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图书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图书馆学报
中国图书馆学报

詹福瑞

双月刊

1001-8867

tsgxb@nlc.gov.cn

010-88545141

100034

北京文津街7号

中国图书馆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发表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成果,开展学术探讨,提高学术水平,发现和培养人才,促进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以图书馆学、目录学、文献学领域的专题论文为主,适当介绍相邻的学科知识。读者对象:国内、国外图书情报工作者及本专业科研、教学人员,偏重于科研教学人员,及相关企业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转的理论框架、制度逻辑和健全路径

    肖鹏
    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全和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议题,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专门理论贫瘠,导致学界和业界很难对"如何健全""如何完善"的新时代之问做出富有深度的回答.本文受"多重制度逻辑"理论的启发、立足长期的调研工作,通过系统梳理、整合现有研究成果,构建了解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运转的"实践—制度"分析框架.作为一套整合性的专门理论,"实践—制度"框架由五个命题组成,把制度逻辑及其内部张力确立为公共文化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并为该课题的求解提供了线索和思路.文章利用"实践—制度"框架,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一种解释,认为"项目逻辑"与"常规逻辑"、"行政逻辑"与"专业逻辑"、"供给逻辑"与"需求逻辑"三组制度逻辑关系是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速发展的原因,也塑造了难以消解的系统性难点和痛点.文章提出构建政府主导的协同治理模式、打造嵌入中国社会的制度体系、健全问题导向的创新示范制度、推进更富深度的国际经验研究等建议,初步回应了"如何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问题.相比解释路径与研究建议,作为理论工具的"实践—制度"框架更值得重视,文章试图通过这一工具的构建,唤醒学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运作规律的理论讨论.图1.表3.参考文献36.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践—制度"框架多重制度逻辑专门理论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与未来展望

    李斯
    2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初,我国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初步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该体系基础上拓展深化与创新发展,完成了我国公共文化供给制度的现代性转型,服务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大使命,在推进文化均衡发展、增强发展动力、加强服务供给、推进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治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既遵循全球普遍性的发展规律,也立足我国实际和制度优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国家主导,集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动符合中国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方式与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展望未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健全高质量的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要素均衡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以"大文化事业"思维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谋划迈向文化强国的高水平公共文化发展战略.参考文献 35.

    公共文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国式现代化

    6I未来学习中心:高校图书馆数智赋能教学科研服务新探

    黄如花石乐怡江语蒙
    4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 年底,教育部提出鼓励一批高校依托图书馆试点建设一批"未来学习中心",但至今未出台建设方案.高校图书馆积极性很高,却并不十分清楚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理念、目标定位、建设方案、落地举措与服务内容.国内外可供借鉴的、符合高校图书馆定位的现成案例极少,亟待理论指导.本文综合考察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与科研数智转型现状与趋势报告、我国多重国家战略需求、QS世界大学排名前 150 所高校的学习中心建设情况以及师生需求等内容,提出通过建设 6I未来学习中心、使高校图书馆数智赋能教学科研服务的六个方面举措,即打造融合空间、营造智能氛围、提供交互支持、实现万物智联、培育创新能力、培养国际视野,因6 个英译标题动词后第一个英文实词首字母均为I,故统称为"6I".表 1.参考文献 27.

    未来学习中心高校图书馆教学服务科研服务数智赋能

    公共图书馆法与图书馆专业化发展关系探究

    张靖陈艳陈心雨
    5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图书馆法》是领域经验的总结,图书馆专业化发展是职业的整体行动,二者均具有全局性的特点,这使得图书馆专业化发展成为观察《公共图书馆法》及配套地方立法的一个有益框架.本文从专业性职业的理论模型和中国图书馆专业化发展的实践困境出发,搭建了包括两个向度六个基本要素的图书馆专业化发展整体框架,进而从向内的专业性建设和向外的专业性认可两个向度观察公共图书馆法与图书馆专业化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向内的专业性建设方面,公共图书馆法指向专业性建设的基本要素、强调专业性建设的基础保障、明确专业性建设的主要领域、固化专业性建设的实践经验;在向外的专业性认可方面,公共图书馆法是图书馆专业化发展的形象大使、监督利器和营销宝典,是强化图书馆在若干领域的专业特征和专业权威从而提高职业声望的最有力抓手.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挑战,公共图书馆法应该通过对专业化发展框架中的全部要素进行更充分的规定,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专业化发展起到更好的指引、支撑和推动作用.图 2.表 2.参考文献 68.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地方图书馆法图书馆专业化

    面向时代发展和现实需求的图书馆专业化再认识

    宗何婵瑞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面向时代发展和现实需求的图书馆专业化再认识"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发言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①图书馆学是图书馆专业化的理性基础,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图书馆学应"有所为"和"有所不为";②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需要专业化,主要表现为新情况新问题呼唤专业化、行政化倾向影响专业化、社会化发展冲击专业化、理论难以指导实践阻碍专业化;③图书馆专业化最重要的是解决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人才队伍建设困境是图书馆专业化的核心阻力;④面向时代发展和现实需求,应以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融通作为推动图书馆专业化的行动路径,树立科学的专业化理念、提高显示度和话语权、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突破口.参考文献 14.

    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专业化

    数字人文的理论沿革和范式转向:从"人文研究的数字方法"到"后数字时代的人文研究"

    夏翠娟
    8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数字人文和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在内的传统人文学科来说,元宇宙和新一代AI技术正在成为库恩所谓"范式革命"的潜在驱动力.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数字人文发展脉络的梳理,基于范式转向的视角分别提出国内外数字人文发展的分期,并从人文研究的数字方法、方法论的形成和嬗变两个层面分析了国外数字人文发展的理论沿革及从人文计算向数字人文的话语转变和范式转向的生发机理,以考察中国数字人文从传统人文到人文计算、从人文计算到数字人文、从数据驱动到AI驱动的范式转向情况,试图回答以元宇宙和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识的后数字时代需要怎样的人文研究,并初步规划出后数字时代数字人文的领域蓝图和研究框架.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国外数字人文范式转向的本质和共性表现在人文研究的数字方法从以数据建模为主转向以界面批判为主,方法论从以计算思维为主转向计算思维和批判思维同时运用且以批判思维为主;二是中国数字人文并未完全完成人文计算向数字人文的转向,大量实践工作仍然围绕数据建模,方法论仍以计算思维为主、批判思维运用不够;三是GenAI可能引发的科学研究范式革命有望解决以数据驱动的第四范式为主导的数字人文领域现存的困境,但还需满足一定的条件;四是后数字时代的数字人文研究应重视批判思维的运用,将技术产生的新的人文问题纳入研究范畴,重新认识人文与技术的关系,将技术不仅作为方法还要作为研究对象.图 1.表 3.参考文献 48.

    人文研究后数字时代数字人文范式转向数据驱动AI驱动

    可信数字学术的涵义及实现框架研究

    朱佳丽李涵昱钱力吴振新...
    102-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开放科学环境下学术生产和交流中的信任危机,亟须将"数字学术"发展为"可信数字学术".目前"可信数字学术"概念虽未被明确提出,但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兴起,与该概念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涌现,可信数字学术的涵义及实现框架需要系统研究并正式提出.本文结合"数字信任"定义,在"数字学术"定义之上提出"可信数字学术"定义.根据定义识别出可信数字学术信任内涵的三个组成要素并作深入剖析,包括数字学术基础设施可信、数字学术参与主体可信和数字学术流通数据可信.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信数字学术的实现路径,并从关键问题、支撑技术和实践场景三个层面构建可信数字学术的实现框架.图 2.表 3.参考文献 35.

    可信数字学术数字学术数字信任区块链开放学术交流

    银发族何以数字成瘾?——老年人数字体验的现象学研究

    樊振佳杨丽娟王浩迪张雨浓...
    11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的普及,在跨越数字"接入沟"和"技能沟"后,老年人数字成瘾问题随之而来,影响其身心健康.剖析老年人数字成瘾的深层成因是解决成瘾问题的前提,具有重要意义.以津、冀两地 28 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法,围绕老年人数字成瘾的亲身体验与直观感受收集数据,并立足老年人视角,运用解释现象学的方法加以分析阐释.研究总结出老年人ICT设备使用及数字成瘾现状;得出老年人数字成瘾的多种体验,从"时空、物、精神情感、关系"四个维度还原数字之"瘾"的本貌;结合已有研究与相关理论,讨论老年人数字成瘾的内涵、生理机制、行为与社会机制、数字"脱瘾"问题,为解决老年人信息实践问题和构建精准信息服务对策提供参考.图 1.表 2.参考文献 86.

    信息实践数字成瘾老年人解释现象学数字脱瘾