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季刊

2095-1760

rdjyxk@ruc.edu.cn

010-82509699

100872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编辑部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Journal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Education Journal
查看更多>>《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全国中文期刊。它主要发表教育领域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为综合性教育理论季刊;它囊括了反映国内外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重要政策和实践问题的学术论文,调查实验报告,政策报告,对特定时期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和前瞻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及有学术品位的教育经典和新教育图书评论等;它注重学术性、理论性和政策性,服务于国内外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者、教育教学实际工作者及关注教育理论和教育政策问题的各界人士。《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以论文的学术质量为唯一标准,实行稿件三审制和匿名审稿制,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并支付稿酬。 主要栏目有:专题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教育基本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季刊,16开本,180页,四封彩色印刷,逢季月22日出刊。国内统一刊号: CN11-5978/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1760每期定价:15.00元; 全年定价:60.00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思考

    朱高峰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明确了教育强国的含义与内涵,并据此分析教育强国的目标,最终针对教育强国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教育强国含义内涵目标措施

    从教育强国到产教融合的几点思考

    刘小强邓婧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教育的时代责任.支撑强大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是教育强国的核心特征.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是高等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关键是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服务是高等教育的本体使命和根本方向.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产教融合获得了新的时代意义,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

    教育强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

    高等教育强国中的体系建设发力点

    马陆亭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纪变局引发国际格局深度调整,科技创新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而教育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高等教育位居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处于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合力的交汇点,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体系建设,均需以高等学校分类为基础进行.展望未来,高校应以发展新赛道、打造新产业源头为历史责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知识体系.

    教育强国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高校分类

    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助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大会"综述

    路馨苑耿孟茹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大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汇聚一堂,总结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进步和成就,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如何发挥高等教育功能优势,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助力.与会领导和专家普遍认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应深刻认识教育强国核心要义,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抓手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全面理解教育强国时代特征,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准确把握高等教育使命方向,助力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德鲁克之问及其全流程优化研究

    贾彦峰
    2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然目标和实然效果之间长期难以消弭的巨大落差所构成的"特殊矛盾性问题",使得高校思政课改革具有了明显的可拓性特征;而广泛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范畴,则又规定了其跨学科性.在IDS理论看来,学科交叉融合和学科视角变换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突破性创新.因此,将鲜活的"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有利于增添内容丰富性、教学趣味性,也有利于增加历史厚重感和学生获得感,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青年化的重要举措.然而,诸如生硬嵌入、半合移植,以及理念不够先进、边界不太清晰、内容时有重叠、途径比较单一、评价不尽科学等一系列问题表明,碎片化的改革难以达到有效对治.这给教育改革的战略——战术之间带来了无形的张力,同时也引发"德鲁克式"的经典追问,迫切要求从理念、内容、途径到评价等环节进行全流程整合优化予以应答,以避免"融而不入""入而不深""深而不化",从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两方面协同发力,不断推进"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集成性改革走深走实走细.

    "四史"高校思政课德鲁克之问全流程优化可拓性IDS理论人工智能

    材料·元素·融入:经管类课程思政如何开展?——以新华网课程思政平台经管类课程为例

    周湘林张梦瑶
    4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如何切实开展好课程思政,关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深化.本文以经管类课程为例,结合新华网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的文本材料,借助Nvivo20软件进行内容分析,对相关内容进行编码,归纳出经管类课程的思政材料、思政元素以及融入方式体系.研究发现,我国经管类课程思政能够多渠道选取思政材料、全方位挖掘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呈现出素材上重视实践和制度类材料,元素上偏重道德与品质的培养,方式上理论教育重于实践教育的特点.结合有意义学习理论,本研究认为,课程思政应在吸收已有优点的基础上,重视实践和制度类材料的选取;挖掘思政元素时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兼顾素质与能力;更加重视师生互动,提高实践教育占比,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实现有意义学习,更好地构建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共同发展的大思政课格局.

    经管类课程思政思政材料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有意义学习

    "期待导向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基础性因素与建构路向

    张婷柴素芳
    6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政课教学应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但在实然层面却呈现出"教师叙事"多于"学生叙事"的样态,其实质即主导性突出、主体性发挥不足.因此,聚焦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和作用的"期待导向型"高校思政课教学颇具现实价值.以F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目的性抽样的方式对60名大二本科生进行半开放式访谈和初始语料获取,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究大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学和教师的实际期待.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和教师的期待主要聚焦于课堂获得感、学习兴趣被激发和适宜的时空结构,诸因素间的有效互动形成了"期待导向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进而在不同维度影响着思政课教学功能的发挥.鉴于此,研究提出了"期待导向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从实际出发,探究满足学生对课堂获得感的期待、全方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合理优化时空结构的可行性建构路向.

    思政课教学期待导向基础性要素建构路向

    日本高校教师评价的制度逻辑:基于价值导向的视角

    周慧文张东辉
    7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高校的混合型制度环境与制度结构承载了不同主体的利益导向和价值偏好,因此,日本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是一个由多元主体、多重目标和多级结构构成的整体.本研究以学校层面的价值主体、学部层面的价值主体、学科层面的价值主体与个体层面的价值主体为逻辑起点,构建出一个日本高校教师评价的多层价值分析框架,从制度逻辑与价值交互的视角,剖析不同评价主体的价值认知作用于制度执行结果的深层逻辑.本研究认为,在大学期望价值、学部优先价值、学术等级价值和教师发展价值的导向下,日本国立大学的教师评价呈现出目标管理型评价、分级分类评价、质性化评价与协商性评价的发展特征.

    日本大学教师评价制度逻辑价值导向

    中国院校研究的组织结构、运行模式与实践成效

    张晓冬
    9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高校发挥院校研究功能的机构主要有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及院校研究所等,机构设置主要分为党政管理机构、行政管理机构和直属业务机构三种类型,具体归哪一类取决于部门的职责范畴和学校定位.院校研究机构的办公规模与学校办学水平和招生规模成正比.院校研究经费主要依靠学校财务预算拨款,同时也通过项目研究、业务培训和对外咨询服务等方式获得运行经费.院校研究的运行模式主要是基于"委员会制"的院校研究职能部门为核心的多部门协同办公模式.院校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效体现在院校研究学术交流平台的形成、院校研究方法论体系的构建、院校研究职责范畴与运行模式的成熟,以及扎根中国大地的院校研究特色的初步呈现.

    中国院校研究组织结构运行模式

    杨贤江劳动教育思想研究

    朗双菊陈瑶
    10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贤江是中国早期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他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教育本质的高度论述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强调"劳动神圣"的劳动教育价值观;通过深入研究劳动教育,探索劳动教育作为培育"完成之人"的重要功能;主张教育与"社会的生活过程""物质的生产关系"紧密结合,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新时代,深入、反思、推进劳动教育应将"尊重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基础,把准劳动教育核心价值取向;将劳动教育贯彻到教育的整个体系之中,促进年青一代全面发展;并发挥劳动教育独特育人功能,彰显新时代劳动教育特征.

    杨贤江劳动教育思想劳动神圣完成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