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王撷秀

双月刊

1004-6194

mbzz1992@yahoo.com.cn

022-24333572,24333578

300011

天津市河东区华龙道76号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92年,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专业性刊物,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天津市卫生局主办,系中华预防医学季刊杂志。主要报道内容为:探索医学模式发展的理论、途径、方法及其规律,研究医学模式发展与深层次卫生改革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恶性肿瘤、冠心痛、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因研究,危险因素干预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心血管健康水平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关联研究

    薛涛涛王丽敏赵振平张笑...
    321-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国居民心血管健康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关联,为制定心血管疾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该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监测点抽取调查对象,该研究选取其中64 987名参与膳食调查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生命八要素(Life's Essential8)评分标准,计算心血管健康评分、健康行为评分和健康因素评分.使用SAS 9.4和R 4.3.1软件进行数据清理和统计分析.采用加权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心血管健康水平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关联.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估计心血管健康评分与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64 987名研究对象,基线心血管健康水平较高、中等和较低者分别为17 980人(27.7%)、44 368人(68.3%)和2 639人(4.0%).加权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心血管健康水平较低的研究对象相比,心血管健康水平较高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均较低(HR=0.30,95%CI:0.21~0.42;HR=0.19,95%CI:0.10~0.36).心血管健康评分每增加10分,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分别降低24%(HR=0.76,95%CI:0.70~0.82)和33%(HR=0.67,95%CI:0.58~0.77).研究对象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随心血管健康评分的增加而降低(P非线性>0.05).结论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危险因素管理和控制,获得更高的心血管健康水平,有助于降低成年居民的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心血管健康生命八要素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

    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模式与肌少症发生风险的关联性研究

    林舒静何凌骁方亚
    327-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模式与肌少症发生风险的关联,为肌少症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选取在2011年及2013年参与初次调查的2 569名≥60岁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以2015年为观测终点,2013-2015年新发肌少症为观测结局.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x2检验,采用Cox回归分析不同共病模式与肌少症发病风险的关联.应用Mplus7.4进行潜在类别分析(LCA)识别老年人共病模式.结果 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的患病率为52.90%,随访期间共发生287例肌少症,肌少症的发病密度为34.0/1 000人年.LCA识别出3组慢性病共病模式,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组、代谢系统疾病组、关节炎-消化系统疾病组.调整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未患慢性病组相比,关节炎-消化系统疾病组肌少症的发病风险显著上升(HR=1.606,95%CI:1.176~2.193,P<0.05).结论 关节炎-消化系统疾病模式与肌少症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肌少症的监控应重点关注该人群.

    慢性病共病模式肌少症

    中国老年人身体活动和失能的相关性研究

    马仁涛王世强郑华涛赖雨...
    332-336,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身体活动水平对中国老年人失能情况的影响,为老年人失能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全国追踪调查2018年数据,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7 349个有效样本,统计分析老年人身体活动水平和失能情况.采用Stata 15.0进行x2检验、多元logistic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中国老年人轻度失能率为22%、中度失能率为7%、重度失能率为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低身体活动水平相比,中等身体活动水平(OR=0.459,95%CI:0.396~0.532)和 高身体活动水 平(OR=0.316,95%CI:0.276~0.363)总 体失能发生风险降低;中等身体活动水平(OR=0.707,95%CI:0.593~0.843)和高身体活动水平(OR=0.522,95%CI:0.443~0.616)轻度失能发生风险降低;中等身体活动水平(OR=0.371,95%CI:0.290~0.414)和高身体活动水平(OR=0.212,95%CI:0.168~0.269)中度失能发生风险降低;中等身体活动水平(OR=0.138,95%CI:0.102~0.186)和高身体活动水平(OR=0.078,95%CI:0.058~0.104)重度失能发生风险均降低.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与低身体活动水平相比,中高身体活动水平对于女性(OR=0.344,95%CI:0.286~0.414)、小学及以下(OR=0.327,95%CI:0.275~0.389)和中学及以上(OR=0.365,95%CI:0.267~0.498)文化程度、年龄≥ 80岁(OR=0.243,95%CI:0.154~0.383)、居住地为城市(OR=0.237,95%CI:0.169~0.334)、已婚(OR=0.348,95%CI:0.293~0.413)、慢性病数量 ≥ 3(OR=0.292,95%CI:0.136~0.625)、吸烟(OR=0.349,95%CI:0.285~0.428)和饮酒(OR=0.338,95%CI:0.292~0.391)的老年人失能风险降低的作用更大.结论 低身体活动水平的老年人更可能发生失能,中高身体活动有助于降低老年人的失能风险.建议重视身体活动对老年人失能预防的有益作用,普及健康运动知识,积极引导老年人提高身体活动水平.

    老年人身体活动失能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社区4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肥胖状态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下降的关联研究

    张艺璇苏旭燕侯珊珊李静...
    337-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社区4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肥胖状态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下降的关联,为社区中老年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016年上海市郊区自然人群队列,于2021年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共3 149名40岁及以上队列成员开展肺功能检查及问卷调查,根据体质指数(BMI)和腰围测量结果分为不同的肥胖类型.采用SPSS 22.0进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x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149名研究对象的FEV1下降(FEV1%Pred<80%)率为14.8%,男性(21.1%)高于女性(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对象的BMI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43.7%和17.9%,中心性肥胖率为3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心性肥胖与FEV1下降高风险相关(OR=1.70),BMI超重(OR=0.63)或肥胖(OR=0.64)与FEV1下降低风险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的肥胖类型中,BMI超重/肥胖+腰围正常者FEV1下降的风险低于BMI偏瘦/正常+腰围正常者(OR=0.66),分性别分析后,男性居民中同样存在该关联(OR=0.63);BMI偏瘦/正常+中心性肥胖者的FEV1下降风险高于BMI偏瘦/正常+腰围正常组(OR=1.93),该结果在女性中同样成立(OR=2.25),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心性肥胖者相较于腰围正常者FEV1下降率更高;而对于腰围正常者,BMI较低者FEV1下降率更高.因此社区中老年人应调整生活方式以维持适当体重和减少腰围,从而预防肺功能下降.

    肥胖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下降肺功能检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

    深圳市成人B期心力衰竭患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

    柯雪雯吕德良吴肖冰刘晓颖...
    343-348,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深圳市成人B期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心力衰竭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21年深圳市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6 128名≥18岁深圳市常住居民进行一般信息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心脏结构及功能相关信息.使用R 4.1.3软件进行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Rao-Scott x2检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加权后,深圳市成人B期心力衰竭患病率为14.45%(95%CI:12.88%~16.12%),心脏结构和功能均异常、仅结构异常和仅功能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 1.33%(95%CI:0.92%~1.84%)、9.77%(95%CI:8.44%~11.23%)和 3.35%(95%CI:2.80%~3.9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45~64岁(OR=1.51)、65岁及以上(OR=2.85)、离退休或无业或失业(OR=1.63)、超重(OR=2.11)、肥胖(OR=4.09)、高血压(OR=1.65)和其他心血管疾病(OR=4.27)与B期心力衰竭高风险相关,血脂异常(OR=0.77)与B期心力衰竭低风险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圳市B期心力衰竭普遍流行,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或延缓其进展为有症状性心力衰竭.

    B期心力衰竭流行病学患病率

    脑血管功能积分和改良弗明汉卒中风险积分预测效能对比研究

    刘广西王艳郭吉平顾桢茂...
    349-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脑血管功能积分(CVFS)和改良弗明汉卒中风险积分量表(MFSP)评估10年首发卒中风险的效能,为首发卒中风险评估工具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2003年4月,以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奉贤区某社区建立了 40岁及以上人群卒中危险因素研究队列,共计7 489人纳入研究.以统一的调查表对卒中常见危险因素进行基线调查,同时进行脑血管功能指标检测和心电图检测.逐年随访卒中的发病情况,首发卒中作为观察终点,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12月31日.评估和比较CVFS和MFSP预测10年首发卒中风险的效能.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趋势x2检验.结果 7 489名调查对象平均随访(10.6±1.5)年,随访期间共发生首发卒中225例.随着CVFS的降低和MFSP积分的升高,男女性首发卒中风险均呈上升趋势(P<0.01).MFSP预测男性首发卒中的概率明显高于实际卒中发病率,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7.0%、17.6%和0.757.女性MFSP积分值<15分者预测首发卒中的概率与实际发病率接近,但积分值≥15分者卒中的预测概率明显高于实际发病率,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AUC分别为58.1%、78.3%和0.769.除男性31~40和0~10分段,CVFS预测男、女性首发卒中的概率与实际发病率比较接近.预测男性首发卒中的敏感度、特异度、AUC分别为56.4%、76.4%和0.682,女性分别为60.5%、70.9%和0.709oCVFS与MFSP预测男性卒中高危人群的符合率为39.5%,Kappa值为0.09,预测女性卒中高危人群的符合率为74.1%,Kappa值为0.34.结论 CVFS预测男、女首发卒中风险与实际发病率接近,MFSP明显高估男性和高分值段女性国人首发卒中风险.

    卒中风险评估脑血管功能积分弗明汉卒中风险积分量表

    失能高危老年人躯体功能干预效果及成本效果评价

    郑俊丽倪文庆刘峥孙盼盼...
    353-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自我管理技能及跌倒预防技能科普讲座和八段锦练习对失能高危老年人躯体功能干预效果及成本效果,为开展失能高危老年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1年3-4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170名失能高危老年人作为管理对象,根据行政区分为干预组(85名)和对照组(85名),对干预组管理对象定期给予慢性病自我管理技能及跌倒预防技能科普讲座和八段锦练习,对照组管理对象接受所在社区原有医疗卫生服务.干预1年后进行终期评估,将166名基线调查和终期评估均参与者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各83名,以躯体功能简易体能测试(SPPB)得分作为结局指标.项目开展期间收集基线调查、随访干预和终期评估的社区成本投入,并计算成本效果比和增量成本效果比.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x2检验,采用倍差法评价SPPB得分的干预效果.结果 基线调查时,干预组和对照组人口社会学特征,临床检测指标、中心性肥胖率、多病共存患病率和SPPB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SPPB得分分别为(8.01±0.77)和(8.15±0.74)分,干预后分别为(9.48±1.07)和(8.28±1.06)分.倍差法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干预使干预组研究对象SPPB得分净提高1.337分,干预组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βE=1.337,P<0.05).社区开展项目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总成本分别为704.81和488.19元/人,成本效果比为479.46元/分,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62.02元/分.结论 采取慢性病自我管理及跌倒预防技能科普讲座结合八段锦练习能够改善失能高危老年人躯体功能且符合卫生经济学原则.

    失能高危老年人自我管理八段锦卫生经济学评价

    天津市气象因素和大气污染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就诊人次的影响及其交互效应

    刘博段丽瑶樊文雁蒋萍...
    358-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气象因素和大气污染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就诊人次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为开展健康气象预报与服务以及COPD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COPD疾病数据来源于天津市某三甲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共10年的就诊数据.同期气象数据来自于天津市气象信息中心天津城市气候监测站2012至2021年逐日气象数据.大气环境资料来自于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采用R 4.1.2软件应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和大气污染物对COPD就诊人次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结果 基于广义相加模型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4 h内平均气温下降幅度超过5.0℃时,每降低1 ℃,1d后COPD日就诊人次增加3.98%;气温日较差大于13.2 ℃时,每升高1 ℃,3d后COPD就诊人次增加 1.44%;PM10>233 μg/m3 或 PM2.5>128 μg/m3 或 O3>175 μg/m3 时,每增加 10 μg/m3,5~7 d 后 COPD日就诊人次增加1.00%~2.53%.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冬季24 h内平均气温下降幅度超过5.0℃,PM10浓度≥227 μg/m3时,PM10浓度每升高10 μg/m3,COPD日就诊人次增加27.39%(95%CI:0.50%~63.04%)或PM2.5浓度≥ 147 μg/m3时,PM2.5浓度每升高10 μg/m3,COPD日就诊人次增加8.83%(95%CI:1.41%~20.24%).春夏季气温日较差<9 ℃、O,浓度>193 μg/m3时,O3浓度每升高10μg/m3,COPD日就诊人次增加4.69%(95%CI:1.71%~7.65%).结论 24 h内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气温日较差以及中度以上环境污染对COPD就诊人次有影响,且气象因素和大气污染物对其影响存在交互作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象因素大气污染物广义相加模型

    武汉道路步行环境对老年人缺血性心脏病住院风险的影响

    杜雅婷吴亚静秦孟雪邹宇量...
    364-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量化评估武汉市道路步行环境与老年居民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住院风险之间的关联,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武汉市全部IHD老年住院患者信息以及城乡规划数据,共纳入武汉市178个街道的61 479名老年IHD住院患者.计算各街道的道路密度、交叉口密度、容积率、兴趣点(POI)密度、混合度、目的地可达性、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地利用类型等道路步行环境指标.使用R4.1.3软件进行泊松回归,分析道路因素对IHD住院风险的影响程度.结果 61 479名老年IHD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75.7±8.8)岁.两年间武汉市老年居民平均IHD住院率为3.84%,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住院率分别为4.11%和3.57%;慢性IHD有28 320人(46.1%),心绞痛24 190人(39.3%),急性心肌梗死6 861人(11.2%),其他急性IHD有1 986人(3.2%),急性心肌梗死后近期并发症82人(1.3‰),并发性心肌梗死40人(0.7‰).泊松回归结果显示,道路密度高(β=0.013,95%CI:0.009~0.017)、周边容积率高(β=0.127,95%CI:0.001~0.243)、餐饮娱乐类 POI 密度高(β=0.001,95%CI:0.001~0.002)与老年居民IHD住院高风险相关,交叉口密度高(β=-0.001,95%CI:-0.001~-0.001)、医疗保健类POI密度高(β=-0.005,95%CI:-0.006~-0.004)、公园可达性好(β=-0.001,95%CI:-0.002~-0.001)、NDVI 高(β=-0.121,95%CI:-0.165~-0.078)、土地利用类型为工业用地(β=-0.031,95%CI:-0.062~-0.000)或公共管理用地(β=-0.065,95%CI:-0.117~-0.014)与老年人IHD住院低风险相关.道路密度高(β=0.019)、周边容积率高(β=0.184)、餐饮娱乐类POI密度高(β=0.001)与男性IHD住院高风险相关,周边容积率高(β=0.048)、餐饮娱乐类POI密度高(β=0.001)与女性IHD住院高风险相关.道路密度高(β=0.006)与心绞痛住院高风险相关,道路密度高(β=0.001)和医疗保健类POI密度高(β=0.000)与急性心肌梗死住院高风险相关,道路密度高(β=0.008)、容积率高(β=0.071)及生活服务类POI密度高(β=0.001)与慢性IHD住院高风险相关,道路密度高(β=0.018)、生活服务类POI密度高(β=0.001)与老年IHD住院患者合并循环系统疾病高风险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道路步行环境因素与老年居民IHD住院风险相关,密度过高的道路网络与IHD住院高风险相关,应重视道路步行环境的规划设计以方便老年人日常出行,降低IHD住院风险.

    缺血性心脏病步行环境老年人住院风险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老年卒中后癫痫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郭夏青李郭飞孙玉华郑东琳...
    370-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DGMI)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老年卒中后癫痫(PSE)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PSE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的82例老年PSE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丙戊酸钠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丙戊酸钠联合DGMI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治疗14 d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白介素-2(IL-2)、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PO)水平,脑电图检查指标.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x2检验.结果 联合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24%)高于对照组(7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联合治疗组IL-2、IL-8、TNF-α、MDA、LPO低于对照组,SOD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联合治疗组痫样放电数、累及导联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07%)与对照组(12.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GMI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老年PSE效果显著,能有效调节患者机体血清炎性因子与氧化抗氧化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且安全性较高.

    卒中后癫痫银杏二萜内酯葡胺丙戊酸钠脑电图神经功能炎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