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陶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陶瓷
中国陶瓷

李川

月刊

1001-9642

China_ceramics@vip.163.com

0798-8439006;8439093;8439008

333000

江西景德镇市新厂西路556号

中国陶瓷/Journal China Ceram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智能陶瓷材料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傅小龙聂鑫张忠山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材料具备比传统材料更独特的功能,现已经成为材料领域研究的重点,并且在生物医疗、电子、能源、建筑、物理、化学、航空航天等领域广泛应用。智能陶瓷材料是智能材料的主要分支,本文重点综述了智能陶瓷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并对未来智能陶瓷材料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智能材料智能陶瓷应用前景

    熔盐种类对镁铝尖晶石多孔片合成与形貌的影响

    吴倩冯果肖剑翔张筱君...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铝丝、镁粉、无水乙醇为原料,分别以Na3VO4、Li2MoO4、Na2SO4、Na2MoO4和NaCl为熔盐,采用非水解溶胶-凝胶工艺结合熔盐法制备镁铝尖晶石多孔片。借助XRD、FE-SEM、TEM、BET等测试手段研究了熔盐种类对镁铝尖晶石合成与形貌的影响,并探讨了镁铝尖晶石片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只有在Na2MoO4和NaCl熔盐中,长出了长度分别为140~160 nm和120~180 nm的镁铝尖晶石多孔片。Na2MoO4熔盐中获得镁铝尖晶石多孔片的比表面积为73 m2/g。TEM和氮气吸脱附曲线测试表明,样品存在明显的介孔结构。这种独特的结构有利于提高材料比表面积,有助于增大活性点位的暴露面积,有望应用于催化剂载体和吸附等领域。

    镁铝尖晶石片状介孔熔盐法非水解溶胶-凝胶法

    氧八面体扭转及其对CaCu3Ti4O12介电性能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罗昊成鹏飞党子妍耿可佳...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超软赝势平面波方法,通过调整氧原子的位置使TiO6八面体扭转,对比了氧八面体扭转前后CaCu3Ti4O12(CCTO)的成键状况、能带结构、原子态密度及光频介电函数等性能参数的变化,发现Ti—O—Ti键扭转方向的变化对各原子的电荷、键长和布居几乎没有影响,但扭转角度的改变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随着Ti—O—Ti键夹角的增大,Cu的电荷量增加,Cu—O键键长增大,布居数减小,同时介电常数显著增大,表明Cu—O键刚性约束被打破后有助于CCTO光频介电常数的增加。研究揭示了TiO6八面体的扭转对CCTO宏观介电性能的影响,为基于微结构调控优化CCTO的介电性能提供了新思路。

    CaCu3Ti4O12TiO6八面体Ti—O—Ti键第一性原理

    BaCaLa8(SiO4)6O2∶Eu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和光温传感特性研究

    程菊郁华玲张晟
    23-2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成了 BaCaLa8(SiO4)6O2∶Eu3+荧光粉,根据其光致发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研究光致发光性能。BaCaLa8(SiO4)6O2晶格中,Eu3+离子可能占据两种格位,能够被近紫外光或蓝光有效激发。392 nm近紫外光激发下,制备荧光粉呈现红光发射,峰值波长位于612 nm,表明其在固态照明领域具有应用价值。测试了最佳掺杂浓度下荧光粉的热性能。423 K时样品发光强度为298 K下的62。0%,呈现出对温度敏感特性,相对温度传感灵敏度最大值为1。163%K-1,揭示了其在光学温度传感领域的应用潜力。

    荧光粉光致发光性能光学温度传感

    SiC量子点颗粒间距估算及其对光学性能的影响

    康杰宋月鹏丁紫阳孙为云...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氢氟酸、硝酸和分析纯硫酸组成的混合液为腐蚀剂,通过简单、过程可控的化学腐蚀制备出光学性能优异的碳化硅量子。利用扫描电镜分析检测碳化硅量子点在腐蚀进程中微观形貌的演变过程,通过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立了碳化硅量子点颗粒间距的数学模型,估算了量子点水相溶液在不同稀释程度下颗粒间平均间距。结果表明,随着碳化硅量子点颗粒平均间距的单调增加,其光致发光强度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且光致发光相对强度峰值出现在颗粒间距为26 nm处,该变化规律源自淬灭效应、光吸收与荧光竞争效应的综合作用。

    SiC量子点颗粒间距荧光强度特征发射光谱荧光淬灭

    单轴拉伸下YSZ纳米柱变形机制及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钟金豹李磊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单晶氧化钇稳定四方氧化锆(YSZ)纳米柱在单轴拉伸下的变形机制。模拟结果表明,YSZ的纳米塑性变形强烈依赖于氧化锆纳米柱的晶体取向,[001]晶向的YSZ纳米柱在拉伸载荷下可以观察到四方相向单斜相相变的结果。在低应变速率状态下,低应变速率不会影响YSZ纳米柱的力学性能,包括杨氏模量、强度和屈服应变,以及主要的变形机制。此外,以四方到单斜相变为主的YSZ纳米柱对力学性能有很强的尺寸效应,YSZ的强度随纳米柱尺寸的减小而降低。

    分子动力学氧化锆相变力学性能

    稀土尾砂对超低温建筑瓷质砖性能的影响

    李昌远董伟霞包启富徐志林...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黑泥、金溪钠砂、稀土尾砂为主要原料超低温制备建筑瓷质砖。研究了稀土尾砂用量和烧成温度对样品性能的影响。探索了稀土尾砂在高利用率条件下,将稀土尾砂中的高CaO含量代替传统的硅灰石等原料,其引入多元复合熔剂降低样品烧结温度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尾砂中含有高CaO含量,参与构成的多元复合熔剂体系对降低坯体烧结温度,提高样品的烧结性能有积极作用。当稀土尾砂用量≤ 50%时,增大稀土尾砂用量,样品的烧结温度降低,烧结性能提升,当引入50%稀土尾砂可使坯体的烧结温度降低至1080 ℃,并表现出最优性能:吸水率为0。15%,烧成收缩为9。84%,体积密度为2。46 g/cm3,抗折强度为98。55 MPa,性能指标达国家标准。然而,继续增大稀土尾砂用量,样品的烧结温度上升,其性能反而降低。

    瓷质砖稀土尾砂多元复合熔剂超低温

    多孔陶瓷的绿色制备工艺研究

    刘中炜兰昊胡驰邱星武...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化学组成入手,运用三元相图理论计算陶瓷原料的配比及对应的化学成分,以磷渣作为钙质原料,铝灰作为铝质原料,粉煤灰作为硅质原料,磷石膏作为发泡剂,经混料、成型、养护、烧结制备了多孔陶瓷,当磷渣掺量为76%时,在1080 ℃下煅烧,保温120 min制备的多孔陶粒堆积密度为353。9 kg/m3、抗压强度为1。06 MPa、吸水率为18。74%,孔隙率为71。8%。统筹考虑了在全生命周期内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和使用性能三者之间的统一。

    相图原料配比多孔陶瓷

    釉烧温度对铁系钧瓷釉呈色影响及显微分析

    李旭朱聪旭法文君张艳鸽...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纳米氧化铁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调控釉烧温度条件,探究烧制温度对铁系钧瓷釉呈色与显微结构的影响。通过分光测色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STA热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表征手段研究了釉烧温度改变对钧瓷釉面呈色及显微结构影响。结果表明:烧制温度由1260 ℃升高到1300 ℃时,釉面蓝色区域显著增加;烧制温度在1260~1 300 ℃范围内,釉层表面具有明显的二氧化硅晶体衍射峰,而当烧制温度为1320 ℃时,二氧化硅晶相消失,釉面呈现玻璃态;伴随温度的升高,釉层表面分相液滴尺寸减小;钧瓷中心与边缘呈色差异可能是由于中心显微结构尺寸大于边缘显微结构尺寸。

    钧瓷温度呈色显微分析

    南阳古陶瓷发展及现状研究——基于周边博物馆与古窑址的考察

    丁二宝刘楠楠杨孟丽刘晓明...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分析南阳古陶瓷发展与研究现状为目的,对南阳邓窑遗址古瓷片及附近制瓷原料进行采集,探究邓窑陶瓷器呈色与原料特征;对南阳博物馆与淅川博物馆陶瓷器分布地点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南阳古陶瓷发展与传播路径。结果表明:汉以前,陶器生产地区主要以浙川为主,其他地区为辅,陶器类型由多元化特征向一元化特征变化;唐之后,陶瓷器制作主要以内 乡邓窑为主,南召窑等其他窑口为辅,陶瓷器质量参差不齐,但种类丰富;采集的青釉瓷片a*值在4。85至-5。82间波动,b*值基本大于0,整体釉色偏黄;A、B、D类原料均属于低温熔剂类原料,其中D类原料可单独制备黑釉;C类原料富铁,可配合A、B类原料烧制青瓷;邓窑瓷器的运输路线主要有三条,分别为内 乡汤堰河至丹江运输线、内 乡汤堰河至刁河运输线、内乡至南召关路古道运输至鲁山、许昌及开封等运输线。

    南阳古陶瓷邓窑陶瓷淅川古陶瓷运输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