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村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农村经济

张晓山

月刊

1002-8870

010-85195650/49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中国农村经济/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理论刊物。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分析农村形势和政策走势,系统提供农村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介绍各地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劳动生产率为抓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蔡防
    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各国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通常遵循一些一般性的规律,需要完成一些相同的任务,在实践中也形成了一些类似的做法.对此进行归纳提炼从而得出若干特征化事实,是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共同特征的有益描述.这种归纳也有助于揭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核心地位、提高的方式和途径.本文把农业劳动生产率作为推进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通过国际经验的比较,以劳动生产率达到的高度来定义农业强国.进一步地,在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揭示了中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特殊挑战,并从改善劳动力配置和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等方面,着眼于破解农业劳动生产率徘徊局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农业农村现代化劳动生产率特征化事实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双轨制"转型构造与耦合机制

    靳相木王永梅
    1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双轨制"转型这一分析框架考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研究发现,基于内外有别的集体建设用地配置逻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应当采取"双轨制"转型策略,在不触动原有的集体建设用地供地许可制度的前提下,从允许经营性用途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开始,让市场化配置和行政方式配置并行,先由行政方式在集体建设用地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再逐步由市场化配置取得主导地位.原有的集体建设用地供地许可制度是面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成员使用本集体建设用地的特惠性制度安排,属于行政方式配置土地的范畴,而新引进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则是面向各类市场主体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普惠性制度安排,代表了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双轨制"转型的方向.集体建设用地供地许可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静态结构上交织嵌套、在功能适用上重叠竞争、在动态演进中双向耦合,推动着"双轨制"转型过程中二者此消彼长和主辅易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要防止"假入市,真许可",遵循"缩面、限权、公开和赋能"四个原则,与集体建设用地供地许可制度改革联动,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双轨制"转型.

    "双轨制"转型供地许可市场化配置集体建设用地

    集中流转与农地租金:效应及机理

    许庆饶清玲张宽
    3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村集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导的集中流转,逐渐成为推动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取向下农地流转模式的新兴趋势与重要构成,并影响农地租金定价决策.本文基于中国家庭大数据库(CFD)2017年和2019年的两期混合截面数据,从农地转出与转入双重维度考察集中流转对农地租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集中流转会通过促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来提高转出方农地租金要价,同时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增强契约稳定性两条路径诱使转入方接受较高租金.这意味着,现阶段集中流转所推升的农地租金既能保障承包户农地流转收益,又能稳定经营方生产经营预期.这一结论为新时期推动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与保障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考.

    集中流转农地租金土地要素市场化交易成本契约稳定性

    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理论框架、现状特征与路径选择

    张延龙汤佳王海峰刘大玮...
    5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关系到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首先,本文界定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并提出适用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分析框架.其次,基于2019-2021年31384家代表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监测数据,本文分析农产品加工业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的现状特征.最后,本文提出实现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路径: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坚持差异化策略,以产业协同优化高质量发展结构;倡导绿色生产转型,以质量建设转变高质量发展方式;鼓励市场开放合作,以国际视野扩展高质量发展格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联农带农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本文研究为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路径和理论依据,展示了多维度协同作用下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模式.

    高质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政策路径农业企业

    区域公用品牌对农产品网络销量的影响:在线声誉"赋能"还是"负能"?

    杨越丁玉莲蒋玉莫睿...
    7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商平台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市场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空间非平衡格局,形成了区别于传统市场的声誉传播方式.本文基于京东平台的苹果销售数据,探索电商平台市场中不同知名度的区域公用品牌对农产品网络销量的影响以及在线声誉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电商平台市场中,不同知名度的区域公用品牌对苹果网络销量的提升作用存在差异,强势区域公用品牌使苹果网络销量排名提高了 20.2%,弱势区域公用品牌使苹果网络销量排名提高了 14%.在线声誉对于区域公用品牌影响苹果网络销量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良好在线声誉强化了区域公用品牌对苹果网络销量的提升作用,且对弱势区域公用品牌苹果网络销量的提升作用大于对强势区域公用品牌苹果网络销量的提升作用,表明良好在线声誉对区域公用品牌存在"赋能"效应,且对弱势区域公用品牌的"赋能"效应更强;负面在线声誉显著降低了弱势区域公用品牌苹果网络销量,但对强势区域公用品牌苹果网络销量没有显著影响,表明负面在线声誉仅对弱势区域公用品牌存在"负能"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线声誉对于区域公用品牌影响苹果网络销量的调节作用在资质良好的店铺中更强.本文研究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电商助力农产品上行提供了经验证据.

    电商平台区域公用品牌在线声誉农产品网络销量

    地理标志引领民族山区和美乡村建设的机制与路径——基于新内源发展视角的分析

    党国英郭宇星张连刚
    9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特色地域资源,传承民族山区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民族山区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以特色地理标志资源为研究对象,构建"资源-参与-认同"的新内源发展分析框架.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民族山区和美乡村建设需以特色地域资源为基础,激活地域内主体的实践动力,充分利用地域外资源.第二,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强化外部支撑体系、赓续人文资源,对特色地域资源的保护式开发与整合利用是民族山区和美乡村建设的必要条件.第三,实现"政府引领+地域微自治组织共管"和"传统茶农+新型经营主体"多主体协同、内外共生的整体性赋权是民族山区和美乡村建设的基础保障.第四,以传统农耕文化为指引校准特色地域资源发展方向,以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引领实现民族山区地域内外多元价值认同,是和美乡村建设的根本遵循.

    和美乡村新内源发展地理标志和谐共生

    中西部县城经营的悖论及其解释——基于城市等级结构的分析视角

    仇叶
    119-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营县城是当前中西部地区推动县域城镇化的主导模式,这使县域城镇化普遍陷入低质量发展困境.本研究引入城市等级结构的分析视角,依托个案研究方法,解释中西部县城经营悖论的发生机理.研究表明,城市经营协调着城市建设投入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其展开依赖经营驱动机制、经营约束机制与发展转换机制的共同运作,城市等级结构对城市经营机制的运转有着重要影响.中西部县城位于城市等级体系末端,以公共服务经营化驱动城市经营,在弱经营约束与弱发展转换机制下进行资金投入构成了县城经营的基本特征.由此,经营县城获得的强大资源动员能力与低效的公共支出相碰撞,使县域城镇化陷入弱发展、高汲取、高风险的经营悖论.这表明,中西部县城处于"弱市场-强社会"的城乡中间地带,不适宜采取风险性的城市经营策略,应当将保障农民利益、维持社会稳定的公共服务作为县域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县域城镇化城市等级县城经营公共服务

    数字乡村发展政策实施能否推动革命老区农业新业态创业活动

    赵路犇林海
    14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农业新业态创业活动,转变传统农业经营模式,是革命老区农业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2012-2022年县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评估数字乡村发展政策实施对革命老区农业新业态创业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乡村发展政策实施能够促进革命老区农业新业态创业活动,这一结论经过替换被解释变量、排除其他政策影响、调整回归模型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数字乡村发展政策实施通过强化区域创新应用能力、匹配农业规模经营需求和增加政府财政投入三条路径影响革命老区农业新业态创业活动,在红色空间覆盖范围较小、基层组织能力较强、区位禀赋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这一效应更加突出.第三,数字乡村发展政策实施对基层组织能力较强的邻接革命老区县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因此,应进一步扩大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覆盖范围,深化数字乡村发展政策实施对革命老区农业产业振兴的影响.同时,寻求不同类别革命老区县发展的特有优势,积极培育革命老区农业新业态领域内企业的自发调整能力,激活革命老区产业发展的主动性.

    数字乡村发展政策革命老区农业新业态创业活动数字农业

    制度路径融合激活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机制——基于嵌套制度体系分析框架

    苏毅清覃思杰舒全峰
    161-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主导、自由市场与农户自组织三种制度路径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这可能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集体行动难以被激活.本文基于嵌套制度体系分析框架剖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福绵区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的案例,揭示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具体激活机制.研究发现:政府主导、自由市场与农户自组织三种制度路径的融合,需要以制度路径与治理情境的匹配为前提条件,由此实现以不同制度层级规则互动为本质的制度路径融合.不同制度层级规则的互动使嵌套制度体系获得结构上的稳定性与应对冲击的韧性,进而改善影响集体行动的关键要件,并最终实现集体行动的激活.基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激活机制,本文进一步提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激活机制是由"制下市场"这一制度模块单元所驱动的.因此,无论具体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情境如何,实践中只有成功构建"制下市场"制度模块单元,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集体行动才有望得到激活.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嵌套制度体系农户自组织集体行动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第八届"三农论坛"征文启事

    《中国农村经济》编辑部《中国农村观察》编辑部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