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软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软科学
中国软科学

贺德方

月刊

1002-9753

zgrkx@cssm.com.cn

010-68598270,68598287

100045

北京市三里河路54号270室

中国软科学/Journal China Soft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刊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的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和国家一级学术期刊。本刊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成思危先生担任名誉社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院士任本刊总顾问,18位领导同志及国内外知名专家任本刊顾问,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惠永正任社长。本刊致力于推进决策科学化,及时反映国家宏观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政策、重大理论动向、国内外软科学领域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是经济、科技研究及管理人员、专家学者、高校师生、政府官员、企业家等社会各界人士的交流论坛和工作指南。创刊十余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全国性理论刊物中信息量多,覆盖面广,时效性强,刊中内容的转载率高(2000年,我刊在121条检索途径及2588种期刊上的转载排名为全国第二),深受高校、企业界、研究机构和各级经济、科技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才高地的演化与形成机理研究:基于硅谷、特拉维夫、中关村、筑波的纵向案例分析

    孙锐孙雨洁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高地是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擎画,也是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要求.在构建"动因—过程—结果"逻辑框架的基础上,选取硅谷、特拉维夫、中关村、筑波进行纵向多案例研究,探讨人才高地的演化与形成过程.研究发现:(1)人才高地演化过程是由初始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构成,经历了竞争优势驱动、政府干预驱动、价值最优驱动的动态更迭;(2)人才高地形成机理显现为资源聚合机理、资源整合机理、资源耦合机理的有序推进,体现出关键科创人才"开发者→架构者→引领者"的演变趋势;(3)人才高地实现了由低阶到高阶的"点状结构—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的递进演化,表现为自发迭代型生成模式、创业延伸型生成模式、生态拓展型生成模式、科研深耕型生成模式等差异化类型.研究结果是构建了人才高地的演化过程理论模型,挖掘了人才高地的过程、机理和模式,以期为建设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提供有益借鉴.

    人才高地演化过程形成机理生成模式

    "一带一路"倡议的多维海外认知对比研究:基于欧洲智库文本的分析

    牛华勇王伟豪尹靖惠
    1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 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 周年.10 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已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对欧洲智库报告文本进行分析研判可以管窥欧洲对"一带一路"建设实施10 年来的整体认知,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一阶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宾夕法尼亚大学(TTCSP)和Bruegel智库联合发布的《2020 全球智库指数报告》中的212 家欧洲智库在2013 年前后至2022年9 月期间公开发表的"一带一路"相关的13 539 份文本进行文本挖掘,探讨欧洲一流智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情感倾向和议程设置,从一个侧面观察"旋转门"机制下欧洲公共决策和舆论层的观点与立场,在总结此倡议在欧洲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潜在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为下一阶段"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有效改善此倡议在海外公共舆论环境中的形象提供数据支持与参考.研究发现,欧洲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整体上持中立略偏正面的态度,但不同区域和国家也存在明显差异.中东欧国家智库的看法较为正面,北欧及波罗的海国家智库则有较为明显的负面情绪,而西欧与南欧国家智库比较中立.主题建模进一步发现,由经济因素支撑的"共谋发展"论调在欧洲主流公共舆论圈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一带一路"倡议欧洲智库文本分析情感分析主题建模

    科技外交理论的概念演化、范畴界定及欧美实践的启示

    孙艳
    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的新形势下,科技外交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及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愈加重要.科技外交运用科技和创新国际合作作为软实力工具,建立和改善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关系,当国家间的其他直接关系遭遇困境和挫折时,科技外交仍可充当国家间保持彼此联系的桥梁作用.科技外交包括在国际关系决策中需要明确考虑科学知识和科学建议,为便利国际科技合作和人员交流、促进国内创新而采取的外交政策活动,以及促进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合作性科技活动等三重功能,国家利益是科技外交的主要驱动力.欧盟及其成员国和美国都重视科技在决策系统和外交政策中的作用,从早期增设使馆科技专员到任命美国国务卿和欧盟对外行动署的科技顾问再到向海外派驻科技大使,资助科技外交研究和培训等,不少做法值得借鉴.我国应在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机制、建立既精通科技又具有外交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及培训机制、鼓励参加国际性科技外交研究和实践交流合作网络等方面加强科技外交工作,制定科技外交战略.

    科技外交国家利益科技政策的外交维度软实力国际关系

    "生成—运行—价值"视角下新型研发组织的演化逻辑: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单案例分析

    韩凤芹张江朋陈亚平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研发组织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的重要主体,在有效链接科学与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演化逻辑值得深入探讨.基于"动态情境—资源重整—创新供给"理论构建新型研发组织"生成—运行—价值"演化逻辑分析框架,并以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典型案例,探究新型研发组织的成功密码.研究发现,新型研发组织生成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动态情境下,通过资源结构化、能力化和杠杆化的系列机制设计,推动了创新资源从"可用"向"为我所用"再到"价值最大化"的演变,最终实现了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生态营造、创新外溢的多重价值,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型研发组织演化逻辑资源编排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

    中国冰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建构及运行机制研究

    辛本禄耿晶晶朱成峰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将"冰雪热"更好地融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突破产业创新难关成为关键.借助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共生理论等视角,探析中国冰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构的逻辑、模型和运行机制.首先,系统的建构根植于产业联合互融、资源协同整合、系统有机演化3 个底层逻辑.其次,政府、冰雪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消费者等创新种群相互作用,结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群落,并与创新环境共生共演,共同构成系统的整体架构.最后,系统的高效运行离不开稳定均衡的生态机制,包括通过供需循环机制激发可持续价值,基于竞合共生机制建立稳定的结构基础,利用创新驱动机制实现整体跃迁升级,借助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制度保障,4 种机制协同发力,推动系统内生性成长.

    冰雪企业冰雪产业政产学研用供需循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加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吗?

    孙成崔维军吴杰刘俊...
    5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制定技术标准、规范行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企业加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能否有效提升其创新能力及其影响机制值得深入探究.运用PSM-DID模型,从资源获取和信号传递的角度剖析加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加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利于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检验后发现,其作用机制在于促进企业外部合作和提升企业商业信用.同时,相比国有企业和低研发密集型企业,加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民营企业和高研发密集型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激励作用.研究企业加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创新机制和后果,丰富了企业参与正式标准化如何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微观经验证据,为完善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体系和优化企业标准化创新战略提供了参考.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企业创新信号理论外部合作商业信用

    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与经济增长

    穆怀中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重合,由此面临着经济发展途径的科学选择.依据国民财富人口结构均衡分配原理,构建延迟退休年龄与劳动力供给增加进而对经济增长贡献及其协同性计量模型,探索延迟退休年龄联动劳动力供给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协同性和政策选择.研究发现:(1)劳动力负增长高点和老年人口增长高点集中在2025-2035 年,延迟退休年龄最佳时机在"十五五"规划期.(2)2000-2035 年,延迟退休年龄增加劳动力供给系数为1.74%,劳动力增长优化系数为 1.34%.(3)如果 2025-2035 年期间实施延迟退休到65 岁,每年延迟6 个月,10 年间对人口老龄化影响的协同优化率为50%,其中延迟退休年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0.50%,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为0.022 个百分点.(4)延迟退休年龄具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路径优化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负增长延迟退休年龄经济增长协同性

    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统计测度与时空异质性研究

    毛军梁沐晗谢嘉豪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着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融合发展的数字乡村建设.引入因果推断方法研究影响因素对数字乡村建设在不同时期中的平均处理效应(ATE)的重要程度,并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其时空特征与溢出效应进行探析.研究表明:第一,科技创新水平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影响,由前期的负向作用(ATE=-1.908)转为后期的正向作用(ATE=1.936),后期中低科技创新水平地区的ATC>ATT,说明中低科技创新水平地区创新效果会优于科技创新水平高的地区;第二,数字乡村发展具有较强的时间积累性,受到经济要素流动等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棘轮效应"特征和空间依赖性,本地科技创新水平、产业结构升级将对本地数字乡村发展产生正面影响,邻近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产业结构升级对本地数字乡村发展并未产生实际影响.由此可见,加强数字化农业技术创新供给能力、稳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数字乡村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乡村发展统计测度时空异质性因果推断

    生态文明下环境法典刑事责任体系研究

    王盛航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环境法典要对环境法律责任做出合理安排.比较环境刑事责任不同的立法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当前环境刑事责任立法存在的不足,在借鉴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法典刑事责任编纂形式的基础上,提出在生态环境法典中设置环境刑事责任是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途径.

    生态环境法典环境刑事责任"转致"条款独立性附属刑法

    重大投资项目发挥带动作用的时空逻辑

    李天健
    1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挥重大投资项目带动作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举,但对其实际效果及决定因素仍有待深入研究.在70 年的长期视野下,利用区县层面数据探讨重大产业投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及其原因.通过倾向值匹配和工具变量法减弱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偏误后,研究发现:重大投资项目激发人口等经济要素在本地集聚的前提条件是市场化改革打破了要素流动限制;而在开放环境中,更易于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的投资项目对集聚经济的形成发挥了更强作用,且这一效应在靠近沿海港口的地区更为强烈.研究结果表明,只有顺应市场化和全球化趋势,重大投资项目才能够激发高水平的产业集聚和推动长期的经济增长,从而揭示了"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重大投资项目市场化改革地理区位"156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