0.81%(5/618),地方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AP、巴尔通体、Ot、土拉菌和大别班达病毒核酸均为阴性.2020年问号钩体核酸阳性率为19.81%,高于其他年份,不同年份间问号钩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52,P<0.001).不同年份汉坦病毒核酸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20,P=0.591).北社鼠、小泡巨鼠、褐家鼠和黄胸鼠的问号钩体感染率较高(均>6.00%),褐家鼠和黄胸鼠存在汉坦病毒感染,核酸阳性率分别为2.14%和0.33%.褐家鼠问号钩体和汉坦病毒混合感染率为0.16%.锡山区问号钩体阳性率最高,为17.86%.农村居民区的鼠传病原体核酸阳性率较高,为16.13%.结论 无锡市小兽的问号钩体和汉坦病毒(首尔型)感染率较高,应加强鼠及其携带病原体的监测和防制工作,减少人间发病的风险.

    小型兽类病原体钩端螺旋体汉坦病毒

    山西省2018-2022年蝇类生态学监测结果分析

    田晓东代培芳赵俊英崔双杰...
    435-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掌握山西省不同地区蝇类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蝇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风险评估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8-2022年山西省3个国家级监测点5-11月蝇密度监测数据,分析不同年份、不同生境蝇密度差异以及季节消长规律.使用Excel 2010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使用SPSS 26.0对不同年份、地区和生境间蝇密度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2018-2022年共布放诱蝇笼1 609笼,捕蝇6 400只,平均蝇密度为3.98只/笼,2020年蝇密度最高,为7.72只/笼,其次是2021年,为5.01只/笼,2022年密度最低,为1.62只/笼.优势种为家蝇和麻蝇科蝇种,占比分别为81.94%和7.94%;蝇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现单峰型,7-8月为蝇密度高峰期.3个国家级监测点中,晋中市蝇密度最高,为6.98只/笼,太原市蝇密度最低,为1.39只/笼,不同地区间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95,P<0.001).在不同生境中,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为6.92只/笼,其次是餐饮外环境,为4.10只/笼,绿化带密度最低,为1.60只/笼,不同生境间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26,P=0.003).结论 山西省人居及周边环境中家蝇为优势蝇种,农贸市场和餐饮外环境为蝇类活动重点场所,建议在蝇类活动高峰期前采取防制措施,降低蝇密度,减少蝇类传染病的发生.

    蝇类密度季节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