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小云

季刊

1009-508X

skxb@cau.edu.cn

010-62736933 62732074

100083

北京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一本以社会科学研究为主题的学术季刊。该刊立足于人文、社会学科的学术探索,在学术上以求实、求新为准则,倡导探索求索,欢迎学术争鸣。该刊在农业大命题下,专设三农论坛、农业经济研究、农业社会调查、农村社会研究等栏目,并滚动性开设经济理论与应用、企业经济、管理科学、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等栏目。欢迎社会各界研究者、探索者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人口学前瞻与优化青年人口发展

    穆光宗侯梦舜尹书山穆昱含...
    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当年梁启超发出历史呼号"少年强则国强"、李大钊提出"青春中华之创造"到如今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时代强音"青年强,则国家强",显示了一脉相承的青少年与国家发展联系紧密的认识逻辑.本文回顾和界定了青年及青年人口学的内涵,认为青年可定义为"风险型人口"和"资源型人口"两大类,继而讨论了"青年强"的三重含义,即青年人口储备充足、青年人口素质卓越和青年人口红利丰厚,充分诠释了"青年强,则国家强"时代命题的深刻内涵.概言之,人尽其才则"青年强",才尽其用则"国家强".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视角阐述了我国青年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突出表现为:中国未来青年人口数量将长期处于缩减状态;青年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思想素质都有待"提质增效";就业不充分,青年人口红利没有被充分释放.因此,要优化青年人口发展、进一步增强青年力量,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强化青年人口储备、优化青年人口素质、极化青年人口红利、激发全人口活力.在人口负增长时代,建设适宜青年生存与发展的青年友好型社会极为必要,把解决青年问题作为解决低生育率等社会人口问题的重要突破口迫在眉睫.

    青年青年人口学少子化青年人口储备青年人口红利健康储蓄青年高质量发展

    1990年以来我国县域人口的变动趋势与发展挑战

    盛丹阳段成荣吕利丹毕忠鹏...
    2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重要进程中占有独特地位.县域人口变动事关县域的发展及其重要载体作用的发挥.本文以1990 年以来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从规模、结构、质量等多个维度考察了我国县域人口现状及较长时期内的变动趋势,并分析了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差异.20 世纪90 代以来我国县域常住人口持续减少,人口净流出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人口出现缩减,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各区域间县域人口发展分化加剧,面临诸多挑战.与此同时,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高等教育人才比重增加及区域间人口发展差异缩小也为县域人口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遇.应利用好县域人口城镇化和教育提升优势,提升县域整合功能,密切关注县域人口外流、结构老化和少数民族人口变动等问题,做好应对准备.

    县域人口人口负增长人口城镇化区域差异

    中国农村老龄健康:特征、成因与应对方略

    陆杰华孙杨
    4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多期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数据分析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并从性别、地区、城乡、家庭四个维度剖析健康不平等的主要特征.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较差但略有改善;患慢性病率达七成且共病特征明显;ADL失能率稳定在13%左右,但IADL失能率提高;男性、城镇、有配偶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更好;健康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而扩大,地区差异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当前,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水平低、村居基础设施落后、医疗资源城乡配置非均衡、家庭照料功能弱化以及预防性保健不足是制约老龄健康发展的重点因素.下一步需要坚持全生命周期和积极老龄观理念,加强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夯实设施、制度和资源基础,深化康养服务内核,促进农村老龄健康高质量、可持续、公平发展.

    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健康老龄化健康不平等应对方略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

    杜鹏李子洋
    6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适应人口变化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应然选择和必然之路.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叠加长期存在的"城乡倒置"现象,使得农村地区已有近1/4 的区域率先进入超老龄社会,其共同面临劳动力与人才老化、乡村发展能力弱化以及养老服务需求增加的现实挑战.为应对挑战,超老龄农村依靠尚存的人口机会窗口与内生的资源禀赋维系发展.在此基础上,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外部资源输入的方式支持乡村发展,以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弥合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差距.然而,内生资源形塑的区域差异与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整齐划一"的发展模式导致的匹配"错位"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并最终达成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本研究从保障基本、深入发展和城乡融合三个阶段契合超老龄农村不同的发展基础,探索适合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道路.

    超老龄农村乡村振兴人口挑战区域差异因地制宜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应对老龄化城乡倒置的挑战

    原新范文清
    8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全球,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具有普遍性和阶段性特征.对中国而言,随着由乡入城人口的地域流动,老龄化城乡倒置格局不断演变,呈现出"农村先老、农村快老、农村更老、农村高老、农村弱老"的特征,给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积极应对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需从建设人才队伍、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布局、提高老年人生产生活质量等方面着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推进城乡全面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人口高质量发展农村老龄化城乡倒置

    农村集体地权界定的治理逻辑及其路径分化——基于珠三角地区村级工业园改造的比较案例研究

    郑琰
    9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集体地权的界定和治理是当前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本文尝试在"产权的社会视角"基础上做进一步拓展,以阐明当代中国农村集体地权界定实践的理论逻辑.通过对珠三角地区两个相邻制造业重镇推行村级工业园改造政策过程中形成的"基层村庄主导的多元化产权形式"和"地方政府主导的单一化产权形式"两种地权界定结果差异的比较案例分析,本文认为,首先,地方政府与基层村庄围绕集体土地产权界定的博弈结果受到国家治理结构和村庄社会结构的影响.在地方分权的国家治理结构下,集体地权的界定结果取决于村庄社会结构的差异并通过呼吁机制发挥作用.其次,地方政府能够通过正式制度的调整形塑村庄治理结构,由此强化或削弱基层村庄的集体行动能力,最终对集体地权界定结果产生持续性的影响.最后,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背景下,东部发达地区应该更加尊重村集体和村民的土地权益,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与村集体合作开展土地开发的新机制.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界定基层社会结构集体行动能力

    对鹤见和子"内发型发展论"的再反思——基于《农村振兴和小城镇问题》

    郭占锋
    114-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际农村发展领域,对乡村内生动力的关注由来已久.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学界兴起对"如何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并适时提出"内发型发展"的理论主张,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农村发展问题的探讨,同时促进了发展理论的转型.为追本溯源,进一步揭示"内发型发展论"的本质特征,本文回顾了鹤见和子对费孝通、柳田国男两位学者的研究,对比中国"苏南"与日本"大分"两地在探索"内发型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各自形成的独特模式,以深入探究"内发型发展"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这对当下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内发型发展论乡村振兴苏南模式大分模式

    我国脱贫农户韧性能力构建:理论与路径

    韩潇陈俞全聂凤英
    130-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十四五"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任务.韧性治理作为一种新型治理理念,对于加强脱贫农户风险管理,保证脱贫农户生产与生计系统稳定具有启发性作用.文章在厘清韧性概念定义和内涵的基础上,探究其应用于脱贫农户风险管理实践的基本范式,并对比传统脆弱性治理理念,指出其动态调整与学习演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韧性治理理念在政策层面的实践路径和实施方案.研究认为,韧性治理在肯定外生风险对脱贫农户生产与生计系统正面价值的基础上,强调依托政府、市场主体及社会组织,增强农户在风险管理中的适应、转变和学习能力,帮助脱贫农户更好地处理与外部风险的互动关系,对于避免规模性返贫,提高脱贫农户抗风险水平具有显著政策价值.

    风险管理适应性循环韧性测度乡村治理

    正规金融支农能保障粮食安全吗?——基于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的准实验评估

    洪炜杰
    142-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2007-2016 年县域粮食生产数据,以2009 年开始试点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金融支农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发现:(1)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能够显著提高粮食的产量,且对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对非粮食主产区的影响效应要强于粮食主产区.此外,该政策影响效果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而逐渐减弱.(2)机制检验表明,该政策的实施能够提高正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有助于缓解粮食生产的信贷约束问题.(3)进一步研究表明,支农金融政策的实施能够鼓励各地农业企业的成立,提高农业机械和农业劳动力的投入水平,但对于各地有效灌溉面积不存在显著影响.

    粮食安全信贷约束涉农贷款农业现代化

    共同富裕的农业供应链治理: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刘丽郭苏建
    162-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农业供应链不仅要加速"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拓展产业的增值优势,也要不断发挥对乡村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而农业供应链与乡村社区的整合是共同富裕的农业供应链治理的核心.然而,农业供应链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并不能确保乡村社区发展和社会公平;共同富裕的理念,迫切需要二者超越发展目标的错位,促进实践过程的整合.为了促进农业供应链治理与乡村发展协同推进,采用概念建构的研究方式,基于农业供应链与乡村社区的多元关系,提炼出"交易逻辑"和"革新逻辑"两种互动模式,形成财富导向和社区导向的农业供应链治理框架.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农业供应链与乡村发展良性互动,也为农业产业驱动的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推动共同富裕的农业现代化.

    供应链治理社区发展财富导向社区导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