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软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软科学
中国软科学

贺德方

月刊

1002-9753

zgrkx@cssm.com.cn

010-68598270,68598287

100045

北京市三里河路54号270室

中国软科学/Journal China Soft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刊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的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和国家一级学术期刊。本刊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成思危先生担任名誉社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院士任本刊总顾问,18位领导同志及国内外知名专家任本刊顾问,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惠永正任社长。本刊致力于推进决策科学化,及时反映国家宏观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政策、重大理论动向、国内外软科学领域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是经济、科技研究及管理人员、专家学者、高校师生、政府官员、企业家等社会各界人士的交流论坛和工作指南。创刊十余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全国性理论刊物中信息量多,覆盖面广,时效性强,刊中内容的转载率高(2000年,我刊在121条检索途径及2588种期刊上的转载排名为全国第二),深受高校、企业界、研究机构和各级经济、科技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南极微塑料污染防治的国际法挑战与应对

    蒋小翼李佳宁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塑料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已经给南极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气候变化带来了极大的损害与威胁.南极条约体系、《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其执行协定和其他专门性环境条约为防治南极微塑料污染提供了国际法依据.但目前,南极微塑料的污染防治仍面临针对性南极微塑料污染防治规范供给不足、条约在南极海域的适用存在重叠和争议、部分南极微塑料污染活动处于执法真空、南极微塑料污染责任制度存在缺陷等国际法挑战.为了应对南极微塑料的污染防治困境,应明确现有国际法规则的适用关系,注重发挥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的作用,在南极条约体系中完善并创新污染防治制度,在全球塑料公约框架下探索与构建有效防治机制.

    南极微塑料污染南极条约体系南极环境保护国际法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海洋渔业争端案例分析、制度检视及中国因应

    王传良艾汇钰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导致国家之间海洋渔业资源分配、捕捞、管制等争端日益加剧和复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天然的妥协性使其难以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各种海洋渔业争端,亟需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海洋渔业争端解决制度.中国积极参与适应和解决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海洋渔业争端,对推动全球渔业治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变化渔业争端解决制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

    韩健张又文
    2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对于探索财政金融协同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选取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1 年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强度双重差分法研究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发现:一是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能够有效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二是主要通过重新配置信贷资源、改变支出偏好等渠道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产生影响;三是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的积极效果存在一定时滞,平均在政策实施后的第三年开始有效助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四是这种积极效果在地方财政压力较大的地区不显著.而在地方财政压力较小的情况下,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效果在当期开始显现.在此基础上,从专项债、创新监管、经济动能转换等多个视角提出地方债管理体制改革与数字普惠金融协同发展的建议.研究结果丰富了财政金融协同和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研究,为深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财政压力地方债管理信贷资源数字普惠金融

    东西部产业协作何以有效:来自穗黔刺梨产业协作的观察

    谢治菊孙勇梁琴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西部产业协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助力,旨在推动共同富裕和区域协调发展.以穗黔刺梨产业协作为例,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方法,分析东西部产业协作有效的实践逻辑与制度基础.研究表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现代化生产要素的短缺,而东西部产业协作能够在技术、品牌和消费方面补强这些短板,不仅能够通过专业化运营加速要素集聚与资源优化配置,还能够跨越市场行为边界,构建一个由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融合政治、经济、社会等多元利益维度的立体合作框架,实现公平与互惠的共赢格局.然而,要稳固这一协作模式,还需依赖科学的考核机制与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并要求特定市场参与者具备高度的市场驾驭能力.由此,东西部产业协作成功的密码是不仅要选择性引导合作领域与参与主体,还要强调制度设计的精准化与协同性,以保障协作双方高效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东西部协作产业帮扶市场机制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帽子效应"与产业链韧性

    孙成李瑷蔚吴金希
    4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中的明星企业,他们之间的合作创新对于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近年中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政策对于中小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起到了正向激励作用,然而这种认定政策对于企业之间的合作产生了多大效果呢?鲜有研究涉及该领域.运用PSM-DID模型,考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政策如何影响中小企业的合作创新.研究发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能够显著提升中小企业合作创新能力,其作用机制在于"帽子"显著提升了资金效应、人才效应与市场效应.同时还发现,这种提升效应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地区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中更明显.在理论上,研究结果揭示了专精特新企业"帽子效应"对区域合作创新的作用机理,丰富了区域创新理论和产业能力理论.在实践上,建议政府继续提升专精特新"帽子"含金量、鼓励中小企业合作创新,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市场化水平、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政策产业链韧性中小企业合作创新双重差分模型

    知识产权安全治理的历史逻辑与改革路径

    毛昊魏洽刘鑫
    5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知识产权在全球范围的运行逻辑已经完成了从"市场特权、私权"到"国家安全与创新发展权"的演化.知识产权安全实现了创新发展权视阈中的安全治理体系重构.保障创新发展权,旨在不受其他国家政策手段限制,拥有独立自主实施创新发展的国家能力,享有市场创新的激励、实现自主创新的保障、促进创新的安全与开放.对此,亟待建立由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知识产权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体系以及保障性政策组成的国家知识产权安全体系,加强事关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和保护,妥善预警监测各类涉外知识产权风险,制定与国情发展阶段匹配的知识产权域外适用规则及可能的反制手段,继而形成保障创新发展权、促进新质生产力提升的现代治理机制,实现重点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创新发展权国家安全知识产权安全现代化治理机制

    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逻辑与实践突破

    庄芹芹王颖韩龙艳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显著.面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要求,要从宏观战略支撑、中观资源配置和微观激励机制方面,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当前我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存在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大科技项目管理体系与科研规律不符、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机制不健全等顽疾与挑战.在深入剖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要以"需求导向"重塑科技治理体系,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以"新四抓"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具体措施包括完善中央科技委员会工作机制、优化重大科技项目管理、统筹科技投入、优化基础研究管理机制、推动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协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等.

    科技体制改革国家创新体系新型举国体制科技自立自强

    支持科技全面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构建研究

    姜南韩琦徐明
    8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的完善对支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解读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促进科技全面创新的基本内涵与理论基础.其次,分析支持科技全面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再次,明确支持科技全面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构建的目标和主要内容.从目标上来说,支持科技全面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应面向科技革命需求,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从主要内容来说,新形势下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对科技全面创新的作用应从支持高水平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开放式创新两个层面进行诠释.最后,从构建重点、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提出支持科技全面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构建的相关建议.

    科技创新全面创新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体系构建研究

    全球智慧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陈溪胡珈毓陈凌羽贺毓...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全球智慧城市群或城市带的发展状况开展比较研究,分析其发展水平.首先,展示针对全球智慧城市群的相应评价方法,构建包括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设施领域在内的9 个指标.其次,以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纽约湾区、大湖区、日本三湾、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和波罗的海在内的滨海城市群或城市带,以及阿尔卑斯山脉、喀尔巴阡山—巴尔干山脉、落基山脉和亚洲内陆在内的内陆集群作为分析对象.最后,对上述城市群或城市带的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开展比较研究,展示它们不同的发展水平.结果显示,纽约湾、波罗的海和北海智慧城市群或城市带领先全球,令人意外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智慧城市群在总分和单项上均与全球有一定差距.

    全球智慧城市群比较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

    地铁开通与城市雾霾污染:来自上海栅格数据的证据

    邵帅李嘉豪杨莉莉
    10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地铁为代表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空气质量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地铁开通对城市空气污染的潜在影响进行机理阐释的基础上,采用2000-2020 年上海栅格层面的面板数据样本和双重差分方法,实证考察了地铁开通对城市雾霾污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地铁开通存在显著的减霾效应,这一结论在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中转站点的开通会产生更强的减霾效应,在已有线路上扩建站点所产生的减霾效应相对较弱,同时地铁开通的减霾效应在雾霾污染水平越高、人口密度越大的栅格样本,以及处于非中心城区的样本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地铁开通会更为显著地增加地铁站点周边,特别是位于非中心城区站点周边的人口密度,从而通过交通替代(人口分流)效应而减少雾霾污染;地铁开通还会在更大程度上提升站点周边区域商住用地的成交价格、降低工业用地的出让规模,从而吸引服务业企业进入、挤出制造业企业,促使站点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向清洁化与集约化发展,进而有利于缓解雾霾污染.

    地铁雾霾污染栅格数据双重差分模型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