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刘承基 凌锋

月刊

1672-5921

CJCVD@vip.163.com

010-83128791

100053

北京市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于2004年1月18日创刊发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办。我国著名脑血管病专家刘承基、凌锋教授担任主编。内容涉及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等。杂志同时向国内外发行,面向所有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工作者,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颌面外科、整形科、超声科等医学专业的医师。2006年,杂志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被荷兰《医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所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发病24小时内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周佳男张洋周志龙赵新宇...
    793-8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发病24h内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VBAO)行血管内治疗(EVT)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0月至2023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发病24h内接受EVT治疗的AVBAO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卒中相关危险因素(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冠心病、吸烟、既往卒中)、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起病形式、术前静脉溶栓、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BATMAN)评分、闭塞部位(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及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治疗方式[直接导管抽吸取栓和(或)支架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首选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为直接血管成形术,若取栓术后血流不能维持需进一步行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则为补救血管成形术]、发病至穿刺时间(OPT)、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PRT)、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以mTICI分级2b或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围手术期并发症[术中栓子逃逸、术中再闭塞、术中夹层、术后3 d内出血转化和术后3 d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以术后90d 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mRS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纳入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1的指标,采用向后剔除法筛选变量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发病24h内AVBAO患者行EVT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接受EVT的AVBAO患者149例,其中预后良好患者79例,预后不良患者70例,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患者145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34例,死亡32例。(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预后不良患者相比,预后良好患者的术前NIHSS评分[16。0(12。0,23。0)分比24。5(16。8,31。3)分,Z=-4。280,P<0。01]和术前mRS评分[4(4,4)分比5(4,5)分,Z=-4。711,P<0。01]均更低,糖尿病患者比例更低[15。2%(12/79)比35。7%(25/70),x2=8。376,P=0。004],且预后良好患者术后3d内出血转化发生率[7。6%(6/79)比 25。7%(18/70),x2=-0。246,P=0。003]与 sICH 发生率[1。3%(1/79)比14。3%(10/70),x2=-0。249,P=0。002]均低于预后不良患者。(2)将年龄、高脂血症、糖尿病、术前NIHSS评分、术前mRS评分、术后3 d内出血转化及sICH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OR=2。433,95%CI:1。088~5。441)、糖尿病(OR=2。797,95%CI:1。168~6。701)、术前高 NIHSS 评分(OR=3。715,95%CI:1。684~8。195)、术后 3 d 内 sICH(OR=19。681,95%CI:1。984~195。192)是发病24 h内AVBAO患者接受EVT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高脂血症、糖尿病、术前高NIHSS评分和术后3d内sICH是发病24h内接受EVT的AVBAO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卒中预后血管成形术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

    Tubridge和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对比分析

    肖景锐赵睿张照龙邵黎明...
    802-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TFD)和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SFD)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8月至2023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南院区介入医学科收治的62例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应用的血流导向装置将所有患者分为TFD组(32例)和SFD组(30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麻醉开始至麻醉苏醒时间)及动脉瘤位置(前循环、后循环)、动脉瘤类型(巨大动脉瘤:最大径≥25 mm、大型动脉瘤:最大径15~<25mm、中型动脉瘤:最大径5~<15mm、小型动脉瘤:最大径<5 mm)、动脉瘤形态(囊状动脉瘤、单纯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动脉瘤最大径、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术前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动脉瘤壁强化情况。术中参照Surpass颅内动脉瘤栓塞系统治疗大型或巨大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试验(SCENT)与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试验(IMPACT),根据动脉瘤情况选择不同类型血流导向装置及支架直径、长度,血流导向装置置入后即刻造影,若动脉瘤瘤颈处出现"射血征",则适量填塞弹簧圈,直至动脉瘤体部无对比剂充盈;若血流导向装置释放后即刻造影未见"射血症",则结束手术。术后即刻造影评估载瘤动脉狭窄[通畅(狭窄率≤50%)、狭窄(狭窄率>50%)或闭塞(狭窄率100%)]情况及动脉瘤闭塞程度,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对动脉瘤闭塞程度进行评估。有效性评估:术后≥1个月进行DSA随访,以末次造影结果为最终随访结果评估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0KM分级D级为动脉瘤完全闭塞,其他等级为动脉瘤不完全闭塞)及载瘤动脉狭窄情况。安全性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mRS评分0~2分为临床预后良好,mRS评分3~6分为临床预后不良),并统计患者的围手术期(术后≤2周)并发症(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结果 共62例患者的62个动脉瘤被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为单发动脉瘤且均采取单一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其中男28例,女34例,年龄32~76岁,平均(57±10)岁,前循环动脉瘤39个,后循环动脉瘤23个。62例患者中,囊状动脉瘤43例,单纯梭形动脉瘤4例,夹层动脉瘤15例。其中囊状动脉瘤患者中38例位于前循环,5例位于后循环;单纯梭形动脉瘤患者中1例位于前循环,3例位于后循环;所有夹层动脉瘤均位于后循环。动脉瘤最大径为2。0~27。0mm,中位数为7。0(5。0,12。0)mm;瘤颈宽度为2。0~18。5 mm,中位数为5。0(4。0,6。7)mm。(1)TFD组和SFD组患者的动脉瘤位置及动脉瘤形态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一般资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TFD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3%(2/32),SFD组为10。0%(3/3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0);末次随访两组患者临床预后良好率均为100。0%。(3)所有入组患者术后均行头部DSA随访,随访时间55~1 150d,中位随访时间205。0(108。0,360。0)d。两组患者术后即刻OKM分级分布(P=0。607)及末次随访的完全闭塞率[53。1%(17/32)比63。3%(19/30),P=0。4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载瘤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 TFD和SFD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相当。本研究结果仍需前瞻性大样本量研究进一步证实。

    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血管内操作动脉瘤腔内修复

    2024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812页

    振幅整合脑电图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及情感障碍的预测价值分析

    王瑞韩柯柯郝永岗杨丽慧...
    813-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障碍、情感障碍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4年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CSVD患者100例作为CSVD组,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4年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并与CSVD组年龄、性别匹配的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CSVD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饮酒、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半乳糖凝集素3(Gal-3)、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Hcy)、血Tau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估认知功能,MMSE量表评分<24分且MoCA量表评分<25分为存在认知障碍;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是否存在情感障碍,HAMA评分≥14分或HAMD评分≥20分为存在情感障碍;比较CSVD组与对照组上述4项量表评分。收集并比较CSVD组和对照组aEEG、BAEP情况,根据aEEG背景活动连续性、睡眠-觉醒周期情况、下边界振幅水平、窄带宽度情况的综合评分判断aEEG结果,评分0~3分为aEEG异常;观察、记录BAEP波形中的Ⅰ、Ⅲ、Ⅴ波潜伏期和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各波潜伏期>均值+3个标准差和(或)波间期>均值+3个标准差为BAEP异常。根据MMSE量表评分和MoCA量表评分结果将所有CSVD患者分为认知障碍患者和非认知障碍患者,根据HAMA评分和HAMD评分结果将所有CSVD患者分为情感障碍患者和非情感障碍患者。将CSVD患者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不存在共线性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构建多因素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别分析多因素模型对CSVD患者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 (1)CSVD组高血压病患者比例、CRP、Gal-3、胱抑素C、Hcy、Tau蛋白、GFAP及HAMA、HAMD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MMSE、MoCA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CSVD组aEEG的背景活动连续性、睡眠-觉醒周期、下边界振幅以及窄带宽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CSVD组的BAEP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各波形参数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CSVD患者中认知障碍患者52例,非认知障碍患者48例;情感障碍患者36例,非情感障碍患者64例;同时合并认知障碍与情感障碍的患者17例。认知障碍患者年龄、Tau蛋白、GFAP、aEEG异常比例和BAEP异常比例均高于非认知障碍患者(均P<0。05);情感障碍患者年龄、aEEG异常比例和BAEP异常比例均高于非情感障碍患者(均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EEG异常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是aEEG正常CSVD患者的4。364倍(OR=4。364,95%CI:1。554~12。252,P=0。005);BAEP异常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是BAEP正常CSVD患者的3。218倍(OR=3。218,95%CI:1。218~8。503,P=0。018)。通过 ROC 曲线分析由 aEEG 异常和 BAEP 异常共同构建的多因素模型对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32,敏感度为76。38%,特异度为82。5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EEG异常CSVD患者情感障碍的发生风险是 aEEG 正常 CSVD 患者的 3。203 倍(OR=3。203,95%CI:1。288~7。966,P=0。012),BAEP异常CSVD患者情感障碍的发生风险是BAEP正常CSVD患者的2。553倍(OR=2。553,95%CI:1。011~6。446,P=0。047)。通过ROC曲线分析由aEEG异常和BAEP异常共同构建的多因素模型对CSVD患者情感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00,敏感度为74。21%,特异度为83。49%。结论 aEEG和BAEP异常是构建CSVD患者认知和情感障碍预测模型的重要因素,采用aEEG和BAEP联合所构建的多因素模型对CSVD患者认知和情感障碍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大脑小血管疾病诱发电位,听觉,脑干认知障碍情感障碍脑电生理监测技术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并迂曲九例

    张立成陈福业辛振学马金邦...
    823-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并迂曲患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6月至2023年8月于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9例颈动脉狭窄并迂曲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入院初步诊断、临床表现、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术前术侧及对侧血管影像学情况。根据血管迂曲类型分为以下3种手术方法:(1)颈内动脉"C"形迂曲采用斜行离断颈内动脉起始部,外翻剥离斑块,并向远端延长颈内动脉切口,近端延长颈总动脉切口,将颈内动脉下拉与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2)颈内动脉盘曲采用斜行离断颈内动脉起始部,外翻剥离斑块后切除颈内动脉起始段冗长部分并下拉与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3)颈内、颈外动脉均折曲或颈总动脉折曲采用横断颈总动脉后外翻剥离斑块,并切除部分颈总动脉,下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后,行颈总动脉端端吻合。所有患者术后1~3d行颈部CT血管成像(CTA)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通畅情况、迂曲改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1~3d颈部CTA、颈部血管超声评估残余狭窄率≤30%、迂曲改善、无卒中发生为手术成功。术后观察有无卒中、心肌梗死、声音嘶哑、手术切口出血、肿胀及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术后1、6、12个月门诊复查颈动脉超声,评估再狭窄(收缩期峰值流速>220 cm/s,血管直径减少70%以上)情况。结果 9例患者中男4例,女5例;年龄61~74岁,平均(67±4)岁。颈动脉无症状性重度狭窄3例,症状性中度狭窄3例,症状性重度狭窄3例。既往高血压病9例,糖尿病5例,高脂血症6例,冠心病4例,吸烟5例,饮酒4例。术侧颈内动脉"C"形迂曲5例,颈内动脉盘曲2例,颈内、颈外动脉均折曲1例,颈总动脉折曲1例。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3d颈部CTA示所有患者术侧颈动脉均通畅,血管迂曲较前改善,颈部血管超声均提示血流动力学情况良好。无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术后1、6、12个月门诊随访行颈部血管超声,9例患者均未发生再狭窄。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并迂曲的有效方法,术前应对患者血管情况进行详细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且样本量小,研究结论尚需多中心、大型研究进一步验证和探讨。

    颈动脉狭窄颈内动脉显微外科手术颈动脉迂曲

    双侧颈内动脉及双侧椎动脉闭塞伴咳嗽性晕厥一例

    慈舜超尹琳
    831-83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侧颈内动脉及双侧椎动脉均完全闭塞的患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作者报道了 1例双侧颈内动脉及双侧椎动闭塞的患者,该患者曾出现咳嗽性晕厥,但并无其他神经系统缺损症状,脑血管造影显示其颅内存在较为广泛的侧支循环。作者对这一独特病例进行了报道,并对其颅内侧支循环情况进行了探讨。

    颈动脉疾病脑血管造影术侧支循环咳嗽性晕厥双侧颈内动脉闭塞双侧椎动脉闭塞

    舌下神经管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静脉解剖及血管内介入治疗

    张朝苏新宋子豪马永杰...
    834-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舌下神经管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是一种涉及髁前静脉和(或)髁前汇的DAVF。由于其发病率低且舌下神经管附近的静脉解剖结构复杂,舌下神经管区DAVF常不能被临床医师识别。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舌下神经管区DAVF的一线治疗选择。作者总结了舌下神经管附近的解剖结构及血管内介入治疗舌下神经管区DAVF的不同方法、入路及其相应并发症,以期为临床治疗舌下神经管区DAVF提供一定帮助。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舌下神经管区硬脑膜动静脉瘘静脉解剖血管内介入治疗综述

    卒中后睡眠障碍及其信号分子变化的研究进展

    张可灿班玮康陈品秋杨志宏...
    841-849,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卒中后睡眠障碍(PSSDs)是卒中患者发病后首次出现并达到睡眠障碍诊断标准的临床综合征,可对患者情绪、认知及运动功能康复产生负面影响。PSSDs类型多样,主要引起卒中患者睡眠结构的改变,其发生、发展与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炎症因子密切相关。充分认识PSSDs有助于临床诊疗,优化治疗方案,从而改善神经功能预后。作者从PSSDs的睡眠模式变化、类型及其信号分子变化的角度进行文献复习,旨在为临床诊疗和深入研究PSSDs提供参考。

    卒中后睡眠障碍睡眠觉醒障碍睡眠分期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综述

    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无效再通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吕猛徐率立戴缤
    850-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目前,血管内治疗已经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然而,仍有部分患者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级或3级),但术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这种现象被称为无效再通。该综述拟对无效再通的机制及其基线特征、血液、影像学等标志物进行总结,以期帮助临床医师早发现、早识别可能发生无效再通患者,为预防和治疗无效再通提供思路。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无效再通标志物综述

    含凝血酶原1型结构域的蛋白质1在颅内动脉瘤发生及破裂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文斌吴浩
    856-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颅内动脉瘤破裂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电子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内膜表面内皮细胞的连接处可见小孔和扩大的间隙。黏着斑是连接细胞外的复杂大分子复合物结构,其作用为维持脑血管的完整性,含凝血酶原1型结构域的蛋白质1(THSD1)和踝蛋白相互作用可将内皮细胞拴系至下层基底膜上,组装形成黏着斑并促进其成熟,以维持血管内膜完整。THSD1可通过细胞内吞途径及小干扰核糖核酸调节自身数量及功能,THSD1突变后其翻译蛋白THSD1功能异常,易于发生颅内动脉瘤。该文从THSD1基因的定位与功能、颅内动脉瘤发生的病理机制、THSD1与动脉瘤发生的关系及THDSI功能的调节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颅内动脉瘤黏着斑THSD1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