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史
中国农史

王思明

双月刊

1000-4459

zgns@njau.edu.cn

025-84396605

210095

南京市童卫路6号南京农业大学内

中国农史/Journal 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季刊)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联合主办的农业历史专业学术性刊物。本刊创刊于1981年。迄今为止,已出版85期,发表论文1400多篇,达1200多万字,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国内三大经济史杂志之一。自1992年以来,本刊连续3次均被评为历史类全中文核心期刊,也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此外,本刊刊登文章还被美国《史学文摘》、《美国历史与生活》和《中国地理科学文摘》等杂志摘录和转载,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所载域外传入植物研究

    王星光王智乾
    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作为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植物学著作之一,记载植物共十二类,1714种,包含域外传入的植物91种,其中《植物名实图考》指出的域外传入植物13种,《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指出的域外传入植物12种,《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但未指出域外传入身份的植物66种.91种域外传入植物原产自世界各地区,传入时间跨越史前到清代数千年之久.这些植物的传入时间和最初传入地点,反映出古代中国域外植物的传入高峰期分布在两汉、隋唐五代和明清时期,最初传入地区经历了 一个由中国中西部地区向东南地区的变迁过程.从《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91种域外植物可以看出其超越前代植物学著作的特殊价值,无论是因吴其濬本身特殊经历而赋予《植物名实图考》内容上的融汇各家、全面广博,还是该书以植物为依托,充满人文关怀与开放包容的理性认识,抑或是《植物名实图考》中图谱之精致、质量之上乘,都使其价值超越前代植物学著作,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外来植物提供了值得参考的资料和数据.因受时代条件的局限,吴其濬对域外传入植物的记载也存在一些舛误,但这并不能影响《植物名实图考》作为我国古代植物典籍集大成者的地位.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域外传入植物

    中外关系视野下的黄泛区国际賑灾合作(1938-1945)

    孙小蕾
    2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园口决口以后,国民政府除运用自身力量救济外,也借助外部力量参与救灾.第一阶段,向国际联盟申请技术支持,以失败告终.第二阶段,委托在华国际救灾团体推进黄泛区救灾工作,包括联系上海等地已有的国际在华救灾团体,牵头协助中外人士成立临时性华洋救灾机构,依靠仍然留守沦陷区的国际公教组织赈灾等三种形式.第三阶段,与美国援华救济联合会共同开展筹赈宣传、施行赈济.第四阶段,向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提交黄泛区善后救济计划.国民政府主动寻求不同方式进行国际救灾合作,标志着近代中国国际赈灾合作的传承与转型,也反映出抗日战争时期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对中外关系、中国外交及国际对华援助的影响.在黄泛区救灾中,国民政府过于依赖外援,缺乏独立自主,与国际组织合作救灾、改善民生的目标并未达成.

    国民政府黄泛区抗日战争国际赈灾合作中外关系

    1952年中国农民代表赴苏参观团述评

    肖钊
    40-5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52年4月至8月,中国农民代表参观团对苏联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访问,其间参观了苏联各地的城市和农村,深入了解和学习了苏联农业技术和农业集体化经验,并体验了苏联农民的实际生活.回国后,他们大力推广苏联农业技术,广泛传播访苏经验和感受,改变了中国农民对社会主义的认知,激发起大家学习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进程,同时也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中国农民参观团苏联农业集体化

    古农书翻译与知识组织研究

    吴梦成王东波黄水清
    5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探寻古农书知识的深层脉络中,文章从跨学科视角开发了一种创新的古农书翻译与知识图谱构建方法.该方法不仅有利于深化对古农书的理解,也为古农书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通过训练和微调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机器翻译模型,完成古农书的翻译并构建古农书平行语料库以辅助人工标注与古农书知识图谱构建.接着,本文通过知识标注、实体抽取、关系抽取等数据挖掘技术,对古农书的非结构化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与组织.最终,构建的知识图谱不仅仅是对古农书知识的再现,更是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入探索与应用的工具.研究结果揭示了所提方法在促进古农书知识理解、应用与传播方面的有效性以及跨学科方法在古农书研究中的重要性.

    古农书机器翻译知识标注知识图谱

    抗战胜利后天津的粮食供给困境与政府因应(1945-1947)

    袁凯旋王先明
    6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胜利后,天津面临着战争导致的粮荒与通货膨胀引起的粮价上涨困境,两者交织起伏,使供需矛盾突出.天津市政府通过向中央"求粮"获取敌伪存粮、开仓平粜,赴产区"购粮"增加储备、疏导粮源,同市场"争粮"促进流通、降低粮价,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供给困境.然而,由于战后天津的市场网络大为缩小,粮源难以为继;通货膨胀无法控制,粮食首当其冲,市场无法正常运转;加之政策又违背经济规律,因而战后天津的粮食供给由最初的困境一步步走向"绝境".

    战后天津粮食问题平粜市场管制

    民国时期养鸡业的改良与困境研究

    张跃周子超
    8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民国社会和政府在蛋品出口面临危机和复兴农村的背景下掀起的以宣传养鸡知识、推广种鸡、防治鸡病、建立示范区为主要内容的养鸡业改良活动及其成效有限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作为养鸡主体的广大农民和专业养鸡者,在缺乏科学规划、得不到专业指导的情况下,由于资金缺乏、议价能力弱致使他们难以从改良活动中获取合理价格,造成他们改良养鸡业的激励不足,最终导致养鸡方法仍囿于传统而难以突破.

    民国时期养鸡业改良困境

    民国内蒙古东部牲畜棚圈的搭建及利用

    张博
    95-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协助牲畜抵御草原寒潮的利器,棚圈既是牲畜的生活空间,更是人类的生产空间,其搭建与利用不仅反映了农牧民对于家畜环境与牲畜空间的管理,而且也体现了畜牧生产模式与牧区社会的发展变迁.民国时期,内蒙古东部逐渐形成了农业区、农牧混合区以及纯牧区的多元经济地域,在此社会背景下,广大畜牧生产区的棚圈搭建数量逐渐增多,且不同地域在棚圈的选址、搭建、利用管理上也逐渐探索出了适应当地畜牧生产环境的多样模式,其中部分地区牲畜棚圈的建造与管理更融入了内地农区畜圈搭建的理念与技术,既反映出人、畜与草原环境的多元互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内蒙古传统畜牧生产模式与牧区社会的新变迁.

    内蒙古东部牲畜棚圈家畜环境民国时期历史地理

    明中叶的社会转型与地域空间结构重塑:以徽州屯溪地区为例

    王开队卢东
    109-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明中叶社会转型契机的出现,江南等地商品经济日趋活跃,人地关系亦日渐紧张,这影响到其土地利用与区域开发模式等,诸如徽州等一些地区的地域空间结构由此开始发生转变.这一时期,休歙盆地以屯溪为中心的数十个村落逐渐形成同一市场圈,其区域系统性不断得以加强.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时空计量统计不难发现,经过长时期的变迁,明中叶屯溪一带村落呈现出村落片区密于河谷、疏于山丘的分布形态,其发展具有鲜明的时空层次性;至嘉、万之际,大量山丘地带的村落开始入志,表明其村落地域空间结构得以重塑.这一结果既是屯溪地区自身自然与人文环境双重作用的体现,同时,也是外部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转型这一大环境作用于区域社会小环境的具体体现.

    社会转型地域空间结构徽州屯溪村落人地关系

    治黄保运大局下的王家营减水坝及相关问题探析

    董清刘光亮
    120-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营减水坝是康熙年间修建于黄河北岸堤防上的溢流坝,南临黄河,北通盐河,为黄河、淮河和运河交会处清口附近的一项大型工程.该工程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往北排水入盐河,可分减下泄黄河洪水,防止水流盛涨危害河堤安全的同时,能加大淮河清水畅出,并可接济盐河水源,用来运输盐、苇等.后因减坝启放年久,坝下冲刷成深塘,坝底桩石冲坏,原址施工困难,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曾多次重修、移建.经考古勘探证实,王营减水坝的移动,整体呈现出向西移的趋势.这是由于黄河东流,溢流坝向西靠近来水方向,更利于排泄洪水,有着治黄保漕、舍农的考量,以及尽量避免洪水淹没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官署就在城里),既实现了政治、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契合了朝廷治河保漕的政治方向.

    王营减水坝黄河盐河清口水利枢纽

    回归日常生活: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再思考

    徐业鑫薛伟芃
    13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调形成的农业生产生活系统,遗产地居民的意义世界、生存情境以及实践逻辑是理解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索引.因此,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不仅要关注遗产本身的系统特征,而且要将遗产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实践纳入视野,在对遗产地居民生活世界的文化阐释路径下,分析其独特的意义网络与表达动力.在此基础上,修复遗产地居民与农业文化遗产互嵌的共生关系,重塑遗产地居民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行动主体地位,进而使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成为遗产地居民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的自觉行动.

    农业文化遗产遗产地居民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