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杨怀文

季刊

2095-039X

zgswfz@hotmail.com

010-68919774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农、林、水产、卫生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中的有害生物,如昆虫、病毒、细菌、真菌、线虫、杂草的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及其相关基础研究。此外,相关生物技术如昆虫信息素、昆虫生长调节剂、植物源农药、农药生物降解制剂、植物抗性基因的研究与利用。旨在宣传生物防治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在农林牧业生产中的应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MaxEnt模型的白蜡吉丁啮小蜂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陈文昱党英侨王小艺
    235-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蜡窄吉丁是一种对木犀科白蜡属树木造成毁灭性危害的蛀干害虫,目前已入侵到北美和欧洲部分地区,且发生范围仍在不断增大。白蜡吉丁啮小蜂是白蜡窄吉丁的群聚专性寄生蜂,本研究拟通过预测该寄生蜂的适生区,筛选出影响其生存和定殖的关键因素,从而明确该蜂在白蜡窄吉丁危害区进行释放应用的可行性。采用MaxEnt模型,通过收集白蜡吉丁啮小蜂在全世界的分布数据,对该蜂全球范围内的潜在适生区进行模拟,检测模拟结果的准确度,并结合野外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模型模拟结果的测试遗漏率与理论遗漏率基本吻合。AUC值为 0。986,表明模型筛选的参数结果可靠且准确度高。结合野外试验验证后,明确了当前白蜡吉丁啮小蜂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中部、欧洲大部分地区以及中国的华中、华北、东北、新疆等地区,适生区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 17。42%。白蜡吉丁啮小蜂的适生区基本覆盖了白蜡窄吉丁的现有发生区和潜在发生区,可用于白蜡窄吉丁各危害区的大规模林间防治。

    白蜡窄吉丁白蜡吉丁啮小蜂适生区MaxEnt

    蠋蝽成虫对黏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非取食效应

    张雅倩曲毓立李保平
    248-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捕食性天敌对害虫控制作用的室内评估往往观测所捕食的害虫数量或其衍生度量,但捕食者的存在本身可能对猎物的行为和生物学造成负面影响,即"非取食效应",该效应可能通过影响猎物的生殖而抑制其种群增长。本研究旨在探明捕食性天敌蠋蝽对黏虫是否有非取食效应。将 1头剪掉喙端部的蠋蝽成虫和 1头黏虫幼虫放入同一培养皿中共处一段时间,对黏虫造成捕食威胁;设 3个威胁期处理:黏虫幼虫孵化后 4~8 d(长至 3龄左右,称为"早期威胁"),孵化后 9~13 d(长至 6龄左右,"晚期威胁"),幼虫整个发育期("全期威胁");以单独完成生长发育的黏虫幼虫为对照。对8日和 13日龄幼虫称体鲜重,观测幼虫发育历期、蛹历期、蛹体鲜重,并测定雌成虫终身产卵量。对 8日龄黏虫幼虫体重的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幼虫的体重(57。67 mg)和发育历期(14。5 d)相比,早期威胁处理使黏虫幼虫体重增大 11。5%、发育历期缩短 2。2%,全期威胁处理使黏虫幼虫体重增大 12。0%。对 13 日龄黏虫幼虫体重的测定未发现非取食威胁的影响。对 3日龄蛹体鲜重测定结果发现,与对照蛹体重(446。76 mg)相比,早期威胁处理的黏虫蛹重降低 5。2%,全期威胁处理的黏虫蛹重降低 6。5%。非取食威胁处理不影响黏虫的蛹历期、产卵前期、产卵期和产卵量。本研究结果说明,蠋蝽成虫对黏虫幼虫早期的非取食威胁可较小程度地影响黏虫生长发育,但对生殖力没有影响。

    捕食性蝽捕食者-猎物互作捕食者威胁特征介导效应生物防治

    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

    胡飞徐婷婷胡本进苏贤岩...
    257-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地贪夜蛾集中危害安徽省秋季鲜食玉米,对产量造成严重威胁,为探索一套适用于秋季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分别于苗期、心叶期、吐丝期开展田间防治研究,评价防治效果、鲜穗产量及增产率,以达到减少化学用药、挽回产量,实现全程绿色防控的目标。结果表明,播前 40%溴氰虫酰胺·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包衣玉米种子出苗率增加 19。25%、苗后 14 d防治效果可达 74。48%;心叶初期、末期分别施用G033A颗粒剂、10%甲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药后 21 d防治效果可达 90。62%;吐丝期PS3可湿性粉剂与 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减量 20%)联合使用,药后 21 d防治效果可达 78。42%。全生育期相对于农户自防区减少化学用药 4次,其中生物农药替代 1次;平均穗粒重最高为 253。82 g,籽粒增产率为 5。69%;鲜穗产量最高为 16243。70 kg/hm2,鲜穗增产率为 4。86%。安徽省秋季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对玉米生长安全,综合防效显著,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用药,增加产量。

    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防治效果增产率

    引诱剂与杀虫剂联合使用对茄子黄胸蓟马的防治效果

    田厚军赵建伟林硕陈艺欣...
    26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化学杀虫剂的频繁和高剂量使用已渐渐失去对蓟马的防控效果,为进一步探究杀虫剂与引诱剂在控制蓟马方面的联合作用,本文通过设置不同剂量的杀虫剂与蓝板引诱剂进行复合诱杀蓟马,并与单独使用杀虫剂或蓝板对黄胸蓟马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不同杀虫剂处理对黄胸蓟马的防治效果逐渐升高,总体上,复配药剂的防效要好于单剂药剂。且在药后 3 d,30%虫螨腈·唑虫酰胺悬浮剂对黄胸蓟马的防效(84。36%)要显著高于 240 g/L虫螨腈悬浮剂(74。32%)、15%唑虫酰胺悬浮剂(76。84%)、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71。85%)三个单剂的防效。药后 10 d,30%虫螨腈·唑虫酰胺悬浮剂对黄胸蓟马的防效最高可达 90。17%。杀虫剂与蓝板引诱剂联合使用对黄胸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要显著好于仅用杀虫剂的防效,而且在药后 3 d、7 d和 10 d,复合药剂或单剂对黄胸蓟马的防效均高于 90%,最高可达 98。54%,说明蓝板引诱剂对黄胸蓟马起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在单独统计蓝板引诱剂的防治效果时发现,对黄胸蓟马防治效果高的药剂,与其联合作用中的蓝板诱集效果比较低;反之,对黄胸蓟马防治效果低的药剂,与其联合作用中的蓝板诱集效果比较高;这也说明蓝板诱集可作为低剂量杀虫剂用于防治蓟马类害虫的有效互补措施。本研究明确了杀虫剂与引诱剂的联合作用效果,以期在提高蓟马防治效果的同时降低杀虫剂浓度或减少其使用剂量,为害虫综合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黄胸蓟马诱集剂蓝板杀虫剂田间防效

    三种药剂与球孢白僵菌对高粱蚜虫的协同控制作用

    郭继元潘昌滨潘自平张锡梅...
    274-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烟碱类杀虫剂与球孢白僵菌的协同关系,明确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与白僵菌的相容性及二者复配对高粱蚜虫的杀虫效果,本研究利用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分别测定不同浓度的球孢白僵菌(菌株GZGY-1-3)和三种化学农药对高粱蚜虫的致死率。结果表明,不同浓度(1。6×105~1×109 孢子/mL)的球孢白僵菌对蚜虫的校正死亡率为 34。22%~89。90%。三种化学农药对高粱蚜虫的杀虫效果由高到低为吡虫啉,呋虫胺,噻虫嗪。通过化学农药和球孢白僵菌的复配,研究农药浓度和复配时间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评价二者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农药浓度越大,处理时间越长,对孢子萌发影响越大。用推荐农药剂量的1/8和1/10浓度处理后,菌药相容性较好,孢子萌发率均在90%以上。基于前期试验结果,测定菌药联合对蚜虫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菌药复配后的共毒系数均大于80,其对高粱蚜虫的致死率明显增高,表现为相加或者增效作用,其中,球孢白僵菌(4×107孢子/mL)与呋虫胺复配毒力最强,致死率达97。67%,共毒系数为135。37。因此,球孢白僵菌与三种烟碱类化学农药复配,当化学农药浓度稀释8倍以上,混合处理时间不超过4 h,二者的兼容性较好。球孢白僵菌(4×107孢子/mL)与呋虫胺复配效果最佳。

    高粱蚜虫球孢白僵菌烟碱类农药相容性共毒系数

    斜纹夜蛾高致病力生防真菌的筛选与鉴定

    田艺帆张正坤隋丽赵宇...
    282-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从斜纹夜蛾幼虫僵虫中分离并纯化虫生真菌,得到 6株昆虫病原真菌,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上述真菌进行鉴定,采用浸渍法测定 6 株真菌对斜纹夜蛾 2 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6 株虫生真菌分别为2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以及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曲霉菌Aspergillus nomiae和糙孢蓝状菌Talaromyces trachyspermus各 1株。在 1×108个孢子/mL浓度下,LT50分别为 4。737 d,4。543 d,1。343 d,2。086 d,2。212 d和 2。351 d,6株虫生真菌对斜纹夜蛾 2龄幼虫均表现出较强致病力,其中莱氏绿僵菌表现最好。本研究首次报道了镰刀菌和曲霉菌能够感染斜纹夜蛾,并首次发现糙孢蓝状菌能够感染昆虫。

    斜纹夜蛾虫生真菌毒力

    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筛选及应用

    张强张云月朱晓敏路杨...
    291-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筛选到针对靶标害虫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通过室内生物测定,明确球孢白僵菌BbQCGZL-1 对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致病力,并与其他药剂进行防效对比;同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球孢白僵菌 BbQCGZL-1 在不同农作物上对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防治效果。球孢白僵菌BbQCGZL-1 在施药 14 d时校正死亡率达到 75%以上,高于其他供试菌株;施药 7 d时LC50为 1。21×107 cfu/mL,当菌悬液浓度为 1。0×108 cfu/mL时,LT50为 8。82 d;室内生测试验和室外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东北地区利用球孢白僵菌防治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时,球孢白僵菌BbQCGZL-1 与商品化的微生物源药剂在防治效果上无显著差异。球孢白僵菌BbQCGZL-1 可作为防治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有效微生物源药剂。

    东北大黑鳃金龟蛴螬球孢白僵菌

    60Co-NTG复合诱变选育丁烯基多杀菌素高产菌株及其杀虫活性

    徐周钦郭超李金萍张逍遥...
    299-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稳定高产的丁烯基多杀菌素生产菌株并明确其对农业害虫的杀灭效果,以前期研究获得的须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pogona ASAGF19 为初始菌株,通过 60Co-γ射线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得到 1株遗传性状稳定的高产突变株 ASAGF30A11,较初始菌株产量提高了 61。26%,3 次传代产量变化幅度小于10。00%。对高产菌株发酵液进行分离纯化获得了丁烯基多杀菌素粗品,配制成 1。5 g/L浓度的母液进行稀释,对蓟马、蚜虫以及小菜蛾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得出其对3种供试害虫的LC50分别为1。92 mg/L、1。23 mg/L和 0。27 mg/L。经过比较,丁烯基多杀菌素对蓟马的杀灭效果优于多杀菌素(LC50为 0。57 mg/L)和乙基多杀菌素(LC50为 0。64 mg/L);对蚜虫的杀灭效果优于多杀菌素(LC50为 72。60 mg/L),低于阿维菌素(LC50为 0。14 mg/L);对小菜蛾的杀灭效果优于多杀菌素(LC50为2。87 mg/L),低于乙基多杀菌素(LC50为0。05 mg/L)。本研究首次探索了 60Co-γ射线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对须糖多孢菌的影响,并获得了丁烯基多杀菌素对 3种农业害虫的防效,为新型生物杀虫剂对农业害虫的防治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须糖多孢菌60Co-γ射线亚硝基胍复合诱变丁烯基多杀菌素

    亚洲玉米螟越冬后幼虫致病细菌——黏质沙雷氏菌的分离鉴定及杀虫活性评价

    袁梓涵王小武丁新华付开赟...
    310-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从新疆伊犁河谷新源县春播玉米田越冬后自然罹病亚洲玉米螟幼虫上分离获得 1株细菌菌株ACB3014,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及 16S rDNA 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采用饲喂法测定了该菌株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菌株ACB3014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菌株ACB3014 对亚洲玉米螟 3龄幼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随菌悬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饲喂ACB3014 菌悬液后第 7 d,在浓度 2×104~2×108 cfu/mL下,亚洲玉米螟 3龄幼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为 27。78%~77。78%。接种第 13 d,亚洲玉米螟 3龄幼虫LC50为 3。79×103 cfu/mL,当浓度达 2×108 cfu/mL时,LT50为 3。93 d。且染病后的亚洲玉米螟体色为暗红色和黑色,虫体呈脓状溃烂,散发出强烈异味。综上,黏质沙雷氏菌ACB3014菌株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有很好的杀虫活性,具有很高的防治潜力,可用作亚洲玉米螟的绿色生物防治资源。

    亚洲玉米螟黏质沙雷氏菌毒力测定致病力杀虫活性

    绿盲蝽气味结合蛋白AlucOBP31配体筛选及EAG测定

    武娟张瑶瑶李仔博刘靖涛...
    319-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是重要的农业害虫,了解其化学感受机制对该虫的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OBPs)在昆虫化学感受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深入探究绿盲蝽 OBP 家族成员 AlucOBP31 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采用荧光竞争结合试验和触角电位技术(Electroantennogram,EAG),系统分析了AlucOBP31对候选配体化合物的结合特性及其电生理活性。荧光竞争结合试验结果表明,重组AlucOBP31 蛋白能够与 16种配体化合物发生不同程度的结合,其中与植物挥发物β-紫罗兰酮的结合能力最强,而与十二醛和顺-丁酸-3-己烯酯的结合能力相对较弱。值得注意的,AlucOBP31 能与绿盲蝽性信息素组分 4-氧代-反-2-己烯醛结合,提示其可能参与绿盲蝽的性信息素识别过程。此外,AlucOBP31还对槲皮素、芦丁水合物、棉酚和单宁酸等 4种非挥发性苦味物质具有强结合能力,暗示其可能在绿盲蝽的味觉识别中发挥一定作用。EAG试验进一步验证了AlucOBP31配体的电生理活性。绿盲蝽雌、雄成虫的触角对 12种AlucOBP31挥发性配体均产生了明显的EAG反应,其中对顺-丁酸-3-己烯酯和 4-氧代-反-2-己烯醛的EAG响应值显著高于其它配体,并且雄性触角对这些配体的EAG反应普遍强于雌性,提示AlucOBP31 介导的化学感受过程可能存在性别差异。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分析了绿盲蝽AlucOBP31 的结合特性及相应配体的电生理活性,发现该蛋白能够结合寄主植物挥发物、绿盲蝽性信息素组分以及多种非挥发性苦味物质,表明AlucOBP31 可能在绿盲蝽的嗅觉和味觉识别过程中发挥多重生物学功能。这一发现为进一步探究AlucOBP31 与其配体在绿盲蝽寄主选择、交配等重要生命活动中的生物学意义提供了研究基础,加深了我们对绿盲蝽化学感受机制的认知,也为绿盲蝽的绿色防控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标。

    绿盲蝽气味结合蛋白AlucOBP31配体结合EAG化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