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游建军

双月刊

2096-7535

xbew@163.com

0813-5505932

643000

四川省自贡市汇兴路学苑街180号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Engineering(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优秀社科学报、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来源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IC)来源期刊、四川省高校优秀学报。双月刊,精选优质佳作,每期发文一般不超过33篇。2010年被权威文摘转载量居全国理工高校文科学报第7位。暂时只接受电子邮件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述评——基于自主品牌符号意义建构的视角

    张燚黄宇轩李章燕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品牌作为文化符码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应用对象,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的重要主体.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自主品牌建设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研究现状,明确未来研究方向,文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回顾.文献研究表明,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及"双创"的深刻内涵、路径策略、一般社会融入形式等方面.已有文献在研究视角、理论支撑、研究方法等层面均存在不足,尤其缺乏与品牌建设和传播结合的深入研究.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文化符号消费需求,增进文化情感与文化自信,提升品牌符号价值,助力品牌强国建设,未来应不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主品牌品牌意义品牌符号

    文化自信视阈下国潮品牌成长过程及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巫月娥
    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和文化自信衍生出了"国潮"风,国潮品牌成为文化自信的实践主体,并在文化自信中不断成长.运用扎根理论探析文化自信视阈下国潮品牌成长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文化自信视阈下国潮品牌成长的外部影响因素包括文化认同、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和文化自觉;内部影响因素为国潮品牌人才资源、技术资源、文创能力.国潮品牌要通过培养企业文创人才,提升文创能力和文创技术水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创新国潮产品和服务,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国潮品牌在成长过程中要洞悉品牌内外部发展优势和机遇,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战略,整合品牌文化发展资源,在品牌文化发展战略中重塑国潮品牌文化内涵,运用科技创新品牌文化传播,将民族文化符号更好地融入国潮产品和服务中,促进消费者对国潮品牌认同,提升国潮品牌竞争力及发展韧性,以促进国潮品牌成长.

    国潮品牌文化自信品牌认同品牌文化文创技术品牌成长

    品牌标识的消费者反应及心理机制研究述评

    赵雅荻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品牌标识对企业营销实践和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界定品牌标识的定义、类型、功能,明晰品牌标识对消费者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文章采用文献阅读和综述方法,聚焦国内外研究中具有价值的观点和实证结果,对其进行整理和归纳.综述结果表明,品牌标识营销效应在文字(数字、字母、字体)、图形(对称、圆角与多角、边框)及颜色三个维度具有不同影响.其心理机制包括生理(觉醒、注意)、认知(加工流畅性、解释水平、光环效应、具身认知、时空一致性、心理距离)和消费者特质因素(性别、社会阶层、情绪、自我构念)三个层面,主要集中在认知心理学范畴,证实品牌标识通过作用于消费者认知进而影响行为的机制.未来研究应结合当今时代发展,针对衍生出的新型标识进行探讨;同时,以系统的观点将标识多种元素结合看作整体,探讨不同元素的相互促进和抑制作用,对品牌标识研究进行延伸和补充.

    品牌标识品牌名称标识功能营销效应心理机制消费者

    基于在线消费评论的体育品牌感知、情感分析及满意度测评研究

    蒲毕文邓星华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已经成为国内外体育品牌角逐的焦点,以体育品牌消费者评论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文本分析法、词频分析法、语义情感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外体育用品的产品认知、情感表达及满意度等差异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国内外品牌感知和产品认知无显著差异,高频关键词呈长尾分布,消费者关心品牌质量、性价比、消费体验等,且与运动项目关联不密切;高频关键词分布呈现"中心—边缘"特征,国内品牌语义网络图相对集中,国外品牌产品和在线消费服务分化;在线消费整体呈现正向情感,消极情感主要表达在产品质量;在线消费者整体满意度较高,国内外品牌在服务态度和物流质量差异性显著.针对国产体育品牌,建议采用提高品牌专业辨识度,加强运动项目关联;加强品牌质量建设,提升消费者忠诚度;挖掘品牌边缘属性,吸引潜在消费者;重视消极情感,提升售后质量;选择适当销售服务平台等策略提升消费者品牌感知和满意度.

    体育用品消费体验产品认知品牌感知情感表达

    人工智能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的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

    李国锋王丽君
    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和时代契机.人工智能赋能乡村生态振兴蕴含严密的逻辑机理,从必要性来看,人工智能赋能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坚持科技为民、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构成了人工智能"为什么要"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逻辑.从可能性来看,人工智能在助力乡村生态产业发展、提升乡村生态治理水平和促进乡村生态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构成了人工智能"为什么能"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逻辑.因此,力求科技创新落到实处,开创乡村生态振兴新格局,可以从推动生态产业数字化、生态治理智能化、生态文化智慧化三大方面,筑牢乡村生态振兴产业基础、完善乡村生态振兴治理机制、构建乡村生态振兴文化格局,以此优化人工智能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选择.

    人工智能乡村生态振兴数字化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

    国家中心城市农产品物流韧性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

    刘战豫任佳佳
    5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农产品物流抵抗不确定风险的能力,从茁壮力、稳定力和再造力三个维度构建农产品物流韧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国家中心城市农产品物流韧性进行测算分析,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对制约农产品物流韧性的障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农产品物流韧性在2010-2022年间由0.1482提升至0.3345,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其中首批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农产品物流韧性普遍高于第二批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农产品物流系统韧性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再造力子系统增长速率最快;对比各国家中心城市的子系统障碍度,其中稳定力子系统的障碍度最大,其年均障碍度超过50%.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农产品货运周转量、物流科研支出、物流企业数、农产品货运量和农产品物流总额等关键因子对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农产品物流韧性影响最大.因此,提出三点提升策略:一是补齐城市短板,推进农产品物流韧性协调发展;二是多渠道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物流稳定力;三是清除约束障碍,助推农产品物流韧性.

    国家中心城市物流韧性农产品韧性评价障碍度模型熵值法

    课程思政的语义透视与内涵研究

    王殿文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强化高校立德树人使命,全面、深入、系统厘清课程思政的本质意涵与核心要义,从"课程思政"文本出发,立足语词语义组合之维揭示课程思政的精神实质,进而在分角度透视与系统综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课程思政的价值指向和实现路径.首先,透过偏正短语释义探析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重点分析"课程"与"思政"的限定项与中心项关系,锁定育人与育才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其次,透过主谓短语释义把握课程思政的系统框架,强化"课程"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和基础,"思政"是课程思政的客体和上层建筑,二者统一于"课程思政"这个过程性整体当中.再次,透过并列短语释义澄清课程思政的角色功能,强调"课程"指向高校开设的各类课程,"思政"则指向专门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由此跳出专业课程的狭隘视野,立足大思政格局认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课程思政语义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课程思政涵化的理论逻辑、困境观照与路径策略

    俞莹莹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工程,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塑造当代大学生的正确三观.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教育本身即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带有特殊属性的教育信息,其作用于学生的机制与格伯纳涵化理论所阐释的大众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大众价值观逻辑适切.课程思政涵化指的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信息传播技巧和手段,提升课程思政环节思政元素和内容对学生的教育效果,逐步达到培养和涵化的作用.通过对内外部相关因素的详尽分析,发现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主体层面上,师生自身根基弱;方向层面上,信息内外干扰大;强度层面上,教学章法技巧少.深刻剖析涵化理论及其重要衍生概念主流化和共鸣,并将其创新运用于课程思政过程中,围绕提升信息传播效果,凝练推进课程思政涵化的三维二阶路径策略,可着力于从主体上更新和提升师生认知和素养,从方向上搭建和形成内容框架和导向,从强度上调整信息传输通道和传播效率.

    课程思政涵化理论教育信息传播传播学主流化共鸣

    课程思政与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的关系研究

    周学军雷彩霞向林娟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对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及压力状况予以高度关注,并对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及压力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开展了较详细和深入的探讨.课程思政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意义,但课程思政对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及压力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情境尚未明晰.为探讨课程思政对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的影响机制,以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课程思政对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的作用模型,检验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课程思政有助于大学生减少抑郁、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的产生;(2)课程思政对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有助于减少抑郁、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的产生;(4)生活满意度对课程思政与抑郁、焦虑、压力的关系起中介效用;(5)性别在生活满意度和抑郁之间存在显著调节作用.建议:深入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高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对女大学生予以特别关注.

    课程思政抑郁焦虑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