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秦川

月刊

1671-7856

b67761337@126.com

010-67779337

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5号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主要刊载有关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理论专著、科研成果论文、科学实验新方法、新材料、实验动物新资源开发、新的动物品系的培育和应用以及实验动物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科学论述。读者对象:农牧渔业、医学、药学、环保、生物、体育、国防等单位的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员以及有关的生产者、大专院校学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两种方法清除大鼠子宫内膜巨噬细胞的比较研究

    夏良君崔础婷李军威程洁...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比较氯膦酸二钠脂质体不同给药途径的作用差异,探索更有效的大鼠子宫内膜巨噬细胞清除方法。方法 雌性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单侧对照组(左侧宫腔注射磷酸缓冲盐脂质体100 μL)、单侧清除组(右侧宫腔注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100 μL)、双侧对照组(双侧宫腔注射磷酸缓冲盐脂质体100μL)、双侧清除组(双侧宫腔注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100 μL)、全身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磷酸缓冲盐脂质体500 μL)和全身清除组(尾静脉注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500 μL)。注射后48 h,获取组织样本。采用HE染色观察子宫、卵巢组织形态结构,免疫组化观察子宫、卵巢组织中巨噬细胞阳性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子宫、卵巢组织中巨噬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 各组大鼠子宫、卵巢组织结构与形态并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单侧及双侧清除组中子宫巨噬细胞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01),卵巢巨噬细胞阳性表达无影响(P>0。05),全身清除组子宫和卵巢组织中巨噬细胞阳性表达均减少(P<0。01,P<0。01);与单侧及双侧清除组相比,全身清除对卵巢组织中巨噬细胞阳性表达的影响更大(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清除组均能有效降低子宫组织中巨噬细胞百分比(P<0。001,P<0。001,P<0。05),与全身清除组相比,单侧及双侧清除组子宫内膜巨噬细胞清除效果更好(P<0。05,P<0。05);各清除组卵巢组织中巨噬细胞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下降,其中全身清除组巨噬细胞数目减少最明显(P<0。05),单侧及双侧清除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宫腔注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清除子宫巨噬细胞的方式优于尾静脉注射,并可避免其对卵巢巨噬细胞的影响,是建立理想的子宫局部巨噬细胞清除模型的最佳方法。

    子宫内膜巨噬细胞宫腔注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

    小鼠肠道固有层单细胞悬液制备的酶消化法比较研究

    曾勤梁莹王新慧闫蕾...
    9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小鼠小肠固有层单细胞悬液制备的最佳酶消化法。方法 采集10根长度一致的小鼠小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分别采用以胶原酶A或胶原酶Ⅷ为主的酶消化法制备固有层单细胞悬液,比较这两种酶消化法对单细胞悬液细胞获得率、细胞活性和细胞表面抗原的影响,然后对较优酶消化法制备的单细胞悬液进行流式检测。结果 与以胶原酶Ⅷ为主的酶消化法相比,以胶原酶A为主的酶消化法可以获得更高的细胞产量(9。48±1。10)×109vs(4。18±1。02)×109、活细胞比例(86。36±3。32)%vs(61。62±10。93)%以及活性CD45+细胞比例(57。19±5。11)%vs(26。01±11。44)%、活性CD3+细胞比例(8。73±2。89)%vs(4。52±2。49)%、活性CD4+细胞比例(6。19±2。09)%vs(3。22±1。91)%和活性B220+细胞比例(15。06±4。27)%vs(5。07±2。20)%,为后续流式检测提供了高质量细胞。结论 以胶原酶A为主的酶消化法更适合于小鼠小肠固有层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肠道固有层单细胞悬液酶消化法流式细胞术

    神经母细胞瘤肝及肾上腺移植模型比较

    陈红霞谭志刚林惠然冯露平...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肝移植模型,并与肾上腺原位移植模型进行比较,探索模型的特征。方法 采用微量注射针将含有5× 105(SK-N-SH)细胞溶液沿肝叶长轴种植于小鼠肝左叶,造模结束后检测肿瘤的生长、转移情况、相关基因表达及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小鼠接种肿瘤细胞21 d后成瘤率达100%,肿瘤的生长、转移、相关基因表达及病理特征明显。结论 本文通过更为简单的手术造模方法,成功构建了一种神经母细胞瘤肝移植模型,为NB研究者今后科学实验提供了更多理想的模型选择。

    神经母细胞瘤肾上腺原位移植肝移植疾病模型成瘤率

    医药学实验室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与防范措施

    陈沫陶佳颐王宏旭张庆建...
    10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药学研究实验室涉及的研究领域十分宽泛,实验中应用的多种材料包括动物、微生物及纳米颗粒物等,所产生的废弃物也日益增多,存在着一定的生物安全隐患。本文概述了基因扩增、基因重组、病原微生物研究、纳米研究、动物实验、基因编辑动物及实验废弃物等的潜在安全风险,提出了从制定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和完善硬件设施、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为主导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医药学研究实验室生物安全安全管理

    勘误声明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编辑部
    113页

    脑卒中神经环路研究技术进展

    陈彦熹徐志栋刘婷婷马连素...
    114-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环路由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相互连接而形成,是大脑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基本单元,在神经功能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卒中后,脑梗死区域及梗死周围区域与远程区域的神经连接受损,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然而,随着检测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研究已证实卒中患者在慢性期时能产生一定的功能恢复,可能与突触连接和神经环路的重新建立有关。因此,开发特定的技术来识别和操纵神经元活动模式,以及使用高时空分辨率成像策略解读这些神经变化过程,使我们能够了解卒中恢复的全脑网络动力学和神经环路重建的发生机制,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理解卒中病理学发展到行为结果的闭环关系。目前研究神经环路的技术主要集中于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在体钙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本文将介绍这4种主要技术的工作原理,重点总结各自在解析卒中后神经重塑研究中的应用成果,并简要分析了每种技术的应用场景、优劣性和未来发展趋势,帮助临床及基础研究人员利用这些技术发现新的治疗策略以及评估康复策略的有效性。

    卒中神经环路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成像技术

    Q热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李进春尹家祥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Q热是由贝氏柯克斯体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在自然界中广泛传播。动物模型是研究传染病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以及评价疫苗有效性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无脊椎动物、啮齿动物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等多种动物模型已被用于Q热的相关研究。本文对Q热不同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讨论了不同模型的优缺点,总结了未来建模工作的需求和标准。

    贝氏柯克斯体Q热动物模型人兽共患病

    针刺调控缺血性卒中后铁死亡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薛静高莹王舒
    129-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发病机制复杂,其治疗和康复仍面临众多挑战。针刺作为传统中医治疗手段,因治疗IS有效而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在调控铁死亡方面。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细胞死亡方式,与IS后神经功能损伤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IS后铁死亡的主要机制,尤其强调了铁超载、脂质过氧化、线粒体损伤与铁死亡的关联;并进一步探讨了针刺对IS后铁死亡的调控机制,包括针刺在改善线粒体功能、调节铁代谢、减轻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以及调节多个铁死亡信号通路方面的作用,以期为IS的综合治疗策略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针刺缺血性卒中铁死亡脂质过氧化

    NF-κB信号通路介导巨噬细胞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李世龙王贺曹英杰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已经成为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转归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巨噬细胞的免疫炎症反应与MIR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通过影响巨噬细胞的极化和炎症状态、焦亡、浸润等功能,NF-κB信号通路可参与MIRI调节,是MIRI治疗的潜在靶点。因此,本文将对巨噬细胞功能与MIRI调节作用之间的NF-κB信号通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巨噬细胞NF-κB通路

    慢性应激实验动物模型的应用与展望

    岳小琪李玉婷姜淼赵自刚...
    147-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应激对人类心身疾病的作用与机制是应激研究领域的热点。建立动物模型模拟人类慢性应激状态,在应激反应原理、相关疾病发生机制、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常用的慢性应激动物模型,总结了应激原分类、动物选择、模型建造、病理表现和评价指标,讨论了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及应用进展,期望为研究慢性应激反应的模型选择提供参考。

    慢性应激动物模型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