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用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用医药
中国实用医药

杜占明

旬刊

1673-7555

zgsyyy2007@yahoo.com.cn

010-64299142;81674222

100013

北京市和平里七区乙16号楼314室

中国实用医药/Journal China Practical Medical
查看更多>>本刊以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医疗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帮助广大临床医师提高学术水平,解决在临床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办刊宗旨:充分利用广泛的专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科学化组织和出版医药卫生知识和相关信息,为医药卫生行业和医药卫生工作者提供交流与探索的园地,成为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知识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的效果探讨

    王斌沈卫莉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7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8 例.对照组予以丁苯酞治疗,观察组应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生活自理能力、血清炎症介质水平及生活质量、负面情绪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8.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改良Barthel指数(BI指数)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IHSS评分(12.30±1.23)分低于对照组的(24.61±1.80)分,BI指数(81.45±8.27)分高于对照组的(74.39±7.4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活力、总体健康、躯体疼痛评分分别为(86.22±3.34)、(86.19±4.55)、(89.33±3.23)、(88.11±5.21)、(90.64±1.87)、(83.19±3.23)、(87.43±3.22)、(83.15±2.9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3.11±2.42)、(80.98±5.21)、(83.21±4.01)、(83.33±4.43)、(84.19±2.76)、(76.34±2.58)、(82.12±2.67)、(77.19±3.0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IL-6(3.86±1.03)ng/L、IL-8(0.46±0.05)ng/ml、TNF-α(138.62±26.31)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4.69±1.05)ng/L、(0.51±0.08)ng/ml、(351.62±29.62)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SAS评分(50.38±2.24)分、SDS评分(52.01±2.2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5.86±3.03)、(56.69±3.0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应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急性脑梗死丁苯酞依达拉奉临床效果炎症因子

    三种吸氧方法治疗重型病毒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袁明亮明文娟叶忠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鼻氧管、氧气面罩和氧袋面罩三种吸氧方法治疗重型病毒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113 例重型病毒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2 例接受鼻氧管吸氧氧疗(鼻氧管组),40 例接受氧气面罩吸氧氧疗(氧气面罩组),41 例接受氧袋面罩吸氧氧疗(氧袋面罩组).对比三组患者吸氧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监测结果[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血氧饱和度(SpO2)],OI<300 mm Hg(1 mm Hg=0.133 kPa)持续时间、治疗有效率及气管插管率.结果 治疗前,三组患者的pH值、PaO2、PaCO2、OI、SpO2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氧袋面罩组治疗 48 h后的pH值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袋面罩组治疗 24、48 h后的PaO2 高于本组治疗前,且高于氧气面罩组及鼻氧管组同时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袋面罩组治疗 24、48 h后的OI高于氧气面罩组及鼻氧管组同时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 24、48 h后的SpO2 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袋面罩组患者的OI<300 mm Hg 持续时间为(8.32±3.82)d、治疗有效率为 70.7%、气管插管率为 19.5%;氧气面罩组患者的OI<300 mm Hg 持续时间为(9.34±4.36)d、治疗有效率为 67.5%、气管插管率为 22.5%;鼻氧管组患者的OI<300 mm Hg 持续时间为(12.35±4.64)d、治疗有效率为 56.3%、气管插管率为 31.3%.氧袋面罩组及氧气面罩组患者的OI<300 mm Hg 持续时间均短于鼻氧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袋面罩组及氧气面罩组患者的OI<300 mm Hg 持续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气管插管率两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氧气面罩、氧袋面罩吸氧氧疗应用于重型病毒性肺炎患者较鼻氧管吸氧氧疗可更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重型病毒性肺炎鼻氧管氧气面罩氧袋面罩吸氧氧疗血气分析临床转归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林广勇叶慧敏黎月桃宋琴琴...
    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10 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 5 Hz高频rTMS刺激患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群的大脑皮质运动代表区.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及视频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估,比较病例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另选取同期在医院体检的 11 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人组,比较病例组治疗前后与健康人组的低频振幅(ALFF).结果 治疗后,病例组患者的SSA评分为(20.60±2.20)分,低于治疗前的(24.70±2.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9,P=0.002<0.05).治疗后,病例组患者的VFSS评分为(8.20±0.60)分,高于治疗前的(7.10±0.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6,P=0.003<0.05).治疗前与健康人组比较,病例组患侧中央前回、辅助运动区的ALFF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病例组患侧中央前回、辅助运动区的ALFF值较治疗前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 Hz高频rTMS作用于患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皮层代表区,可有效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吞咽功能,潜在的康复机制可能与调节了大脑皮质的兴奋性相关.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脑梗死吞咽功能障碍磁共振

    利奈唑胺联合环丝氨酸胶囊治疗肺结核的效果及对其呼吸功能、免疫细胞、X-pert MTB/RIF检测结果的影响研究

    晋树亮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肺结核患者应用利奈唑胺联合环丝氨酸胶囊治疗的效果及对其呼吸功能、免疫细胞、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X-pert MTB/RIF)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100 例肺结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50 例.对照组应用利奈唑胺治疗,观察组应用利奈唑胺联合环丝氨酸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呼吸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以及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免疫细胞水平、抗酸染色阳性率、X-pert MTB/RIF阳性率以及症状改善时间.结果 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两组FVC、FEV1、FEV1/FVC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FVC(1.98±0.28)L、FEV1%(69.73±7.58)%、FEV1/FVC(71.04±6.25)%高于对照组的(1.58±0.25)L、(58.37±5.64)%、(61.22±4.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两组CD4+、CD4+/CD8+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CD8+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CD4+(38.24±2.75)%、CD4+/CD8+(1.72±0.15)高于对照组的(34.74±3.18)%、(1.33±0.26),CD8+(23.73±1.58)%低于对照组的(26.37±1.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2 个月后,观察组抗酸染色阳性率、X-pert MTB/RIF阳性率分别为 10.00%、12.00%,均低于对照组的26.00%、2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观察组痰培养转阴时间、抗酸染色涂片阴性时间、空洞闭合时间、病灶吸收缩小时间分别为(43.75±7.13)、(72.83±10.48)、(98.57±12.57)、(38.99±6.13)d,均短于对照组的(61.23±8.93)、(86.79±15.13)、(152.19±25.55)、(46.90±7.8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利奈唑胺联合环丝氨酸胶囊治疗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效果突出,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和免疫细胞水平,同时降低患者抗酸染色阳性率、X-pert MTB/RIF阳性率,改善患者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利奈唑胺环丝氨酸胶囊肺结核呼吸功能免疫细胞痰标本细菌临床症状

    胸腔镜手术对中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司保达杨万凯王玉振郝连升...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胸腔镜手术对肺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120 例中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60 例.观察组实行胸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实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 7 d的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术前及术后1、7 d的炎性因子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175.46±34.62)min、胸腔引流时间(2.97±0.24)d、住院时间(7.53±0.41)d短于对照组的(190.82±35.54)min、(3.11±0.35)d、(7.69±0.45)d,出血量(102.36±26.47)ml少于对照组的(113.58±26.1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7 d,两组FVC%、FEV1%均较术前降低,但观察组FVC%(73.39±1.25)%、FEV1%(73.14±1.28)%高于对照组的(72.81±1.24)%、(72.52±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7 d,两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均高于术前;术后 7 d,两组CRP、IL-6 均低于术后 1 d;且观察组术后 1、7 d的CRP、IL-6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 6.67%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胸腔镜手术能够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胸腔引流时间,更好地恢复患者的肺功能,减少术后炎症反应与并发症的发生.

    胸腔镜手术中老年非小细胞肺癌肺功能炎性因子

    胃早期分化型管状腺癌黏膜下层浸润的危险因素分析

    覃俊富莫凌山黄学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胃早期分化型管状腺癌黏膜下层浸润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 140 例胃早期分化型管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 148 处病灶.根据浸润深度将胃早期分化型管状腺癌病灶分为黏膜内浸润(123 处)和黏膜下层浸润(25 处).统计分析患者的基线特征,对胃早期分化型管状腺癌黏膜下层浸润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140例患者中男性113例(80.71%),女性27例(19.29%),年龄为34~91岁,中位年龄为68(61,73)岁.140 例患者共有 148 处病灶,病灶长径为 1.5~95 mm,长径中位数为 16(8,26.5)mm;浸润深度:局限在黏膜层(黏膜内浸润)123 处(83.11%),黏膜下层浸润 25 处(16.89%),其中浸润至黏膜下层浅层 16 处,浸润至黏膜下层深层 9 处.高分化管状腺癌 75 处,高中分化管状腺癌 61 处,中分化管状腺癌 12 处.单因素分析表明,黏膜内浸润与黏膜下层浸润的性别、年龄、病灶位置、内镜下形态、黏液表型、免疫组化P53 阳性及Ki67>50%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内浸润与黏膜下层浸润的病灶长径≥2 cm、组织学有中分化成分的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结果病灶长径≥2 cm、组织学有中分化成分,进一步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病灶长径≥2 cm[OR=2.808,95%CI=(1.050,7.508),P=0.040<0.05]、组织学有中分化成分[OR=6.080,95%CI=(1.937,19.086),P=0.002<0.05]是胃早期分化型管状腺癌黏膜下层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胃早期分化型管状腺癌中病灶长径≥2 cm、组织学具有中分化成分者易出现黏膜下层浸润.

    早期胃癌管状腺癌浸润深度危险因素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腹壁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董佃国程国丽李伟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腹壁相关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 215 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采用传统 5 孔法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根据手术切口作用及戳孔大小分为 12 mm主操作孔(215 孔)、12 mm观察孔(215 孔)、5 mm辅助操作孔(645 孔).统计分析患者的腹壁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情况;比较 12 mm主操作孔与 12 mm观察孔、12 mm观察孔与 5 mm辅助操作孔的腹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15 例腹腔镜直肠癌Dixon手术出现腹壁相关并发症 25 孔.9 孔发生感染,经通畅引流、换药好转出院.7 孔发生出血,5 孔经药物止血、局部压迫好转,2 孔经缝扎止血等好转.5 孔发生疝,其中 3 孔为大网膜疝,经回纳后缝合切口好转;2 孔为小肠疝,经开腹手术治疗后痊愈.4 孔发生皮下气肿,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2 mm观察孔的感染及疝发生率分别为 0.47%、0,明显低于 12 mm主操作孔的 3.72%、2.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12 mm主操作孔与 12 mm观察孔的出血及皮下气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mm观察孔与 5 mm辅助操作孔的感染、疝、出血及皮下气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ocar孔大小及是否关闭Trocar孔筋膜可能是切口感染及Trocar疝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腹腔镜直肠癌手术腹壁相关并发症时有发生,临床医师需加强防范意识,减少腹壁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腹腔镜手术直肠癌腹壁相关并发症

    导乐镇痛分娩联合分娩球助产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观察

    亓效香赵凤莉王宁黄秋华...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导乐镇痛分娩联合分娩球助产在初产妇分娩中的效果.方法 100 例初产妇,经系统抽样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 50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助产措施,实验组实施导乐镇痛分娩联合分娩球助产.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产程时间、宫口张开速度、产后 2 h出血量)、分娩方式.结果 实验组产程时间(9.24±1.02)h、宫口张开速度(2.19±0.26)cm/h、产后2 h出血量(200.03±33.15)ml;对照组产程时间(10.15±1.76)h、宫口张开速度(2.05±0.21)cm/h、产后 2 h出血量(220.26±37.24)ml.实验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宫口张开速度快于对照组,产后 2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自然分娩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乐镇痛分娩联合分娩球助产在临床初产妇分娩中的效果较好,可加快宫口张开速度,缩短产程时间,降低产后出血量,改善分娩方式,较常规助产措施更具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导乐镇痛分娩分娩球助产初产妇自然分娩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刘兰海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4 例ITP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2 例.对照组予以地塞米松+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予以地塞米松+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参数、免疫功能、炎症因子,恢复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0.48%,与对照组的 95.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PCT、PLT、PDW、MPV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IgG、IgM、IgA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4、IL-6 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NF-α、IL-4、IL-6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LT恢复正常时间、出血停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与对照组的9.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ITP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相当,均可改善血小板参数及免疫功能,降低TNF-α、IL-4、IL-6 水平,促进疾病恢复,且安全性较好,而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可明显减轻医疗负担,更值得推广.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儿童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血小板参数免疫功能炎症抑制水平安全性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线改变与膝前痛的相关性分析

    吴建国张春华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膝关节线改变与膝前痛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 70 例(共 80 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有内翻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选用同一款假体,均行TKA治疗.手术前后分别测量膝关节线,计算膝关节线的变化程度.术前、术后 1 年分别进行膝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及髌骨Feller评分,分析TKA后膝关节线改变对膝前痛的影响.结果 术后 1 年,患者膝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髌骨Feller评分分别为(90.7±3.3)、(77.8±3.9)、(26.9±3.5)分,高于术前的(57.7±4.6)、(47.2±4.0)、(10.9±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KA术后膝关节线水平改变-5.0~10.0(2.09±4.0)mm,膝关节线升高 58 膝,下降 22 膝,其中膝关节线改变水平>4 mm者有 21 膝,膝前痛有 8 膝;膝关节线改变水平≤4 mm者有 8 膝,膝前痛 2 膝.术前,膝关节线改变水平>4 mm的膝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髌骨Feller评分分别为(57.3±4.8)、(47.9±3.6)、(10.5±2.5)分,膝关节线改变水平≤4 mm的膝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髌骨Feller评分分别为(57.5±5.0)、(45.6±4.0)、(10.5±1.9)分;术后 1 年,膝关节线改变水平>4 mm的膝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髌骨Feller评分分别为(90.5±3.3)、(77.5±3.9)、(24.7±4.8)分,膝关节线改变水平≤4 mm的膝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髌骨Feller评分分别为(90.0±3.9)、(77.3±4.1)、(24.6±3.0)分.膝关节线改变水平≤4 mm和>4 mm患者术前、术后 1 年膝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髌骨Felle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膝关节线改变水平>4 mm,髌骨Feller评分与膝关节线改变水平呈负相关(r=-0.744,P=0.000<0.05).膝关节线改变水平≤4 mm,髌骨Feller评分与膝关节线改变水平没有相关性(r=-0.442,P=0.273>0.05).结论 TKA术后膝关节线升高比降低更为常见.膝前痛与TKA后膝关节线的改变密切相关,膝关节线抬高>4 mm是导致膝前痛的重要原因.

    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线膝前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