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小云

季刊

1009-508X

skxb@cau.edu.cn

010-62736933 62732074

100083

北京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一本以社会科学研究为主题的学术季刊。该刊立足于人文、社会学科的学术探索,在学术上以求实、求新为准则,倡导探索求索,欢迎学术争鸣。该刊在农业大命题下,专设三农论坛、农业经济研究、农业社会调查、农村社会研究等栏目,并滚动性开设经济理论与应用、企业经济、管理科学、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等栏目。欢迎社会各界研究者、探索者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走自己的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建构与路径选择

    张明皓
    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鲜明品格.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将马克思主义农政理论与中国国情、农情有机结合,旨在破除西方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话语迷思,探索通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新发展阶段须构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耦合传导机制,探寻村社集体现代性转化和小农户组织化方案,同时立足县域城乡融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内生为源、外生联动式发展,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爱社会多元协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保障.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农村发展转型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建构实现路径

    找回社区:中国农业转型研究的视角拓展

    孙新华
    1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农业转型深深嵌入农村社区,中国农业转型研究急需找回社区视角.现有农业转型研究中的五大视角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农村社区在农业转型中的重要性,更没有将农村社区作为研究视角,因此无法有效解释中国农业转型.因为作为中国农村基本单位的农村社区不仅具有厚重的社会关系,而且拥有独特的村社制度,在我国农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从社区视角推进中国农业转型研究,可从农业转型的社区基础、农业转型的社区后果、社区视角下的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模式三大议题展开.

    农业转型农村社区社区视角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用工困境及其人力基础

    陈航英
    3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普遍使用大量农业雇工.本文认为,现代农业产业的用工实践呈现出三个特征,即劳动力结构失调、土客结合式用工和有组织但不正规.在这样的结构特征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遭遇了劳动力数量不足和质量欠缺两个问题.综合农业雇主和农业雇工双重视角,本文发现,用工困境根源于在村农业劳动力所秉持的行动逻辑、劳动习惯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所需之间的不匹配,使得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人力基础极为薄弱.因此,有必要深入思考并采取相应措施,为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构建稳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现代农业产业农业雇工用工困境人力基础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小农户的组织化:不同服务模式的比较

    陈义媛
    4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比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型社会化服务模式,讨论了小农户如何被组织起来以及组织成本由谁承担的问题.在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化服务模式中,小农户因受到政府补贴的吸引而达成了临时的合作,但这种组织化具有暂时性.在市场主导型社会化服务模式中,小农户或被整合到规模经营主体的种植模式中,或被服务组织重塑.在这两种服务模式中,小农户都是被动的参与者,其组织化程度并未提高.村集体经济组织可能通过重建与小农户的双向权责均衡关系,通过收取服务费用的方式来解决组织成本问题.这种双向的权责均衡关系使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小农户之间建立起有机的利益联结,从而使该组织对小农户的组织和动员成为可能.

    农业社会化服务小农户组织化村集体经济组织

    集体产权的权能拓展何以促进共同富裕?——基于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分析

    肖盼晴
    6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全面、均衡和持续性是其基本要求.从中国实践来看,集体产权的权能扩张可有效盘活闲置或低效利用的集体资源,并且权能拓展可促使集体产权的扩张、发展和变动等特性得以进一步释放.总体来看,集体产权的权能拓展有利于集体内外、城乡共同富裕的实现.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个体权利被遮蔽、同一场域内多元主体分化、成效难以持续等问题不断凸显.权能拓展对共同富裕的正向促进可能转为反向阻碍.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宏观层面需明确权能拓展与共同富裕间的逻辑关联,微观层面则需强化权利主体的自主性、维持多元主体的均衡性、增强权利实现的可持续性.如此,才能通过集体产权的权能拓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马克思产权理论共同富裕集体产权权能拓展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研究——陕西省袁家村的经验

    李卓
    8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也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但要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还必须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和环境保障作为支撑.本文通过对陕西省袁家村走向共同富裕的案例进行解剖,讨论在共同富裕的微观实践中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推动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研究表明:(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但这并不构成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条件,要想实现"村庄强"和"农民富"的双重目标,还必须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前提下,构建科学的分配机制与治理环境;(2)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受乡土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影响,因而在进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分配时必须充分吸收乡土社会运行规则,通过逆市场化的方式来推动分配机制创新,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在村域内实现公平分配;(3)良好的村庄治理生态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集体成果公平分配的保障,因而在推动经济发展和集体收益分配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改善村庄治理生态,以此构建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共同富裕和村庄实现善治的良好格局.

    农村集体经济农民共同富裕经济基础社会基础环境保障

    经营性扶贫资产管理的现实挑战与解决路径

    殷浩栋
    9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营性扶贫资产是稳定脱贫人口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由于经营主体拖欠分红或未退还入股本金的问题有所显现,经营性扶贫资产的司法诉讼案件不断增加.基于对司法裁判文书的分析,发现经营性扶贫资产面临较大经营风险和司法风险.在新发展阶段,无论是促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兴旺,还是促进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都需要确保经营性扶贫资产稳定发展并实现保值增值.因此,必须健全经营主体运营和监管机制,妥善处置经营风险,还要着力提高合同文本的规范性,利用案例指导制度解决"同案不同判"问题.

    扶贫资产脱贫攻坚司法诉讼乡村产业乡村振兴

    乡村产业振兴中的"联村发展"——对陕南H县"三联"经验的考察

    许汉泽
    106-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脱贫攻坚结束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后,欠发达地区乡村产业发展面临政策环境转型、外在扶持力度减弱等新挑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H县创新探索出了以"支部联建、资源联享、产业联盟"为核心的联村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逻辑是弥合产业发展的市场边界与村庄的行政边界不一致的罅隙,通过跨域机制、整合机制与链接机制打破乡村产业跨边界发展的梗阻,有效整合不同主体的多方资源,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衔接,并最终构建乡村产业发展共同体.联村发展不仅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而且还直接助力乡村产业兴旺与共同富裕政策目标的实现.

    联村发展产业振兴跨域发展共同富裕

    当乡建情怀遭遇经济规律:对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反思

    张慧鹏
    12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一直是主流趋势,但也有一些青年大学生逆流而上,投身乡村建设事业,成为乡建青年.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出于朴素的情感,而是有着一整套理论体系的支撑.他们反思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带来的负面后果,试图反其道而行之,在农村探索出另类发展模式.乡建青年的理想情怀令人钦佩,但他们的做法往往忽略经济规律而屡屡受挫.从唯物史观来看,分工深化和生产社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反思市场化造成的生产社会化不能走向美化前现代的个体小生产.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反思传统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也不应该走向否定工业化和城镇化本身.乡村振兴不是要反城镇化,而是要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

    乡建青年现代化客观规律唯物史观

    从生存逻辑到发展逻辑——藏东地区达西村的分家研究

    杨小柳陆烨
    137-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东地区的达西村自2010 年以来出现了不平常的分家剧增现象,大致可以分为制度型分家、意愿型分家和政策型分家三类.其中,制度型分家是传统藏族社会家庭再生产的主要机制,意愿型分家与政策型分家则是在以户为单位的帮扶机制刺激下出现的,直接导致了分家数量剧增.分家的变化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藏族微观社会的变迁机制,藏族的传统家屋转变为户籍之家,发展逻辑正在取代生存逻辑,成为藏东农村家庭再生产的底层机制,具有藏族文化特色的发展型家本位社会成为当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特征.

    藏族分家生存逻辑发展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